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81)溪边流水石上峰 山间有松似盘龙

 


(八十一)溪边流水石上峰 山间有松势盘龙

【原文】

溪边流水石上峰 山间有松势盘龙
遥听禅钟醒尘世 谁知金鸣何处钟

师之梦游山中悟初禅诗句
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诗文如画卷一般慢慢展开。 有山有水,有石有松。 有流水的动,有石峰的静。 有山水的亘古,有劲松的生机。 有“石上峰”的稳重,有“势盘龙”的蓄力待发。 这幅画卷可以尽由读者去欣赏感应,是体会到如文字所描绘的风景,还是借代着种种隐喻深入内景修行,无可无不可。

“遥听禅钟醒尘世 谁知金鸣何处钟”,字义简单,但是其引申义却并不简单。 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游山的旅客听到钟声而猜测来自哪里。 实际上从语注的“悟初禅”可以知道,此间并非是简单的描写山水,而是对内景修行和禅机的描写。 禅机发动之处,耐人寻味。可求亦不可求,求则不得,不求则必不得。 道法自然,梦醒不知归处。

从山水画卷跳跃到钟鸣何处,从视觉跳跃到听觉,如拈花一笑一般,跳出重围另辟奇境,跳出逻辑的纠缠而求那灵犀通透。 真如智慧不是自然光,也不是声音,不是眼睛看到的,也不是耳朵听到的。 这里用光和声都是一种借代。 “法镜交光六根成慧日,摩尼真境十地起祥云”。 慧日可以借六根而呈现,不只是眼根和耳根。

此刻山水松石随着钟声鸣起,豁然消散。正如静坐中遁入玄关的一霎那,试问前一刻的心思杂念何在? 是有是无?可以说是既有既无。 心中智慧之光朗照的时候,心得明,性有觉的时候,并不是没有了思维,没有了思想。 六祖曾以反问否定的方式来点明:“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金钟响处禅机发,瞬间已完成身临其境的转换,场景已经由外观诗文景致转为内境参悟,此刻山水俱无,而余钟声独明。 此禅钟就是慧日,就是真如智慧。此钟声可唤醒梦中人,一如智慧可破万年愚。 “谁知金鸣何处钟”,此句可作为参禅之机。 首先的肯綮之处为,是“金钟鸣”,还是“金鸣钟”? 如果说是“谁知金钟何处鸣”,那么字面意思易懂:谁知道金钟在哪里被敲响。 但是“金鸣何处钟”作何解? 古禅诗有“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 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对来说,在这里诗文作者多少还是透露出了一丝玄机,慈悲后人以供追索。 “何处钟”就已经是在告诉读者,不要把精神耗在找“钟”在哪里这上边。 同时也隐喻了不要在修持“无我”的时候,再立出一个额外的“我”来,也就是说不要头上安头。

这两句禅诗以提问的方式给读者一个机会,在自身内景和诗文意境中切换,寻找。 这是对“引人入胜”的最好的诠释。 在提问“何处钟”的一刻,就在试图帮助读者的心神完成从诗文意境到自身内景之间的切换。 诗文说的是自己还是别人? 当说“遥听”时,钟声尚远,到了“金鸣”之时,就完成了变化跳跃。 诗文这里不言在人在我,而是以发问来阐述出其本质:无人无我。 无人我,无内外,故此明知故问:金鸣何处 这是一种诗文常见的文学修辞手法。 “金鸣何处”一句则成了本诗的玄机所在。

这句诗文既构建了实处就法的地基,也成功的导向了虚处藏神的禅机。 去过寺庙的人可能听过钟钵之响。 凝心而后,其音可如水波入湖一般向心神蔓延震动,即时金声忽远忽近,似有可把捉之质感,又似在唤起“我”在何处。 这种特殊的金声,可以透彻人的心神,故此佛教中常用敲击金器而发出的声音来唤醒深度入定的僧人。

闭目赏月,寂处闻钟。 

声色无源,真我何踪。

注语中的“悟初禅”并非是指四禅八定中的初禅,而是指悟彻真我何归。



【引文】

《太乙金编》

蟠龙腿

蟠龙腿注重腿法和锤法的练习,左右交替练习,次数相同,此“阴阳不可偏废”也。以三、六、九次为基数进行练习,体会丹经武学之三才为象,天地人三盘兼顾,往返错转,盘龙交结,手足相合,上下相随。复而体察气随形动,气脉随动作而往返缠循,渐至内外如一,内功外运,武技演化神妙之境。

《循经太极拳小词典》【本尊】

【本尊】本尊语出佛语。佛言修密乘,参证本尊。夫本尊者,即修持之中本宗师尊法祖之圣真神像。或自身成就之专持中,亦有以自身为尊而呈像者。即自身真我之本来面目。内景功中有运化神形以结灵胎者,古人呼之为真我,又言先元真法象。此皆传统风习中之旧说。语示修持之人,功深静定中,内景气化,即继此功课。此修持法,显于密乘之宗传。本尊之持已流为专修方法,形成脉系,非是一般修真而语者,非宗传嫡脉不可授之。相传历代仙真之持,步入高极境地中,均为此举。道家已成宗风,非佛家密藏所独有。可参见《太上黄庭内景经》,依有语句可见。故本尊之持,佛言本尊,道喻法身。此虽为旧之言说,于精研斯学者,不可不知,若有机缘,理法共习,执为良工捷途。因其宗流搏大,不可以概言。参见【元真】。

《修真图箓》

玄机内景三

●正真子曰:三转之丹乃由一转二转通彻天地而后,上有玄珠而下有黄芽,复再用火候于上下之间,即天地之间,阴阳参差之际,凝为形象,此天地人三才定位,混合为一气,行之即始有玄形、真我、神胎出现矣。正真子诗曰:

连中三元辟地阙,三花久聚出天籍。
自此一形孕真吾,剖出神形飞之举。

《禅诗百卷》第十一首

当年出家佛在前 佛上大殿是次年
三年佛往西天去 我佛佛我不相言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武当功法说密(3/4)——武当功法修炼层次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7)为证般若入禅林 诗言禅堂花木深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