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丹力入书(22)——古人与气书 3/3
以丹力入书(22)——古人与气书 3/3
摘自李兆生先生《翰墨缘》
古人与气书
(接前)
谈到气书的奥妙,人们的心中仍或存有疑团。即便在书道之理法方面也有玄谈高论,但也都不是直揭了当地向人们阐述明白。尽管前人在书中指示如何用意,用神,而人们终对气书系承习于古人这一点抱有怀疑。至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顾亭林生日祭时,何绍基请当日写真名手吴儁绘《顾祠春禊图》,其中局部描写蝯叟的“回腕法”,及蝯叟自诗中已把气书的行真昭然示之了。下面或可尝试何氏执笔回腕高悬法之内气施书之妙:
“书律本与射理同,贵在悬臂能圆空,以简御繁静制动,四面满足吾居中。李将军射本天授,猨臂岂止两臂通。气自踵息极指顶,屈伸进退皆玲珑。”
何氏自诗中的直言,已经清楚地描绘了书道中的气书过程。从姿态,运笔法,起势,交待了书法之律与武射同源,出于一理。贵在运行中要神敛气圆方能通达化境,融于简繁动静之机。指出内功行持要支撑八面,自居中宫。何氏又以飞将军李广射虎,施内功以箭穿石之典故比喻自已的天姿秉赋,言自身之内功以潜气内转,并非能“通臂”,而是运气由足脚跟通达手指和颠顶。的确,何氏如果在内功之修持次第中,没有一定的实力功夫,是不能有这样言词的。“屈伸进退皆玲珑”,是言气机内敛,化为神意相往来的境界,必然有玲珑之感觉。经云“吐气霓虹九万条,飞天羽化三百度”,是指人我周经的内气循经,以丹田为中宫,以手足为四极,上达至头顶,下行脚板。吞吐开合,水火周宫,觉周身自我,无处不通,无处不是太极之境,传统的修真言之为“玲珑法身”,即是指此。综而叙之,何氏之以内气运化,行之于书法挥毫之间,以呈一家,显然是气书所为,这一点是毫无疑意的。
这样,何氏的自诗中,清楚地交待了书道之中的气书内涵,可见气书的技艺,并非今时之人之新见,而是前贤早已有范,只是后者续之少。虽然,气书的精华所在,迟早会被书法同道们认清。希望社会上的书法爱好者,对书法中的气书过程,有充分的了解,这对提高读者的书法水准,是有一定意义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