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83)仙佛岂非梦里真 只缘法海亦升沉

 

(八十三)仙佛岂非梦里真 只缘法海亦升沉

【原文】

仙佛岂非梦里真 只缘法海亦升沉
声声喝断愚乡梦 谁是醒世撞钟人

感悟钟声醒世
李兆生

【注】:正宗演大道,旁门重小术。今人恒精未致,治学荒芜,宗风已难延续,致使宗系嫡脉动,缕迹如丝。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仙佛岂非梦里真 只缘法海亦升沉”,此仙佛之路是真实不虚的,古人说“人身难得,正法难闻”,但是可惜一些学人已经得闻正法,缺不肯付出恒心,无法坚持。
“法海”是比喻已经得闻正道,初窥门径。“亦升沉”是言即便已经获得如此机缘,仍然有人耐不住红尘牵扰,有不思进取者,亦有随业力被诱惑下坠者。

正宗演大道,旁门重小术。
宁撞无声钟,不做含灵贼。

每看到师言“今人恒精未致”一句,都有愧色难掩之感,感到无颜面对师父。

王重阳在《五篇灵文》“最上一乘妙诀”中言及:“内真外应,先天一气自虚无中而来,点化身内之金丹。故曰虽从外来实由内孕。”
“谁是醒世撞钟人”,这里的钟声用来比喻真如智慧,唤醒愚昧的一点灵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那个通达智慧的灵性。
先天一气“虽从外来实由内孕”,醒世钟声,智慧灵光也是如此,命要师传,性须自悟
最终还是要自我觉醒,在这一点上,纵然仙佛也没有办法。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张三丰先生全集》“打坐歌”中言:“性要悟,命要传”。
《(证道)一贯真机》曾引述《上阳子》说:“性由自悟,命假师传。”
自古以来,修命容易,修性难。二祖神光断臂求法,后世棒喝也罢,参话头也罢,都是在寻那一丝契机,一缕慧光,一道禅钟之声来唤醒自身的智慧之光。

九脉合真后一脉真谕,把修命和修性连接起来,融合起来,搭建了一条通途:以武入道,以武入禅。
但是需要学人精恒修持。如果说修行有禁忌,那就包括很重要的一项:不能间断。
“声声喝断愚乡梦 谁是醒世撞钟人”,诗文中第一句明显是在说无师不成道,但是作者并不将为人师作为自己的功绩,反而提醒读者,“性须自悟”,表面上是有一个外人在撞钟,而实际上,必须是自修自悟。
这个“撞钟人”,在开始的时候必须是老师、师父,只有外来的力量才能“喝断愚乡梦”,但是在最末一招,则终究还是自己,“性由自悟”,谁也依赖不了。

这里也表达出了诗文作者的无奈。对于一些学人弟子“恒精未致,治学荒芜,宗风已难延续”的沉痛心情。
这也是作者伤心之处:历史上最好的、最精良、最上乘的法门已经完整地传下来了,奈何学人惫懒。
诗文中表达出作者对一些学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惜这些人为小术所惑,难以担承宗脉。致使宗脉嫡嗣稀薄,缕迹如丝。

知易行难古已有之。
关亨九先生说,真知并不是知识,而是原本不知,偶然而知,与书本、实践对照无误,才是真知。
真知之说虽然正确,但是仍然难以把捉。
由于断代的原因,传统正确学识的获取并不容易,从知识到行动则更是有毅力的人才能行之的,能够保持精诚耐心持之以恒的修士则更是少之又少,但是只有如此修行才能把知识转换成行动,进而生出智慧。
为什么行难?因为短期的诱惑太大, 长期的后果太遥远, 改变的门槛又太高。
最终理性的认知败给了感性的惰性本能。

在现今的修行界,“知易”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但是在这一点上,诗文作者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结束了五百年封真,开启金门。所以曾言“师父尽师父的情,弟子尽弟子的情。”
应该说是“知不易,行更难。”
例如说,修行界都说“炼精化气”,但是能做到者无不讳莫如深。因天赋而成就者和按部就班步步为营按苦修而实现者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无法复制,天赋使然。后者才可以沿源脉传,才可以限期取证。
又比如说,都说桩功如何如何好,但是封真封法以后,脉传几乎断绝。当今没有一家能畅言桩功在炼气修脉上的功效,以及何种桩功能在哪条经脉上做功。偶有能头皮发涨的感觉就足以吹嘘一番了,余者多在空泛谈玄,落不到实处。
师传的三十六式先天太极拳(《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招招式式都明确地说明白是如何循经的,练至精深之际的武技演化也一一予以阐述。
就如同有人抓起麦子,从穗到叶,连根带杆都囫囵吞下。的确也可以解饿,但是终究不如有经验传承的农家,先收割,再脱粒,步步按照古老的传承走下来,哪个是取,那个是舍都说的明明白白。最后是做成香喷喷的白面馒头,还是烙出外酥里内脆皮冒油的烙饼,自由自在。
人类文明的进化,使得人类早已经摆脱了茹毛饮血的年代,修真的方法也在先贤法祖的那个年代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正如吕祖诗云:

今生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
今生不向来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



【引文】

《太上黄庭外景经》

灵台通天临中野,方寸之中间关下,
玉房之中神门户,既是公子教我者。
明堂四达法海源,真人子丹当吾前,
三关之中精气深,子欲不死修昆仑。

《中国传统丹经武学文集》第四集“寒山七式十三经 太乙司注平气脉”

太乙十三桩,大字桩是缘法桩,你跟武当有没有缘,你站一站大字桩,要能站个两小时,第一次,那你就具备做徒弟的条件,我北京的徒弟,我在讲课当中,我又说,一天增加一分钟,一个月就站半小时。当我说到十三桩的威力的时候,北京的徒弟,有一天就增加两小时。我们这个班里就有站四个小时多的大字桩。但是我还没有把话说得太满,他能站六个小时,我只说能站四个小时。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字桩不动,两脚叉开,两手伸平,不动,你就知道里边的气血,怎么样循经流注。这种循经流注,比起太极拳来大不一样。大字桩的循经感受特别明显,傻子都知道怎么回事,什么颜色的气流,多粗,怎么转的。没有后遗症。有决心,有勇气,在粮食够吃的基础上可以站,但是切记不可以间断。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拿青龙出水这一式来说,打比方。

《太乙金编》

当黄金种子形成一轮明月,圆满之时,就转入到“金丹玄化成太乙”的阶段。金光逐渐被两个空洞吃掉,有人看见在金光里有两个空洞,以为金光被腐蚀了。也有人照练不误,于是这两颗玄光的种子把金光作为营养完全吃掉,接近于形成两条射线,把剑啸穴打开,通向宇宙。可以肯定地说,金门在社会上已经绝迹,玄门更谈不上。《万字长联》有“吾乃三川金晶呈玄体”。以后的真门、妙门等还非常遥远。

是金门、是玄门、还是真门,取决于每个人的修为。这个门,不在于修密还是修道,还是炼金丹,还是修武学,都没有差别。过去宗风所传,上至公门将相,下至三教九流,无所不具,应圣人有教无类之说。“黄金种子年年种,几人得之畅玄乡”。这是从金门到玄门,至于法身的修为更加遥远,那是“刹那之间千万里”。师父尽师父的情,弟子尽弟子的情,这样大家才能历尽修为。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

先天太极拳循经内脉缠经图示简介

夫内炼法则分为循经、缠经两大专程。

循经者:是内循先天真脉,通彻天地,通达四极八渚而经泛人天以省自我。

缠经者:是外循经纬,由外而内,表里相循,以神气意血而生其身。

循经有周天,如金气大周天的循环,即医家手太阴肺与足太阴脾相表里。

缠经以周经五气归元为内缠经,这样往返一个循环。

标图以时针方向为顺逆的表示方法。

为开为合,为顺为逆,推动气血行经,宣合气血……丹家内脉的专习,以气催形,以气化力,行之内外六合,方为宗风脉隐。

以循经而言,各有所筹。人身以阴阳分统有位,以太极为宗论阴阳。人身伏位于床,两足内侧与两手掌心向下,贴于床而向下处皆为阴,由壬脉所统领。向上者皆为阳,由督脉所管辖。人身以此而分阴阳。阴阳为脉者起于壬督而敛于壬督。手足乃四肢,以阴阳而论,可为八脉相会。动静刚柔以脉而别之。刚柔者阳阴也,动静者阳阴也。身姿动静,身中脉络统领自有运化。以易为象,阴而阳,阳而阴。极而互生,各自呈象。所为循经缠经者不外阴阳相环,宣统气血者。

夫武学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以气催力,气与力合。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以神相会乃见姿容。身动气动,神动气随。太极内循有里外刚柔之别,有出入,有急缓,由动而炼形,以气而催形,以形神唯妙者上,是为太极内炼。

以清楚为原则,举图示说明为例。

由胸腹而发之者均为阴脉循经之例,简称“内缠”,属之壬脉。

由背而发之者均为阳脉循经之例,简称“外缠”,属督脉。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