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69)书之禅语令人参 参透玄机看法卷
(六十九)书之禅语令人参 参透玄机看法卷
【原文】
书之禅语令人参 参透玄机看法卷 一时乘兴悟禅语 世事如露亦如电 忆先师传之金刚经法缘中大有禅意李兆生【注】:幼年即习金刚经,于今记之甚切。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书之禅语令人参 参透玄机看法卷”
夫“禅书”者必备两则,其一不精于书,不足以书言,其二不习禅,不足以言禅,二者合参方入“禅书”。
《禅诗百卷》即是“禅书”的典范。阅读参悟、临摹研习此禅书就是实实在在修行。 “参透玄机看法卷”,其中的“玄机”就是禅机,真知内得。 “一切真知,不是说了就明白,而是在‘行持’的实践中来亲身感受”。(《太乙金编》下卷) 获得真知以后,要和经典、书本对照无误才可,并不是脑中一闪有了什么想法就是获得真知了。
“一时乘兴”就是机缘所至,也是禅机闪现。 “一时心血来潮”,介乎有做与无为之间的闪现,是在象与形,有迹与无痕之间的玄机。 慧光常圆,又称智慧圆融。一法通,法法通。 “世事如露亦如电”, 《金什么刚什么经》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句话,这个法,这个偈也同样是梦幻泡影,所以后边并不是继续肯定这个法,而是说“应作如是观”。 所以《金什么刚什么经》中明确地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即是说:以此为渡河之舟尚可,但是终究要舍去。如果该舍的时候舍不掉,变成了执著于是,就成了“法执”。 原本是帮助自己修行的知识和道理,反而变成了阻碍自己前行的障碍,变成“所知障”。 正法尚且如此,世间追逐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诸多理论更是如此。 宇宙间没有绝对的真理,佛法也不是为了追求什么真理,而是灭苦,是完善自我抵达真境。 知识层面的真理,如同指月之指,渡河之舟。 当前某个真理的现世是因为当前的环境适合,且因缘际会地有了这个真理。当因缘不再,就会有新的真理出现,或者说“道”会以其他的方式展现出来新的面貌。 比如说,佛法最初是以梵音流传的,当流传到其它地区时,就会被翻译成其他地区的语言。千年后,甚至当梵音已经几近消失的时候,其他语言描述的佛法却依旧昌盛。 梵音的佛法和汉语的佛法完全一致么?不一致么?见仁见智。 但是可以肯定地说,他们都指明了导向解脱的道路。
具体来说,例如,有人将比喻修辞当作是数理化的1+1=2来看待,不但误解了法理,也耽误了自己。 拳谚中有:“四两拨千斤”之说,并非是纯以四两之力去对抗纯千斤之力。是指的这个“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不是以力相胜,而是以武功的术,以功夫和招术取胜。 如果理解错误,就被这个“知识”障碍住了前进的道路,就构成了“所知障”。 又比如说,武学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敌,随着文明的发展,赋予了其以武入道的发展方向。 如果过于执着于武术技击,执迷到不打遍天下无敌手就不罢休的程度, 那么这时候的“武”就不是助道,而是障道了。因为他已经迷失了方向。
“书之禅语”,书写下来的是知识,但是这个知识、书作能帮助人开启智慧之门。 “令人参”,是言修行,终究是要去修,“功夫无息法自修”。 是否“参透玄机”,还需要对照书本,要和经典、书本对照无误,所以要“看法卷”。
老子《道德经》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武当修真秘笈诠编》
关老也谈起《修真图》的版本,先生言:“论其操修,此图看的人多,懂的人少,多数人竟愿意打肿脸充胖子。各行各业都有这类人。唯独在修真的炼家子中,这种人显得更可怜”。
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CBETA 2022.Q4, Y16, no. 16, p. 10a1-3)
如一時不能理解,這儘可由它不懂,應該「多聞闕疑」,把它筆記下來,再慢慢的求參考。勿穿鑿附會,自以為然!只要知道沒有懂,那將來見聞稍廣,一定會恍然明白,於無意中得之。
“悟禅语”,悟得的是智慧,是真知,是灵性的震动,不是知识。 悟彻以后,还需要继续修行,悟后起修,破我慢,破法执。 禅修讲破我执,破法执。其中“我执”包含了“我见”和“我慢”。 我见:在道理上认为“有我”是真实的。破我见就是通过实证,亲证了“无我”,真正的从心底彻底认识到无我。 我慢:在习性习惯、日常生活上做出“有我”的行为。破我慢就是在习性上破除有我。 “开悟”有很多种,其中的一种是破我见。 “世事如露亦如电”,既包含了破除我慢,也包含了破法执。 这首禅诗说的是修行的道路。
《六祖什么坛什么经》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维摩诘什么所什么说什么经》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 法名寂灭。若行生灭是求生灭非求法也。法名无染。若染于法乃至涅槃。是则染著非求法也。法无行处。若行于法是则行处非求法也。 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心什么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鸠摩罗什译《中论》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达摩祖师《无心论》 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
这些先贤的名言哲理都在劝说世人不要执著,既不要执着于“自我”,也不要执着于某个正确的道理。 因为“世事如露亦如电”,世事都是缘生缘灭的。 用佛家的语言来讲,一个是破我执,一个是破法执。 诗文注语中提到的“金刚经法缘中大有禅意”,可以从这个方向上去理解。
【引文】
禅中真境,并非似常人那样理解为“以无为法当生如是心”,即为入禅境。“巧接妙排”,顺其自然,求禅之意,甚者“取各家之长”。可以说不习禅,不足言禅,不精于书,不足以书言,更不足以书入禅论矣。试问“禅书”是取各家之长么?
夫“禅书”者必备两则,其一不精于书,不足以书言,其二不习禅,不足以言禅,二者合参方入“禅书”。“禅书”古已有之。“禅”并非是什么都顺应自然,“禅”有“禅理”。习禅书者,身心正,悟禅理,皆以无为法,当生如是心。历代禅书同参矣,如:智永、智果、怀仁、怀素、彦修、道潜。
《太乙金编》
一切真知所授,别之先天后天。先天乃真如元性所产生真慧,后天乃是学持之知识作为。有悟有觉,乃臻良工。《武当修真密笈·说真知》所言:“何为真知?即不知之知也。对于一切事物我本不知,但偶然自知,既不是所学而知,也不是读书所知,然而与所学与书本上相吻合,这才是真知,此乃先天之知。至于学而知之,乃后天之学也。人以未学为失,我以未学为得。失之于俗学,不可惜;失于真知,则可悲。所以我认为由不知而得者,乃悟性高,觉性速也。人以浅入深,而我以神秘合俗,以求不神之神,只有大文学家,大修行家,方知我言之不谬也。”此言乃百岁关亨九先生之自我写照,可为真知所益也哉。
“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功。” “回光返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 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夫修真之作为,原系丹家事仙之专持,历经后来多少圣哲精习此道,为仙为圣。俗人大笑对之,是俗人不窥此道耳。
......
概言内得之真知真慧,并非偶然,若求之内得,当效之先贤,不折不挠,依法而行,依律而持。默默之中,无事于心,无心于事,久久持之,自然而得之天然耳。简而言之,秉承宗学,尊师所授,行之一贯,几近天真也矣。
《太乙金编》
金龙三式行功时要注意方向。在传统的八卦九宫图中,中间是中宫,四周是其它八宫,练习金龙探爪时两脚站在一条直线上。太极拳的技击法中说“前足夺后足,后足定前踪,左右一面站,单臂克双功,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吴孟侠吴兆峰《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前足夺后足”是指前面的脚踩后面的脚,即两脚同时向后撤,前脚落在后脚原来站的位置。“后足定前踪”是指运动的时候后脚跟进,要踩到前脚的位置上。这两句是讲步法。“单臂克双功”指对方两手向自己进击的时候,用一只手就能对付他。“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是指打人的时候,就像两个要好的人接吻一样容易。“手到身要拥”是“手到脚不到,打上不为妙。手到脚也到,打上真入窍”。
在武当的功夫里,单手为擒,双手为拿。王宗岳在《太极拳论》当中批判:“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是说有力气的打没有力气的很容易。“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不是以力相胜,而是以武功的术,以功夫和招术取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