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84)先师法授莲花诀 红白两色权传宗

 

(八十四)先师法授莲花诀 红白两色权传宗

【原文】

先师法授莲花诀 红白两色权传宗
红莲笑白无颜色 白说红莲少功行

忆师授吾佛家七宝莲花印传宗诗记
岁在庚辰大雪节题红螺寺禅诗 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七宝莲花印是密宗传承,属于内禅。通过手指的变化调节五脏的脏气,能达到内气归元。

藏密宁玛派(红教),传自莲花生大士,注重证悟心性,最高功法为“大圆满”。 藏密噶举派(白教),修持功法为“大手印法”,重视实修禅定,从修拙火定入手,练到能单衣御寒后才可进修。 不知诗文寓意是否如此。 先修性还是先修命,先修心还是先炼体,这些讨论无论是在佛家还是在道家都是古已有之。 老子道德经和易学对此类纷争早已给出明示。太虚无相,两仪成象而分阴阳。修行者既可从太虚入手,也可从太极入手。更何况阴阳与性命之别了。

道家上乘讲究形神俱妙,有些释家宗派重智慧觉悟,而常对形体色身不甚看重。 道家本来是注重炼形、炼气,以百日筑基入手。但是后来的一些学派从重视实际的养生功夫,转而追求虚玄的理论探讨。 偏重于讲无为、讲太虚,讲虚空、讲先天一气,反而不重视以切实的生理变化为基础的命功修为。 长久下来,乃至形成断代,近代的修行家,几乎很少有人认真地提及炼形功夫了。 偶有感兴趣者,也因为断代的缘故,言不及物。只知道动功好,却说不清道不明为什么好,有什么用。没有正宗法理的指导和传承,练到出偏亦不自知。 有阳刚外越者,好勇斗狠,流为“一介武夫”,乃至走上擂台与人添笑,忘却了修行的本心为何,更不知道传承中“武夫非勇”所指为何。 也有沉迷于钻研理论者,表面上理论越发高明,实际上却因为越来越脱离实际,而把修行变成空中楼阁,变成饭后谈资,赋魅升格为道德标准。 只感兴趣无为、虚空、如来藏,热衷于讨论玉皇大帝早餐吃几根油条,却不管自己还能活几年。

修性与修命、修心与炼体的讨论在九脉合真以后就已经做了定论:性命同修,性命同证。 正宗的传统功法是炼体,炼气,炼神,一而贯之,是相互包含的。 炼体里包含了炼神;例如小炼形,炼体就是炼金相月魄。 炼神里包含了炼体。例如龙形大草,练字就是修元神就是炼神剑。 正统功法中,炼体,炼气,炼神是分不开的,是相互依存的。 外练拳脚动作,内在则是宣和气血。玉环桩的行血推脉就是经典的表现。

玉环桩是少有的极其完美的锻炼功夫。动作极其精炼,对身体的锻炼几乎找不到遗漏之处,从手腕到脚踝,处处都有锻炼到。 无论是对关节,对肌肉,对协调性,对脏腑,乃至对炼气修脉、太乙周天的修炼都堪称完美。 对肌肉脏腑心肺的锻炼必然会反馈到血液流动上,这就是“行血推脉”的道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玉环桩无论在动作还是在内气循行上都是有开有合,有进有退,遵循易理,合于太极。 这就自然导致了心神不外溢,自然形成聚精会神。 动作合于太极,气脉合于太极,神魂所在也自然合于太极。 所以说玉环桩通过肢体的锻炼,自然就促进了对气脉的锻炼,也有助于对心神的锻炼,是所谓“身心俱泰”。 反过来说,性功对于“感而遂通”的锻炼又直接给命功的修行树立了标杆。 正因为内心清净,感而遂通,神气具足,所以在具体的行功时才能做到不拘于细枝末节。所以很多经验丰富的修行者在操修时都曾体验过“化式”的魅力。 当然,如果没有清净的内心,做不到三花具足,尤其是对于初学来说,动作精准才是第一标准。

大字桩也是如此,大字桩是极少有的非常中正的,仅一个非常简单的姿势就能锻炼到身体十二正经以及更深层循经的桩功。 桩功的目的大多是在炼气修脉上有所建树,大字桩在炼体,炼气,修脉,修光,炼心,炼神上都有显著的助力。此外在纠偏,团敛元气,保证十二正经均衡运转上有超出寻常桩功的效果。是不可多得的强力、高效、不出偏的功法。 为什么有说站够了一定时长的大字桩,“祖师爷那里,就承认你是传人,这是太乙铁松派当初的规矩”。 因为大字桩从炼体,炼气脉,到炼心神上都有建树。 修炼者表面上是在肢体上达到了标准,但其在气脉,在心性神魂的成就也必然达到了相应的水平。 炼体上有成就,对应的在内景上,在心性上也必然有成就。 否则,祖师也不可能收心性不佳之辈为传人。

玉环桩和大字桩是性命双修的经典功法。 这就是九脉合真后一脉真谕中以武演道的具体体现。就是“三昧真参法”中的“以形鉴真”。

古人留有三昧真参法以尽性命双修之途,即“以形鉴真、以音弘法、以文观意”,此三者宗风持之为定律,乃正宗区别散流之标志。(《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

一个功法,乃至一个门派传承,是否是性命双修,能否做到性命同证,可以以此为衡准,以鉴真伪。 是正宗还是散流,一望可知。

补:

《统元楼印谱》拓片中有诗曰: >
金砂玄符两相宜,莫使阴阳竞高低,
统来易象通太古,一轮月华照西夷。

金砂玄符,是说道教两大系统分支,内丹和符箓。 拓片中从以武演道的角度将二者结合起来:内持丹道,外显金锋。 阴阳统一,归于混元易象,内景之中月魄高升。 正如同小炼形·金锋抖肘功谱中所言“道妙神光明故里,一轮月魄正高升”。



【引文】

《真元宝笈》小炼形·内景内炼行功谱原文

一、金锋抖肘

天心地轴隐金风,道妙循环十二经。
上通太阴起大指,滚转小臂裹金风。
金气长彻太乙道,真元久固紫微宫。
金风渺渺发云门,玄华内执玄英中。
三阳并起通真力,两肘崩击见神工。
尺挠二骨应机转,掌上五指随缘应。
周身威然金气爽,阴阳升降产玄通。
反复抖动应神化,后击肩背前展胸。
中起真脉达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顶。
顺通八极运四歧,内运三昧聚二瞳。
环中真髓曾悟道,神执丹道心炼形。
道妙神光明故里,一轮月魄正高升。

《太乙金编》下卷

炼玉环桩能把宇宙中的气采进来,向前推出时气出去,向回拉气就回来。玉环桩是坤丹的外功。九龙环的初步是按摩,到后来完全是太乙循经,它是火龙功的基本功。开通脉道以后,元阳真气振发,这是古人坐在山洞里应具备的抗寒条件。内景当中既有性命双修,又有内外两大层次,内是精气神,外是筋骨皮的锻炼。校对十二正经用寒山七式,如果再进一步,炼强健身心、开通八脉的金龙功。要使五脏坚实,益寿延年,要炼传统的脏元图说,按密宗讲是七宝莲花印,属于内禅。通过手指的变化调节五脏的脏气,能达到归元。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

合抱混元 学名:(合抱混元) 正名(通假名、别名):太极呈形,太极真种,先天无极式,太极演真 泛化名(俗名):太极起式,预备式(二) 名源归宗:武当先天太极宗脉,混元参真内脉传神 源析:九脉合真而后,佛家密持法门《大藏十三玄秘解真》参有十玄大藏《妙法莲花印》与《罡风玉掌》同参用之,唯名不同也。合抱混元,以敛元气,通循周身以气化。武当专习有武当先天混元气之专修内容。武当宗传先天太极学脉,留有六脉太极源流,各臻天姿,容笔者专著。武当太乙十三桩功之中,尚有混元一气桩,参修内密。道家亦由太虚呈象始转入太素生真,剖产万类。武学亦然,传统宗风更著重“易”理,乃成以武演道之说,太极拳更是如此。

《老子三清大法》

如是修真或由太虚入之,此大智大德复以此入。苟止玄奥。世上人多以道之末而入,始知求乎于本。是由末入本也。大德若见,以道之本见而末在其中矣。太极阐化者,是俱阴阳而示之,阴阳造物以形,故世人可以意会,可以从此步入玄程。由太极而入无极,此之规程矣。然阴阳示之形迹,虽为多变,演之诸种法,世人以此见道,虽屡见往来,难矣也哉。如此世人以此途畏之。故世人多以术之境而留连忘返。至修真何日。

《老子三清大法》“老子犀牛桩总谱·真种篇”

神息若一长持之,久聚自然出光团

神者灵光,息者元炁,二者并同,守一无二,时有法于之,谓“庄子听息法”。于修真中可见太虚呈象守定本源之习持矣。如能久聚,可有光明出现。然需经师传授,持诀印,施炉火,元炁化为光华。丹经云:昔日逢师传口诀,是教凝神入炁穴。元气充实,真气自然转化为光,光明现出,或慧光、性光、命光、化银之光、金光、阳光、蟾光。凡此皆有专修法诀,去矿留金,紫霞飞升等诸法,又蟾月神光真图,则是专持之法。九脉合真后授于武当密持功课之中。

光明出之,应在玄关之处,日守丹田,夜守泥丸。长持之,光明久著。复用采光秘持,执莲花印,收敛祥光,入注鼎炉,丹砂结而玄珠散射金晶。若无师授,不可误行,仅防走失。

《中国传统丹经武学文集》第二集“欲知脉流兼神髓 细将谱文仔细参”

以形鉴真就是通过你的动作去完成你的修为,反映达到的境界。如:一些动作里(高层次的)。以前武当有个入门,要以缘法桩入门,考核你有没有缘,就站大字桩。如能达到这个境界如三个小时,那祖师爷那里,就承认你是传人,这是太乙铁松派当初的规矩。后来发现现在的人不如古人的体质,所以祖师爷又发慈悲,传下了玉环桩,作为入门的修为。我们现在直接练小炼形和玉环桩,这些内家的武学。以前外家的外功,老师在传授时都免去了。因现在的人吃苦精神,还有时间等等各方面达不到这样的条件外功。以形鉴真通过你的动作,你的手印反映你修为的境地。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