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82)下视苍海两茫茫 一春一秋几青黄
(八十二)下视苍海两茫茫 一春一秋几青黄
【原文】
下视苍海两茫茫 一春一秋几青黄 灵光漫撒烟云处 月照苍海泛金祥 师传达摩祖禅法共计九势师百年后吾授人绝少可是缘否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下视苍海两茫茫”,天苍苍,海茫茫。望之怅惘,思之怅惘。 作者曾有书作联语:“吾乃三川金晶成玄体,堕彼六道发宝光”。 藉此可以隐约体会出“下视苍海”之意。 “一春一秋几青黄”,春秋为岁月前行的代语,“几青黄”则是在感慨生命生生不息的轮转。 同时也隐隐把诗文主线往法脉传承上偏移,以“几青黄”来暗指传人稀少。 丹经上讲,“黄金种子年年种,几人得之畅玄乡”,与此同意。
“灵光漫撒烟云处”,即是言传人,也是言内景。 从传人的角度讲,“灵光漫撒”,就是弘仁以慈,撒黄金种子与红尘有缘。 “心有灵犀一点通”,传统修行把师徒相授心灵相通的那种感觉称为心有灵犀,其中虚实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可叙说一二。 这种文化传承的传递被喻为“种种子”,借助相关具体的仪轨时也被称为“灌顶”“授法”。 有能力的人可以同时将这种种子给与多人。 “烟云”,即指红尘大千世界。
从内景的角度讲,“灵光”,就是明点,就是内景中见到的气脉亮点。在见到光明之前常以见到明点为主。 “烟云”,则是在明点之前的景象,常以白云,光团为主。是元气化光的初始状态。 “灵光漫撒”,说明这是一种正常的练功状态和阶段,不用刻意去追溯光点,如同云结为雨一样,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称为“漫撒”。
“灵光漫撒烟云处”,“烟云”除了喻指元气化光以外,也可以喻指丹田海底。 丹田海底是元气最初聚集之处,所以也是元气化光最常出现的地方。 丹经云:“冥冥海底生红日。祥云烟霭遍三田,种出玄珠如黍粒。” 修行精深后,“海底”会有波澜云涌,丹光沉浮的真实内景物象。 《元明密注演灵篇》有言:“是吾真晶聚丹庭,是吾金华迸海底。”
“烟云处”还有另一个寓意,它即是杀生处,也是升仙所。“顺则凡,逆则仙”指的就是这里。 倦恋红尘,则是情归烟云,烟云易散,人生如白驹过隙。情易纵,性难收,心易散,神难聚。 不自由的人,顺遂红尘飘荡,随风而去,风尘吹到哪里,就随到哪里,风尘怎么吹,就怎么跟着飘荡,直至此生命终,因缘尽去。 而自由的人,在应付生活的艰难之后,总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逆流而上,逆向修行,元气化光,如同金矿炼成黄金一般实现人生的升华,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月照苍海泛金祥” 苍茫的内景渐趋清晰,气海形象化,明月也渐渐腾空显像。 月映沧海,波光艳艳,泛出金光以为祥瑞。或可喻指海底现金沙。 此时的“苍海”,已非“下视苍海两茫茫”中的苍海。 开始是“几青黄”,现在是“泛金祥”。 既显现出法脉得以延续,从内景的角度也从苍茫无际的渺渺红尘修行升格为明月与金祥之果。 所以说见光才是正式步入修行的殿堂。
诗文开始本是对修行的描写,但是随着春秋文字的引入,文字中渐渐冒出了苍茫之意。 因之而引发了作者对于传承之思。 作者曾在《真元宝笈》重录少林老祖飞龙铲谱文之后详述了对于传承的感慨:
少林绝技历世已久,宗承学脉,别与俗传,自九脉合真而后,宗风密持,隐沉山野,昔之老祖飞龙派功乘潜于嫡授,飞龙之持乃历代高真秘示之术,融禅修定慧于武途,复使大道传真。飞龙掌法乃为密传矣,此迹如缕,绝于世人,亦是“洗髓升阳功”或云为“金经”之外的动势修持,与达摩禅法同宗同流,隐于武林,亦是修持法门中之精艺。此宗之业至今缕迹如丝,很难再承宗流,故将其密示谱文重抄,以正宗流,留于后人参真来做故物旧迹尔。
【引文】
1991年金气朝元讲座
飞灵入窍,还有就是刚才讲到的,还有一个自己出去的那个过程,这些都是过去教徒弟的一种宗传办法。就是说过去只有教徒弟才用这个办法,就是一个保一个。刚才这个飞灵入窍,就是把带功的人,就是刘老师吧,他把他的力量运化了以后呢,打到每一个人的关窍当中,然后化作一种能源。在过去呢,也叫做种种子。这个种子呢,按照佛家来讲,是金刚种子,不坏不烂。就是说,种上以后,你不练都没关系,几十年以后,这个种子在体内当中自然成长。所以说呢,没把他说的玄之又玄。这个种子呢,叫做黄金种子。在丹经上讲,“黄金种子年年种,几人得之畅玄乡”。说这个黄金种子,在宗传的时候,师父传徒弟的时候,每年都有种的。但是它能达到普度吗?几人得之畅玄乡,说在这世界当中,有多少人能得到这个种子呢?按照佛家的观点就讲了,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人。什么叫缘?有没有呢?大家坐在这里,得到了就是有,没来的不就没有吗。就这么简单。
1989年内景专修讲座
海底穴是会阴,为什么把这个太阳放在丹田呢?因为从丹田到海底穴完全是身体当中的元气,叫做真元肾水,也叫做先天真水。如果说元气不足的人,体内的先天真水就非常少,那就不是海,是什么?水泡子,或者是洗脸盆。只有把体内的这个元气——真元肾水,先天真水养得多多的,然后太阳真火进来,水火既济产生变化,才能给今天刚才讲的一转升红日打下了基础。“祥云烟霭遍三千”太阳从丹田里边从海底穴从水里出来了,古人认为太阳是从大海里边出来的。可是呢,过去古人也不是傻瓜,他也知道太阳不是从海里出来的,但是他还要说太阳是从海里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说真正的人天合一在修真的过程当中它和自然界不一样,要是人和自然完全一样就不叫修真了,叫什么?那人就是自然界,自然界就是人了,没有概念,没有区分了。所以说古人就利用太阳在海的边上升起来的时候,用这个境界去描绘身体里边出现内景的境界。这不是也给大家讲了什么是性光,什么是蟾光,什么是慧光,什么是真光,什么是生命之光,什么是化银之光。开始讲了但是还没有分类。古人说“祥云烟霭遍三千”,什么叫祥云啊?祥云是什么?什么叫烟霭?这个祥云烟霭我们可能是看电影的时候,尤其是看“西游记”那个电视的时候,哎,冒一股烟五颜六色的,可能这个东西是祥云,但是真正的祥云,也就像古人说的那样,只有你达到了那种内景的境地,你才知道是这么回事,就是因实悟境么。入实悟境莫可知之嘛。说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就不知道,古人说的还是谜语,等你达到了,你说古人说的对,太阳真在海里出来的,它不是在地平线出来的。它有一个范畴,宇宙当中自然界的太阳它是按照天文来说呢,日月循环。按照身体当中炼丹来说,身体当中的这个圆圆的太阳是自身当中的元气是真阳。是阳气当中的真阳,阳气里边还有阳中之阳。这个真阳在水里边出来了,才是那个身体当中炼丹当中的那个太阳,它不是宇宙的太阳。所以说功夫进展到这一步,大家就知道采太阳的气在修真过程中连第一转都不够,是第一转的育红班的基础。
《李兆生书画精品集 06 书法》九天三川联
君是九天碧云显化身,来此三界现虹霞,肩插剑羽,以佐龙宗书妙本,四世转界应前缘。 参玄又入天阙府,封玄玄都太玄殿内总获法,伴师玄山拜真祖,玄封法位白罗仙;
吾乃三川金晶成玄体,堕彼六道发宝光,胸佩丹源,可助金门宣圣法,万宗畅旨感元因。 悟密方登玄都城,授法法轮至妙阁上真天尊,参法灵台演大道,御赐宝号金灵子。
癸亥秋七月,所书旧句联语。李兆生。
《真元宝笈》“元明密注演灵篇”节选
自吾显真运元功,挥毫落墨灵光起。 动彻大千太乙身,同聚乾坤真元体。 此中曾有长生赋,其文自含真法语。 往来奔波几时休,坐望南山白云起。 白云深处月满楼,龙虎交宫江山抖。 万里长江腾雪浪,一颗玄珠冲霄举。 是吾江天赏真华,正逢明月光初起。 回首独见尘埃空,自显真元自知己。 一派天光推海浪,乾坤始展玄光体。 一声震荡动大千,一珠真元含宝色。 是吾真晶聚丹庭,是吾金华迸海底。 冲腾三地颤玄光,上元真境推飞体。 从此自在常观注,长住宝籍称太乙。
《真元宝笈》混元球之“海底沉珠”
海底沉珠
谱云:
法自精工道自生,内移真华外注形,神机久视灵台地,一粒真如散光明。
海底沉珠一势,其名启于内景之功,是武技专修及禅功打坐静功之转化过程,久习此法,于内景中可以窥观在海底会阴处,有光珠球感,因人而异或出现于丹田肾水之宫,是聚气归根集于一处,定在命地。结合卦位宫象,完成天人地我之修行,以致人身内有生态之变化。
“海底沉珠”为内景定力内功精进之修炼阶段,学者可循渐日积运化。
此法亦可转入坐式而参习,是静定中之过渡层次,宜于年青体健之人习之,体质差者可不习椿功,直参坐势,亦可受益。
是法没有呼吸意念等,均以自然为之。先是气机运于周身继而显出内景妙用。
姿式以适舒为度。不拘小节,自行运化。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