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桩相关——继往开来真种子(节选)
玉环桩相关——继往开来真种子(节选)
本章节摘引自李兆生先生著作《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一
继往开来真种子
杨禄禅去河南温县陈家沟,窃知陈长兴夜授丹秘,而伏垣谛听,顿悟其法。贼变后,陈严词问之,杨夤夜窃学,而破例以正宗传真,至后来开一系杨脉太极,成为太极拳的一代仁贤,弘太极拳于后来。此事可见陈长兴高瞻远嘱,授艺按天赋亦不行私。这种得自口授的大道求之内得之学为,是宗承中慎之再三的事情。抱朴子曰:“初以授人,皆从浅始,有志不怠,勤劳可知,方乃告其要耳。”陈发科日练行功三十遍,从不间断。功夫纯厚,独步一时,饮誉京华。
杨禄禅后携子杨班候、杨健候进北京,端王载漪等王公贝勒皆进弟子之礼,从杨氏父子学太极拳,杨曾任神技宫总教习,有“杨无敌”之誉。杨公开授之太极拳亦是深浅同源,一些王候公卿、青巾墨客,多以时髦而操习,以为雅做,其风多松软,不事武学。另传其子班候、健候,其孙少候,专行技击而致用,参武行功,俗称用架、小架、快架耳。时太极学统,至杨而后又一变也。今人多习之学,岂肯日练行功三十遍,故多做王公风范。此脉亦留传至今,世称杨式太极拳。王公风范易于泛传,小架武法少人研学。
太极拳的另宗脉流又有孙氏,是董海川系脉程庭华的弟子孙禄堂,以形意、八卦而参宗的内容。俗称活步开合太极拳。又杨禄禅弟子武禹襄后从赵堡镇陈清萍处学有月余,称尽通拳秘,创宗武氏。又杨禄禅弟子全佑(1834-1902)的儿子吴鉴泉,又开宗吴式。陈发科(1887-1952)的脉流又创陈式。
时太极拳的脉流,按泛化于俗的广传而言,自杨禄禅而后,分为五家在近代普传社会,即杨、吴、孙、武、陈泛于遗波。其他隐真脉传的宗流鲜知世上。笔者将此内容在《中国太极拳现代史》中介绍。因文中初叙概略,各家脉流不做宗谱,各家自有传习的脉承。太极拳以时间顺序论,从三丰祖师直至社会上的五家太极脉流的创宗,足以说明,时代的变迁,岁月的风雨,使九脉沉砂,宗风潜迹,才有这“星野时期”的到来。从六脉太极的先天传宗,到潜迹江湖遁形山野的宗承真脉。这是客观形成的历史。于此期间才始更换“正宗”,民间散流成为正宗。这些并不是武术的拳术,而是当时泛传在社会上的浮波,流化后来,(真的宗风,匿迹不现)则变成今人说的武术家们的宗传。星野时期,即指脉流创宗多出,有似天上的繁星之多,都闪着黍米之珠的光彩。又似大地上荒园中良莠不齐、杂草丛生般的蒿苇,随风摇姿。
六脉太极的隐宗,做为封真而后的武林脉系,虽为先天太极,而未脱丹脉之习,未减尚武英风。仅六脉中“混元太极”一脉除内炼之法而外,有单演、有对练,武林宗风的脉传风范有“混元十三腿、混元八掌、混元十三靠、混元截脉指穴法、玉环金锁法……”等,已经各尽天姿。器械亦属奇兵,除去常见十八般器具的操演而外,读者参见《统元楼藏真丛典·神兵武库》。
概而言之,《中国太极拳近代史》是从三丰祖师而后言,其代表人物则是杨禄禅一人。他将太极中的武学传宗,同时又泛波于社会,留下健身、松软的风格,乃至众多不肯下苦功夫习武的人也能热衷于太极。这一点不能不说是杨禄禅的努力。同时社会上各家创宗流行于世的泛传太极拳创始开祖,又大多是杨的徒弟,这样看来,杨禄禅在中国太极拳的近代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位有代表有影响的人物。相对而言,那些言祖而不言师,清守旧律,不肯看门护院,不去保镖,不为斗米折腰,渴死不饮盗泉之水的仁真大贤,甘守武事丹学,为宗风脉袭,历代艰守洞天,世人并不知道。但是这些操持旧律的修为,毕竟是今天研探宗风脉传急切寻找的种子。那些对中国太极拳传统风姿保持仅有神魂的人,“恰在灯火阑珊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