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85)显密双弘说善哉 法典贝叶终不开
(八十五)显密双弘说善哉 法典贝叶终不开
【原文】
显密双弘说善哉 法典贝叶终不开 不是失踪般若文 他年几度在莲台 五台山能海师亦言及之故以诗记庚辰大雪 李兆生【注】:能海法师于五台山显通寺清凉桥开法场,显密双弘。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这首诗主要是纪念能海上师。禅诗作者李兆生先生曾师从于能海上师的嫡传弟子仁祥法师。
能海上师(1886-1967)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高僧之一。上师出家前曾任云南讲武堂教官,为军界培养了大批将才,时川籍学员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杨森皆列门墙。建国以后能海上师应邀出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住锡北京广济寺,朱德委员长经常过问拜访,畅谈往事,待以师礼,并赠衣致慰。
能海上师接法于佛源老和尚(涪陵天宝寺住持),为禅门临济宗四十四世法脉。 能海上师曾二度入藏求法,礼西藏大德高僧康萨老喇嘛为师,西藏学法时,恭敬承事,一步一趋,每日亲自背水供养,三次礼拜,数年如一日,尽得喇嘛显密法要,为密宗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第二十八代嫡传。 法师两次入藏运回大量佛教典籍,多属汉译所无者。亲撰译经院楹联“通圣言而遍寰宇,导世界以趋大同”。法师及其弟子先后译出经典50余部,刻印经论80余部,为沟通各地佛教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贡献。 能海上师大小乘兼弘,弘大乘主要讲授般若类经典《现证庄严论》等;宣小乘曾讲授《法蕴足论》、《舍利弗毗昙》等。法师晚年息心《阿含》,称《阿含经》为佛陀的根本教义、信徒的入门要道,写有《阿含经学记》。 能海上师,以戒定慧三学为根本,三乘兼摄,一生译、著、述之富,不可胜计。 1966年间观世缘已尽,年末告别他人后,第二日次年元旦坐脱而去。世寿81岁,戒腊43岁。 1978年,葬能海上师遗骨于五台山善财洞侧。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题塔铭,文曰:故此,后人无论是教内还是教外都敬能海上师为“显密双弘”一代法王。
“显密双弘说善哉”,这里是在颂扬能海上师在显宗和密宗两方面弘法的功绩,以及在修行上的成就。
由于历史原因,对于佛教的派系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种分类方法,各个国家和地区也各不相同。 汉传佛教的分类主要包括,部派佛教两宗:俱舍宗和成实宗,以及大乘八宗:天台宗、三论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禅宗、华严宗和密宗。其中汉传的密宗始自唐代,故此又被称为唐密。 西藏的密宗,随着历史发展,演化出青红黄白花几大教派。后来被密宗一代鼻祖宗喀巴大师(黄教格鲁派),用自己正确的观点和高深的功夫,降服了其他教派,统一了藏密。 随着密宗的发展,也有按照授业的方法不同,而把佛教分为显教和密教两类。 显教可理解为显明的教法。 狭义上的显教单指俱舍宗和成实宗,后来引为常说的小乘或上座部。广义上显教包括了教理上有区别的上座部佛教和汉传佛教。 密宗,也称为秘密佛教、密教、金刚乘或真言宗。修行强调“身口意三密加持”,即手结印契、口诵真言、观想本尊。强调通过即身修行,最终达到成佛的目标,这与显教的修行方式有所不同。 (参考:维基百科)
从能海上师的历史贡献上来讲,赵朴初赞其为“显密双弘”,是在盛赞其在显宗和密宗两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法典贝叶终不开”,是说最古老的典籍传承已经消失在苍桑之变中了。
贝叶,原为印度产的一种植物叶子,在古印度时期,尤其是佛教早期,常被用于记载文字的载体。在佛陀离世之后,僧团曾进行过多次“集结”,目的是为了把佛陀的教化、言词记录下来流传后世。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前三次的集结都限于口口相传,在几百年后的第四次集结时,才首次将经文以巴利语文字的形式写在贝叶上成为文字记录。(维基百科) 在佛教传入中华以后,金莲,紫芝,贝叶,常被引用为吉祥难得的珍稀植物和药物。 “法典贝叶”在这里是指经典正宗的传承。“终不开”是说即便是有文字记载的经典,随着时光的变迁,也有很多遗失了。 诗文从这个角度也是说明能海上师两次入藏,取回了很多当时汉地已经遗失了的佛教经典,对汉地佛法的发展弘扬起到了巨大的贡献。
“不是失踪般若文 他年几度在莲台”,这里是从另外的角度看待佛法的传承。 能海上师是禅门临济宗四十四世法脉,禅宗的一大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法师同时也是密宗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第二十八代嫡传,密宗一大特点是重视“身口意”,在传承上言传身教,口口相授,虽然也重视经典文字,但是更重视心灵上的成就。 这一点与九脉合真后的“三昧真参法”是一致的:以形鉴真,以音弘法,以文观意。 对应到实修上就是修行的三个层次:炼体,炼气,炼神。 对应到武功上就是外六合与内六合,外六合是练功家的肘与膝合、手与足合、肩与胯合。内六合是气与力合、内与外合、神与意合。 最原始的文字已经不在了,再追索这种文字,无益于刻舟求剑。 真正的传承不立文字以神相感,世俗上理解的失传只是表象而已。机缘合适,自会有“他年几度在莲台”。 就是说,历史的变迁,文字的演变甚至是遗失,都阻碍不了人类向上发展的力量。多年以后,正宗传人的成就继续光耀世间。
在全真教的时代,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趋势就已经势不可挡。 明末清初的九脉合真在统一武林的同时,更是将修真界的理论和实践推上顶峰。 到如今,“显密双弘”已经不只是一个赞叹词,而是实实在在从功理,功法,实践,成就都完备了的真实地描述。 诗文作者师从能海上师一脉的同时,也肩担武当一脉正宗传承。 “艺者,道之形也”。诗文作者在其书法著作《翰墨缘》中,在显的一方面,畅谈龙形大草的书作,畅谈悬空飞书的细节,并演示双手同时书作的超常功能。在密的一方面,揭示了书作能通神的原理,揭示了循经在龙形大草中的作用,揭示了神与意合的内秘。 在《声律真诠》中,于显的一方面,留下古今第一长联 —— 《万字长联》,共14782 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作。在密的一方面,在文字中留下了引人入胜,令人神往的力量,畅谈古今过往,神思间描绘出神仙居所的俊美秀丽,令人产生无限遐思,留下了神剑谱文以为后人攀登的指南。 而在武学方面留下的《真元宝笈》《太乙金编》等著作更是从显密两方面给读者和后人留下了修持的灯塔,神佑。 可以说诗文作者自己在宗脉传承,“显密双弘”上亦是不遑多让的典范。
【引文】
《武当修真密笈诠编密录注本》
雪山以飞龙一脉为尊,此乃佛祖当年雪山修道勇猛精进留下之宗源。教外别传后,佛学真谛融入贤侠剑道之宗风。笔者乃雪山第九代传人承袭圣教弘仁大法尊一脉相传,宣法人天;笔者又是三十年代初,雍和宫之赵玉堂活佛承开元金昭大士嫡脉宗风所单传,经明·九脉合真,汇融仁真之修为创下捷径,至跃谭尊者为二十二代师真,笔者为二十三代持宗一脉传真。汉地藏密日月双轮大法王能海祖师两次入藏求得古老密藏,承文殊法,显密双弘,仁祥法师延脉示与笔者。雪山飞龙,开元金昭,日月双轮,此三宗合参,留有宗迹。九二年笔者在日本东京佛学会馆曾讲戒、定、慧三学,专程去日本成田山考证东密一脉的沿流,并带回密宗不动明王法象与般若神锋真形(参见《声律真诠》)。此般若神锋真形正是雪山摩火剑修为之法具。古人将摩火剑当作一种开发智慧、斩断烦恼、印证般若之力量象征。般若神锋与万隆法语共操同演乃金胎合曼之无上密法,以期法证人天至真至善。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能海上师遗骨塔题铭(维基百科)
承文殊教,振锡清凉。显密双弘,遥遵法王;律履冰洁,智刃金刚。作和平使,为释宗光;五嵿巍巍,三峨苍苍,閟塔崇岳,德音无疆。
1991年 第二次全国班讲座
就是给大家讲了一段真实的故事,可是佛家当中,谁练剑呢?佛家当中。文殊菩萨练剑。记得这个内容啊,还是我们师父给我讲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这和尚都从庙里撵出来了,跑哪去了?都还俗了。回家以后,我们师父看我就有点傻了咕唧的,就传我这个了,然后他就讲,他说“小李啊,”他说,“我给你讲个故事” 我说,我说“行。” 他说,“原来有一个菩萨,是文殊菩萨。一个手拿着剑,一个手拿一本书。他的教义是什么呢?读书开发智慧。把剑举起来要斩断烦恼。斩断烦恼,开发智慧。这是佛家的教义。佛家的法相当中,拿剑的佛像,就是文殊菩萨一人。” 前些年,到了五台山以后,见到了我们师父。我就问了,我说“这回叫师父行了吧,在庙里叫,没人听见。”因为在家,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不敢叫。他让我叫韩大爷,因为他俗名姓韩,叫韩荫薄,排行老七。我们还有一个小伙伴,叫…。到庙上之后我就问了,“拿着剑,拿着书的这个形象在哪呢?”于是就拿出这么大一个盒子,里边有一个护身佛。他说呀,他说“这个佛,这是你师爷给我留下的。”就是讲的能海上师。他说“你师爷一共啊,给了我三件宝贝,都让我丢啦,就剩一件了。”一个是串珠,文化大革命毁坏了。一个是能海上师出席亚洲和平会议,回来拎的那个皮箱。当时仁祥法师说,说“师父啊,你看你把你这皮包给我吧,我留做纪念。”当时啊,能海上师说“给你吧,给你也放不了多长时间就没有了。”那时候可见啊,能海上师他就知道以后这个皮包要让红卫兵小将给抢去。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