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清大法(18)——概言“三清” 融道于斯

 老子三清大法(18)——概言“三清” 融道于斯

摘自李兆生先生著作《老子三清大法》



概言“三清” 融道于斯

复以动静而论之三清,此指修持所言,综前所叙,概以三流仰之。太虚以气乃宇宙之本体,散气则为太虚,故太虚以气形之,“散则成气”也。太素生形,生形造物,以形迹出,以质地感,故太素者,聚者有形之势也矣。故太素生形,以形见之,时太素为“聚则成形”也。有聚之,有散之,太虚始而育太素之先天自然势出。然有太极阐化之境,生于自然,运化有度,发用乃常,造用柔刚,是阴阳天地之变化也。故太极为终。此三流所示,乃衡之于道,明之以理,是斯矣,是“大道全真”之意也哉耳。

畅之以理,形之以理,施之有度,是道于数术相合乃为大道,纵不能以空谈论之,复话施之,当以修真而持之言。夫论修真,太虚乃静化身心之用也。以太虚入境而持之,故有守真抱一之效。行先天自然之律,得修真秘示也。以太虚入道,身心尽浸虚无,无有尘杂扰之,无有情欲缠之,自然心肾相交水火两脏往来。此太虚为法,是不言法而独言境,真以境现,法自然寓藏在内。由兹而入,执法诀而依造化,法用天然,自然水火融而天地转,真气循而周天行。乃法用良规,不知有规之律。似鱼在水中,不知其水然。但“高处不胜寒”,法用太虚道演精良,惟学者涉途难入。未有师承之诀,恐不能入之。此太虚法,古人曾言此太上法也,太上法清静无为,而时人多以有为而用。不能以无为见,是太上高玄,俗者所未及之处。《唱道真言》喻之“俗情未断,而仙胎岂结”,实是此中机也。复大道尽藏于此。故古人又云:大道不可直言。

夫论大道复出天地,元始生形,自持本元,丹家谓之“先天一粒真种子”。由太虚而入,得先天真华,注入鼎炉。持之符诀,以道现之内外,发之有形。乃以无形之根,发于有形之妙化,乃此古传之“大德直隐”密示。然先天留有真种子,与道合真,与天地齐,与日月辉,何曾真灵不昧。道有仙踪,道由自然生,亦由自然隐,故天地造物以华,华即先天,物即后天。一炁所化,历尽先天后天。皆赖此“先天一粒真种子”矣。种由先天生,法由后天悟,先天乃真如元性,出自真元一炁,而灵性隐之,入乎道妙,自然现示。始自一粒真华,天真即发,故园月朗,是道之境也矣。

此即“元始开真”之密持。如以修真演示,多为静中光景,道拯两途,或仙化生之,或凡参化之。仙生于道乃为道之本传也。凡入乎仙乃道之初悟者也。如何以元始而证,大道天缘,一时难言之尽也。概曰:是道纳于形,形发之妙,示之华,隐之玄,注入先哲之理,故道演宗风,非一时而有尽,非初学窥示,非洞真不可明悟,斯为道之本意也。大道演良工,能久而持之,道即由形迹而示,依乎此,妙发于斯,皆尽先天一炁也。

言太极阐化之法,乃道之有本末也。道启于先天,发之后天,以后天之功,而历尽先天之妙,大道同工矣。依修真言,世人多以术见,少以道闻,不知何以为道。一昧初明,是期造化工用。夫术者,有形有象,道者,无形无象。世人窥道,曾经以后天见,故道无始终,不能见之,时老子以“下士闻道……”见。

如是修真或由太虚入之,此大智大德复以此入。苟止玄奥。世上人多以道之末而入,始知求乎于本。是由末入本也。大德若见,以道之本见而末在其中矣。太极阐化者,是俱阴阳而示之,阴阳造物以形,故世人可以意会,可以从此步入玄程。由太极而入无极,此之规程矣。然阴阳示之形迹,虽为多变,演之诸种法,世人以此见道,虽屡见往来,难矣也哉。如此世人以此途畏之。故世人多以术之境而留连忘返。至修真何日。

夫道以阴阳化出形迹,人曾以迹求,莫能由迹入。多浮生万象,而被形迹误真,可为不第之乎也矣。

修真多以阴阳之迹入之。世人以道之形迹演之,谓之得道,不知道本无形,道求内得,真如参之,乃为真道。

窥太极阐化之境,阴阳藉以显化,诸艺仰然,使之道真,此先贤之意也。故先祖师留有多宗技艺,使道合真,“法无高下”,“是法平等”。法贵精研,由法而参理,由理而悟法,合天然之妙道,故道曾经以本末示之。世间的自然事物,都是由混沌到清晰的过程。

以体态言,太极之境地,多以动态现之,故有刚柔、生化、兴衰、起止、进退、转换、出入、大小、寒热……等诸见。修真之举,亦是如此,内循先天一炁,按气血以循经,神随气化,大气流我,循经百脉而彻遍身心,智明达化,由有形之体态入,渐识道妙。

修真要持宗风,不习傍门,以基入手,限期取证。悟彻身心,自之神清体健,延年有寿,不但有益于自身,益于社会,益于人生,此为宗风阐化。世人多以利而涉之。每见不肯精心事修,多以幻见,屡招其害,不知根由,实为误入歧境耳。

以三清见之,自然之太虚孕化元始,先天之种子演化阴阳以造物,是天然规绳也。或可以“易”理参之,以万物纳于阴阳,以阴阳归元一炁,此即道衍示之始终也。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