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丹力入书(21)——古人与气书 2/3
以丹力入书(21)——古人与气书 2/3
摘自李兆生先生《翰墨缘》
古人与气书
(接上)
僧智果《心成颂》有云:“回展右肩,长舒左足,峻拔一角,潜虚半腹。间开间合,隔仰隔覆。回互留放,变换垂缩。繁则减除,疏当补续,分若抵背,合如对目。孤单必大,重并乃促,以侧映斜,以斜附曲,覃精一字,功归自得盈虚”。此是写书和运气临帖的方法。古人尚知书道至为真境,存乎其心,合之于意,自然合度,即为“真品”,即庄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势。而自然“大巧若拙,言不尽意;用志不份,乃凝于神”。傅山也说“老夫实实看破地,工夫不能纯至耳,故不能得心应手”。“斯技也,进乎道矣”。后人章炳麟题傅青主手书《千字文》中言,“傅公自谓挽强压骏,其草书正似之,小楷乃独淳古,盖学道以后,摧刚为柔矣,可宝也”。
傅青主先贤即书道溶于内功者,自语“写黄庭数千过,了用圆锋笔,香象力,竭诚运腕,肩臂供筋骨之输,久久从右天柱涌起,然后可语奇正之变”。佛家《优婆塞戒经》卷一:“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香象渡河,透水而过。如人习内功,初学只有皮毛,如兔涉水。浮之而过,而后涉入境中得有密趣,如马渡水,深处,或底,终无全窥。历持不舍,自能如香象过水,至底而行,方悟出真术。然隔物传功之妙,势比香象更过也。如人习武,初有架式,后有气脉,终有飞花击叶,隔物传功内力行之,大道复初。如丹家,初有气,后聚形,终有羽化飞升耳。
还是用傅山的自述说明。“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乘左之故也。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天也,吾复何言?盖难言之。”以笔运神,以神行笔,心手相应。从心行气,顺遂势至,气与力合,意气风发。意者神也,神至妙至,天之至也。
(待续)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