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丹力入书(24)——渐悟与顿悟

 以丹力入书(24)——渐悟与顿悟

摘自李兆生先生《翰墨缘》



渐悟与顿悟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画道云:渐悟者“积劫方成菩萨”,顿悟者则“一超直入如来地也”。“渐悟”与“顿悟”本意出于佛家禅法语。

这就要从禅学谈起,六世纪时,中国有一个叫神光的人,不满足于儒道的教训,而求教于达摩。有一天夜里降下了大雪,神光拜见达摩,站在雪地里,整整一个夜晚,雪已及膝深。第二天清晨,达摩对神光说,这条路有不可忍受的困难,包含极大的考验,是缺乏毅力与决心的人所不能达到的,神光取利刃自斩左臂,以坚其心。达摩收下神光取名为慧可。经过了一个时期的修持,神光在寂灭的观照中,觉得不安,于是求助达摩,让达摩为其安心,达摩说“把心拿来,我为你安”。这段真实的故事,是说“渐悟”与“顿悟”的过程。主要指神光求法于达摩,是个“渐悟”过程,而达摩的回答却是“顿悟”的启示。记得先师仁祥尊者讲过一个参法故事,说一个小和尚,年纪很小,每天除了给师父打洗脸水而外,别无他事,师父洗完脸,他端出洗脸水,一转身把水泼到门前的竹林上。每天如此,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有一天,他泼水的时候听到了竹子的拔节响声,马上跑回来,跪到师父的身前磕头,师父说,今天你给我磕头干什么他说,“竹子响了”。这个故事,则是说“顿悟”过程。突然听到一声竹子响,打破了往日岁月的寂静,顿然有悟。

书法也有渐悟与顿悟,渐悟者是漫长的学习过程,从点滴入手。从规矩入,而越规矩出,大涤子题画诗跋: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之法,乃至法。渐悟是一个长期的演化过程,多在“追摹古人得真趣”的境地中。左宗棠言,四十年学书不得其门,“三杯耳热心更凶,忽觉龙蛇入笔”,方悟此“乃鳌山悟道”也,这是指功夫的成熟,出于顿悟之理。如有人能识渐悟与顿悟的奥隐,其书道有成。

气书中的渐悟与顿悟,是由内功的修持而产生的。内功尽管人们在现阶段对其没有一个完整透彻的认识,内功必竟是古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在实际生活中构成现实的梦。内功的行持也包涵了顿悟与渐悟的过程。

渐悟是由日积月累生成的转化基础,经过漫长时间所生成的质换。而顿悟是由某种基因激发能动神思所导致的质换。通常情况下,人们常说的悟性,包括渐悟和顿悟。内功即古人以修真过程完成多少次“悟”的转换,通过“悟”来达到指定的境地。可以说“悟”是先人参禅打坐在静定的功夫中而产生的,普通常人指的悟性,无非是沿用其说而已。

由于气书是运用内功创造的,气书当然也可以说是“禅书”的“悟”的过程,“气书”显然是禅机化成的精魂。书法的艺术生涯,是经过漫长的擦摩点按,结合自我神思之赏心,潜化而生成的。成长的岁月之中,经过多少次变法、运化、悟彻,至理的交换改良而形成面貌。任何风格的出现,都是经过渐悟顿悟而进化的,其成长周期,生命中的元气,尽是在悟彻本源中产生生命的。从禅法内功入手,施工于书法所形成的禅书、气书,从本质上观察,当然是超彻常态的,是在禅机悟彻,气注本源的激励中生成的。

严格地说,内功也好,参禅也好,是否能于书之创造过程中形成血肉,并非易事。平时参禅,欲书时作书,两不相连,则其所书也并非气书挥毫。犹如寺中老僧,虽擅参禅,其书则未必佳品。显然,惟有以笔墨作生涯而溶内功禅法于一炉,以神思作为炉火,以禅法、内功、笔研为原料的书之创造的生命,方可以称为书中三昧,诚然也是气功书法、气书、禅书,这是不容置疑的。反而言之,书中三昧的精气神,是在炉火中必然形成之结晶,丹砂,自然会育出光照千古之作,并非人力所能及之者,因此悟性在书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此说来,以内功入手作书,是超越普通书境而飞升进入禅悟之真境的。所以渐悟和顿悟是生成禅书、气书的必然因素,因而,充分体验渐悟和顿悟是有一定意义的。(有关禅书与禅画内容,见作者另著《禅画阐微》)。

由于渐悟和顿悟之说,揭示出了书道中的隐奥。由悟而动,由悟而生,由悟而成,大悟大彻,其书中之精舍,才能尽如人意,尽如书法之理。渐悟也好,顿悟也好,都是神思超越而至的极境,前者是必然期至者,后者是当然期至者。因此书中之道妙,必出之悟性而感,变通于此,而振动智慧的光芒,方可尽如人意,达到天然造化的真境。

因人而书,因境而书,因机而书,都是悟的前身。而非有悟彻,是不能改变书道本体的造诣的。能以悟入书境,开慧证真,飞真羽化,自然是书道之妙有,是禅法同施而为书法者,亦是真正的气书(禅书)。如此,普通书道者是以期至道,气书者以神入道。或可说为先天后天者,气书是启用先天灵态所能产生的道妙,而没有进入悟的阶段,断然不可能出现道妙的。

道妙是由悟彻显化出来的,非悟不能达到预期的极境。故而,清·刘熙载·《艺概》中说:“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渐悟和顿悟的发生,是“神”在起作用,气书是以神意相往来者,故入手气书是当然妙境。先学书而后入神,路途即久;以神相化,即近彼岸。所以古人炼书是靠身体力行的工夫。行之有素和持之以恒都是启发悟性的初步基础。顿悟和渐悟,均是神思之动彻,行于后天者。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