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丹力入书(34)——“空中飞书”的书写学习过程与技法 5/7
以丹力入书(34)——“空中飞书”的书写学习过程与技法 5/7
摘自李兆生先生《翰墨缘》
技法之四,收敛笔力,行气法心法五种
气书之作,贵在以心行气,气由丹田而出,贯于自我身骸,百脉贯通,一气呵成,运化在动静,起落生虚实,笔之会用,是心法之书境。气脉能贯通,是心法用于气注,笔动则气行,笔止则气止。一脉相承,百脉交注,行之内外,成之于书。收敛笔力,乘开合之用,行吞吐之功,书之有道,尽备其中。五种心法是笔法合于心法,笔法则心随气动之体现。笔动则心意令气动,笔止则心意止,气亦止。此五法纯系气书之隐奥,必备之真法,必不可轻心。是书境过人之处,施过人之功,现书中至妙之力。
(1)沉石法:多用于起笔止笔处,沉石法喻名,是以石沉入泥水中,渐而沉下。书中沉石之法,是气注笔端,随书作落墨点按之机,气亦大量顺之而下,气同墨而行,顺笔而下,潜在毫端。心意神气随笔端成迹,气随迹生成而流注,渐而沉下,气合神意倍加凝炼,施于毫端。沉石法多见于潜流而下,降于毫端的内气合墨,趋于一势,是以神气相感,神思动念,笔则起落有迹。一气相通则气注内外,随笔落而呈形。气之为聚是心意调之,笔动则气注为机变。
诀云:
笔示图:
点落起止之用
(2)贴零法:贴零法势出轻灵,以巧迹行之,不出拙力。贴零之意尽含神意之思,意到笔轻而拂之,所成之迹是为贴零,指以轻巧之势寄于笔端,多应用在笔画之间的接应处,是近于虚处,而取藏神之势。贴零法无有定势之形,每见于起落笔时的虚势,是由空中的转换而渐入实处所形成的迹象,是一气呵成成为迹象的过渡。书中的字划,并不都是笔笔送到,真实不虚。而其联贯,连笔之势,字中的轻重虚实的变换,是轻灵处的生成,此法多见于行草之中,书中的连锋处必不可少的功夫。形媚亦有气质在,以气通之,以神合之。
诀云:
笔示图:
轻灵处以神相会而出,多出于尖毫。
(3)顿点法:顿点法不可仅仅以名思义。顿点二字是指内气由笔毫中出去的时候,是一注一注的外越。但笔写出来的笔迹,不可见点法顿法的痕迹。即用笔时的气与力是由点和顿,无数的次数组成的,是连贯的书迹,或横或直,笔走的力量很从容。在运笔时的自我感受,是在笔毫动彻时,有内气一点一顿地不停外注。这样的笔力深沉,遒劲。仍然以力推毫,以神见功,以意念行笔,以外注的气机相随。若出现(见下图)有节节的痕迹是错的。顿点法是用来行气的内功笔法,如果写出来点顿的痕迹,就不是内功,而是机械了。顿点法是由心领神会贯彻始终。
笔示图:
用笔深沉,倜傥,似有内力外滚而成。
(4)沉练法:沉练法是在前顿点之法而后的行功。挥毫之时,会感知笔端之毫尽皆以气化灵性,是笔毫之上有关窍性命,会知道生机动态。何以举沉练为名,如皂缎丝织沉在水中之故。写字以内功行法书出之痕迹,犹如沉练布展在纸上,虽然是纸章之上作书,譬如在水底书作挥毫那样,指笔力潜于内功而后,笔力深沉,用意司气,力求每枚丝毫尽有灵气,以致平舒直抹的内功施于纸上,不使纸破,力气要中合,含气渗透纸际,以求人天合一,气贯一注。沉练法是超然物外的书势。
诀云:
笔示图:
力求深沉古壮,力屈万夫,气概非凡
(5)神龙搅雨法:神龙搅雨是收敛笔力行气法中较为高难的层次。完全体现内功注气力于笔端,由笔落成迹的运化,施功变化之中。紧慢急迟都能以气相合,以神相会而成迹。随手转换,刚柔相济。无论写什么书作,都能以气化力相注毫端,内功之力,由丹田而直系毫端,真气外注在体身中,在臂手上,在笔柱毫端,都以旋状而动,螺旋内注。经云“力在惊弹走螺旋”,力指内气之施力。势为出笔即有内力盘旋,笔力倜傥,龙威虎震,随心以迹化,随心气则涌出,由身而臂而毫,完全以一气呵成,一气相通,是神化之境地。气力相合,神意相通,随人我之呈迹,因刚柔而有形,是为内敛之法,方悟惊雷滚动,云雨翻飞之势。
诀云:
笔示图:
出笔有形,内力混真,力走螺旋,迹有如一。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