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68)手捧金砂供佛王 十万功课气昂藏

 

(六十八)手捧金砂供佛王 十万功课气昂藏

【原文】

手捧金砂供佛王 十万功课气昂藏
云台显圣参真祖 摩天法界见吉祥

忆师传捧沙掌之密持法
李兆生

【注】:金砂体内阳气所化,十万功课乃指用功无息。摩天泛指极高渺的天境,传统修持而后所达到的理想境界,佛家喻为摩天圣境,道家谓之玄天真境。此言以武演道,所得神勇功夫方能气宇不凡,通达人天耳。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从诗末题字中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在回忆师传捧沙掌时,将当时的心神意境以诗文的形式留存了下来。 或者说以捧沙掌为形,而对修行中的若干做了展示。 “手捧金砂供佛王”,表面上是如同普通宗教一般,将自己珍惜的东西供奉给上位者。 而实质上正如注语中所言,是在描述修行。 “佛王”是对开创佛教的第一人释迦牟尼的尊称,也可泛指历代修行有成的先贤宗祖,在内景中另有深意。 礼敬仙佛宗祖既是感恩于先人开宗创法,传法于后人,也是自己心中立下效法先贤的决心和愿望。 这是心性上的修行,也是神意上的修炼,同时也是修行的初衷和目的之一。

从具体行功上看,“手捧”是描述行功时的动作,具体功法上可以对照到太极拳中的“捧沙掌”(捧砂掌)一式为例。 双手捧砂上抬的动作是开启手太阴肺经,从手到头的循经。精深而后,中脉亦有震动。 “金砂”可以指丹经中的“丹砂白雪”,也可泛指人体修行中的真气凝聚,精华物质,明点光华,脉动流丹。 诗文中“供佛王”更是在神意上予以明示。修行以炼精化气,气升华为光,进而行练气化神之为。 混元球外有其形,内有其质。内外相合相互促进。 捧沙掌亦是如此,外形是手捧金沙,捧手而上,在内则是内有真质上行而“供佛王”。 行功之初,外有形,而内有象。功深而后,外景亦能成真。 “手捧金砂”并非如世俗想象的那样全凭臆想而成,而是内有其真外有其象,乃至内有真外亦有真。“手捧金砂”并非虚词。 前人言此真质可以“超膻中越百会”。至此境里,“佛王”在内景中则另有一番称谓。 修炼这个“内有其真”的真质,也是去矿留金的修行过程。气化光的过程中,光明渐渐生起,掌中的气渐渐演变成光,气变成光喻示去矿留金而现光芒。 这个真质可以是力气,可以是精力,可以是内气,真气,真阳,乃至光华明点。依自己的层次而定。 就如同这里的“佛王”一样,是专指佛祖世尊,还是泛指先贤法祖,还是指法身自在,亦或是指元命真人,依师承和自己的层次而定。传承不同,功法不同,修行不同,体悟不同,各有不同。虽有不同,但诸法同源,诸法同真。 修行到高级阶段,则是如同后边诗文所描写的:“云台显圣参真祖”。 传统修行讲“有仙则有道,参法即参真”,绝非虚言。

“十万功课气昂藏”,十万功课乃指用功不懈,“功夫无息法自修”。 心性修为不够,如同开车没有司机。没有前边“供佛王”做指导指引,把自己的身体练毁了,也炼不出“金砂”来。 如果比力气,举重运动员厉害。如果比柔韧,体操运动员和杂技演员最厉害。 但这些都不是修真,目的不同,表象也不同。修真是完善自我,而不是为了追求某种能力而把肉体摧演到极致。 以武演道,武术中对修行最有用的部分,不是如何打败杀伤敌手,而是如何完善自我,也就是从炼体步入循经,从炼精升华到炼气。更高级的目的是以武悟道,以武入道,以武证道,以武演道。 “十万功课”,通俗的讲就是要持之以恒。 为什么有人不能坚持,是因为信不足了。“贪嗔痴慢疑”,相互勾结而立,毁人修行。 如果修行是为了出人头地、人前显贵、名利双收,那种修行是不可能持续长久的,那些虚妄的幻想也是不可能通过“练功”实现的。 修行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先要修炼好自己的心性。心性不坚,动辄就是“劫难”和“考验”。 练不了几天就开始胡思乱想,体验到动中八触要思前想后,看到别人比自己好也要攀比做懊恼想,见不到神功绝技飞天神通更是要怀疑猜想,听到有新科技创新更是要浮想联翩。

十万功课是必须的,是基本功。没有基础,后边再说得天花乱坠也都是虚妄,是在数他人家的财宝。 前贤的丰功伟绩是前贤的,别人的本事是别人的。 狐假虎威,画饼充饥不是智者所为。 就是说修性修心与修命炼体是同时进行的。性命双修,性命同证。 即便是脑子想的是对了,方向是正确的,但是身体做不到,也没有半点用处,因为行动不够。 想多了,哪哪都是问题,做多了,处处都是答案。 “十万功课”而后,内外俱真,自然外显其象而“气昂藏”。 “气昂藏”,不只是表面的有精神,趾高气扬,而是真气充盈巅顶,是达到了有实质内涵的“金气朝元”的高级修炼阶段。

“云台显圣参真祖,摩天法界见吉祥” 这段文字描述的完全是内景修持,是法身的修行。 诗文直白,但是其中意味却因时下环境难以详述,诗文注语已经尽可能做了平实的解说:

摩天泛指极高渺的天境,传统修持而后所达到的理想境界,佛家喻为摩天圣境,道家谓之玄天真境。此言以武演道,所得神勇功夫方能气宇不凡,通达人天耳。

后补: “十万”两字极其涩,凸显了“十万功课”的不易。后面紧跟的“气昂藏”的“气”字则颇具气势,一种会当凌绝顶的味道。 “云台”的“台”字的宝盖凸显圆润飘逸,尤其是宝盖的右转折的一笔和最后一笔小横,如同云带缠绕,飘逸之姿尽显。



【引文】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第十四势 双风贯耳

学名:双风贯耳。
俗名:双风贯耳。
通假名:六甲金锋锤、太乙双封掌、双锋贯耳、太乙劈空展。

双风贯耳是由捧沙掌、金顶奎牛、钟鼓齐鸣等动作完成的。

【谱文】

右足收做提龙腿,双托掌在膝上横。
龙姿进步换金锤,双风贯耳着法灵。

图 p96_1 图 14-1 捧沙掌,图 p96_2 图 14-2 金顶奎牛
图 p96_3 图 14-3a 钟鼓齐鸣,图 p96_4 图 14-3b 钟鼓齐鸣

接前势如(图 14-1)。右足收回呈提龙腿势,两手臂由【太子掌】下落转【双托掌】放在右膝上,呈【捧沙掌】,即【双托掌】。此为捧沙掌。

继前动作如(图 14-2)。右足落地,身体随势前倾,左右双拳紧握,二臂左右横开。虎口向上,双拳由下向上挥起状。此为【金顶奎牛】。

继前动作如(图 14-3a)、(图 14-3b)。双拳向前上方挥击,两拳距约一头。此为【钟鼓齐鸣】。

《太乙金编》

洪炉点雪

两掌遥对捧沙起,前足踏定后足提。
大趾肝经共脾经,上应大指证玄机。
肺源金经开元窍,内合真元显武艺。
拳脚迎随气血行,沿顺穴窍盘骨充。

“捧沙”,少林修真武学有捧沙掌之专修,雪山飞龙派(中原密)、峨嵋派……都有捧沙掌之专修。“后足提”,后脚跟抬起,足尖点地。“证”,手太阴肺与足太阴脾相表里。“元窍”,元气流通的穴道。“真元”,少林修真武学以培育元气为本。俗语云:“内炼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禅宗有言:“以念止念,以心制心。”其观点是武学与禅机相融合的基础。“充”,补充,充盈(图3-72)。

《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神慧应真图”

夫天台有法传于妙境,一取内外循经由动入静室。二取灵台拜真祖,以求神示因感通祭祖开坛设,以求上敬父母,下启脉源脉流。祭祖福荫,仙宗仰泽,设佛坛乃臻理想之力量,诸众成佛,一切因果法缘,空相人我,皆需佛国演大乘。祭祖承仙宗,是解脱自我果报循环之业力。上继血统,列祖列宗,世袭而尽孝道。臻全天真,通灵性慧,“有仙则有道,参法即参真”。

《太乙金编》“九龙环精修密持大法·九第玄功”

第四阶段:去矿留金法

去矿留金法是九龙环内景功中的专修功法。可以清血洗髓,再造精神,是推动形体运化的力量,也是出智力慧景的功法。久习此法,可以治疗顽疾,可增进内景功力。

在第三个阶段行功有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升华,随九龙环按摩动作在周身循行之时,可在内景中看到自身闪出星星的亮光。日复一日,行功锻炼,星星之光遍及全身。进一步的练功,使自身在天、地、人的时空运转中,能保持住光照大千,以光的速度、力量慧照大千。内以养生,外以却恶。从外观看,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内则是内在素质、真如智慧得到开启,人的应变能力、接受能力、判断能力空前升格。认真演习此术,打好内景专修功的基础,方能进一步提高。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