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清大法(17)——太极阐化 玉清气相

老子三清大法(17)——太极阐化 玉清气相

摘自李兆生先生著作《老子三清大法》



太极阐化 玉清气相



此阴阳图

《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经,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时太极阐化,动静精微,出自无极,无极而有极,有极即太极。太极者,万物始生于此,故古人云:太极生万物。

以形迹出之者,太极之终也,以玄机转换者,太极变化也。故动静亦然。如此开合、聚散、刚柔、进退、左右、吞吐、起止、始终……惟阴阳而已矣。天地自然之态出之,人与自然序之。

夫人以修真言,天下诸物莫不由太极运化之,修真之持先以动入乎静,顺序而循之,因物而置。因缘而遇之,皆一炁演太极,玉清以太极势,大道至精微,哲人以理示之,“易”爻卦象演之,天下万物熟搏此阴阳理耶。

复专以太极阴阳论,大道有形骸,隐迹于此,俗人未测,哲圣以鉴,已经知洞明。武夫尚然,能以动静出之于道,修真能以阴阳为道,故天下尽宗风。

动静而以阴阳示之,故有大易览见天下,鉴昭万类,事以鬼神合之,天地合之,阴阳造物,以太极阐化之。古人又云:大道至真乎。

除太极而外,“太乙混元大法”之持系宗风之演矣。可寓动静于其中,繁演道妙,示之刚柔。以炁所化,循经走气。由修真丹砂而语,纳罡斗以循天,动太乙而凝真。故太极之势。繁衍于斯,广涉精妙也矣。故古人历尽终生而难持道妙者众,未尽道妙者众,少闻斯持者众。

如深谙此道,于宗风演化者,大道畅然。时人久闻而未识,乃阴阳之理未悟尔。其中以宗风持之者“真元修真”之专持法门,仅以“太极”而示,“太乙混元大法”深藏其妙,谱曰:

元阴元阳育此体,太乙显化产真形。
元明光注在天阙,神形如一举上界。
万般形骸从中化,诸法真髓因此工。
重将阴阳冲太乙,合在丹源印真形。

然太极以阴阳而道,诸品精良,示之大千。炼气修真者,倾之。或气可聚而有象,神则清通而不可象。抱朴子云:“善行气者,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夫修身者,又有记者:“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与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司马迁《史记·汉代·报任安书》)

通一子云:医易,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