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丹力入书(23)——弦外之音

 以丹力入书(23)——弦外之音

摘自李兆生先生《翰墨缘》



弦外之音

气书作为书法中的一支异军之突起,并非骤然,是自然界中的事物需要人们去逐渐地认识而已。气书究竟于书法中居何地位,尚需书道同仁们理解研究。这种探索或许还要等待机会和条件,但已属必然之中的事。相传民间的故事里流传着一种“神话”,说画家某,其所画的白菜上面有一支蝈蝈虫儿,晴天的时候,蝈蝈虫在白菜的叶子上晒太阳。阴天下雨时,蝈蝈虫儿在白菜叶的下面。也有传说,杨柳青的年画,一年鼓一张。“鼓”指的是画有了生态活气,可以通过画面的变化来暗示人们出现的自然状态。这些传说有很多人认为是神话,是乌有。然而,这些故事仍然激励着一些童心,幼稚的心灵,对传说中的画有一种神思的向往,故事牵动着一颗颗童心,眼睛闪烁着,仿佛自身已经进入了仙境……。

清·金农的自题诗中写到,“三熏三沐开经囊,精进林中妙意长,礼毕小身辟支佛,写时指放玉豪光。”(三希堂卷四)究竟书家本身在进入创作的灵态时,身体上都有哪些变化,其生理心理上的状态又怎么样?为什么在挥毫时手指可以放出“玉豪光”来?迄今尚无人提出明确的答案。是的,人体是有光,这在科学界早已被人们认识。但在书写挥毫过程中出现的这种情况,其机制原理是什么?可以回答的是,这是融运内功进行气书的结果,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柳青浦编》记傅青主曾画一白菜,“晴日视之,黄枯欲萎,雨日视之,青翠欲滴”。又言,傅山在挥毫时疾走,狂饮,“忽以笔饱墨,淋漓挥洒,势不可遏,百骸俱动,舞蹈倾侧,俨若颠狂”。所画的浓墨一团,“一夜,见纸上有光,展视,乃所画墨团上吐光一片,如掌大,墨暗中能照一尺远”。这种记载,引起一些人的疑议,或视为不可信之言,或因其无证而视为不可考据,甚或引起世人惶惧之心。其实自然界中许多事物,仍有待人们去认识。当代某些学者对气书所完成的创作,“总是有一种强烈的与其他的字不同的感受”,他们这种探索,只是在涉猎书道中气书时赏心所得。若能对气书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或可指开气书之隐索,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当然,书画的创作决定于作者的情感灵态和技法统一的结果。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其意境给人一种振动情感的作用。作品感人的力量,是让人迷恋,让人心神向往。这是指普通作品的力量。如果说及气书的特殊的艺术魅力,则会给人以超常态的感受,它不同于普通作品的标准。其作品需取决于作者的超常态的神思创作,和所达到的超常态的力量,这也是此一特种艺术的生成基因。

上述何氏、傅山、金农等先贤,能以自身之内功完成笔墨三昧之绝技,显然是以超常态的创造,运化内力进入神与力合的境地所致。

当时,古人只以现象来记录叙说,言其书作为“神品”,并没有深入地探索其源,这是古人给今天留下的悬问。因而进一步的研讨也就势在必行了。在研究中则会发现古人在书道中能有“神品”之作的作者,于其他学术方面也都有卓越的成就。

我们国土上数千年形成的文化,曾陶冶出历代的大学问家,他们除了在诸领域中开创新视野而外,也把修真方面的探索尽散其中了。几千年文化逐渐形成的中国古老哲学思想,尤其是人与自然宇宙间的关系方面的概念,一直影响着历代学术界,也就是说修真已不仅仅是抽象的理学研究了。运用内功的气书之作的发现,就是古人在修真中处于功能态时,于兴来得意之际的遗痕。言外之意,古人在气书的创造过程中,无疑地开拓了人体超常态的新领域,而今天留给后人的惊世之作,则是古人在修真中进行创作的体现而已。这样说来,可以认为古人的书法再创造必然是神意相感的神韵显现。究竟内功施于书道之隐奥为何,古人曾经达到何等境地,以及其中是何内涵,都有待今天探索出个究竟。所以说,只有进行内功之修持,通过一番自身之躬行,复可得知气书之隐,方可感知进入气书境地中散射出的光炁。显然,这一切并非“弦外之音”。

注:《柳春浦编》: 傅山先生,字青主,号石头。山西阳曲人。明末诸生。后不愿禄仕,日与棋枰酒杯相亲。学问深醇,字画入神……先生门外有硙豆腐为业者,勤而贫甚。先生悯之,画一白菜与之,嘱曰:“可悬于店内,慎勿贱售”。晴日视之,黄枯欲萎,雨日视之,青翠欲滴。后果得银三百两。

某名公待先生厚,屡求画,先生曰:“至八月十五夜,看缘分何如,倘是夜无月,则不能画矣”。至期,月色皎洁,先生欣然往,曰:“可于花园中置好酒一大瓮,只用一人伸纸磨墨,其余不许一人在内,吾当作画也”。名公如言,先生命于月下设长几,置纸墨,已用大觥对月而饮,每饮一觥,即大步疾走,不稍停。饮至数十觥,忽以笔饱墨,淋漓挥洒,势不可遏,百骸俱动,舞蹈倾侧,俨若颠狂。侍人骇极,向前抱持之,先生掷笔于地,曰:“竖子败吾兴,画不成矣”。不辞而去。急白名公,视纸上惟见浓墨一团,大如笠,毫无他异,以其为先生手迹,不忍弃,杂置旧书侧。一夜,见纸上有光,展视,乃所画墨团上吐光一片,如掌大,黑暗中能照一尺远,盖画满月未成者。名公遂宝之。呜呼,神矣。

……清泉杨公名遇澂,山西介休县诸生,随父任来粤,藏有先生手迹册页一本,笔力直追钟、王。述轶事甚悉,姑记一二,足见先生如神龙不可方物矣。(《傅山论书画》侯文正辑注)(《傅山论书画》侯文正辑注)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