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64)十方丛林留翰迹 隐隐山径多白云
(六十四)十方丛林留翰迹 隐隐山径多白云
【原文】
十方丛林留翰迹 隐隐山径多白云 老祖当年行真处 飞龙掌法惊武林 少林老祖飞龙派禅法传宗李兆生
【笔记】
这首禅诗中叙述出了真阳禅法的几个特点。 楹联是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是其他文明都没有的。 《声律真诠》
“律对”是术语,“楹联”是俗语。前者言其质,后者言所为。“律对”是内隐深函,“楹联”是外露表现。
最早的楹联史载为公元四世纪西蜀孟昶的“馀庆,长春”。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无论是在声律,内容上都体现出太极文化中阴阳相生相对的哲理。 这种文体给予人们的不是如同西方哲科思维一般的数理推导,而是带给人思想的震动和启迪,其中声律的震动更是直接影响到人的脏腑肌体。
楹联这种太极文体,不但吸收了古老的易经中阴阳的理论,而且在声律上也吸收了来自西域佛教的营养。 早期佛教经典的汉译过程对汉语的声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隋书·经籍志》中所说:“自后汉佛法行于中国,又得西域胡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谓之婆罗门书,与八体六文之义殊别。” 即便说汉语四声的发明是否直接受到吠陀语的影响,这个观点在学术界还有争议。 但佛经翻译确实对汉语音韵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所以说楹联这种文化形式体现在华夏文明中的各个方面。“十方丛林留翰迹”叙述的就是这个事情。 “十方丛林”多指佛教寺庙或道教道观。“留翰迹”是指文人墨客,僧人道士多在寺庙道观中留下笔墨诗文,其中尤以门廊阁院前的楹联最为典型。 乾隆皇帝在北京雍和宫第一个大殿——天王殿弥勒佛两边的大柱子上写了一副楹联,上联是“法镜交光六根成慧日”,下联是“摩尼真境十地起祥云”。 北京潭柘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颜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在释道两家居处和修行之处多见楹联这种文化气息,并不是附庸风雅。 而是人们发现太极文体能够以“文”的角度辅助,推动,甚至是引领修行之路。 所以古人留有三昧真参法以尽性命双修之途,即“以形鉴真、以音弘法、以文观意”
“隐隐山径多白云”,这句是借外在的自然景观而喻内景。 “隐隐山径”是指儒释道多宗法脉,诸多正宗传承。 “多白云”是指万法归宗,比如都会在修炼当中的某个层次出现“光”。 “白云”在这里指修炼精深时,必然会见到的蒙蒙的白光。 这一点不仅是中国的儒释道,即便是西方的上帝教也是如此。 已经可以说“见光”是人体修行的一种生理属性。 《清·医方集解·勿药元诠》,“境中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养生,全生而已也”。 “修光”的宗风学术用语是“内景”, 内景的修持在传统中一直被视为奇珍。能以内景而行功,进境既快且稳。 内景是有相当次第阶段的,既是修行层次的反映,也是修行功果的印证。
“飞龙掌法惊武林”,是在描述真阳禅法“以武入道”,“以武入禅”的特点。 以武演术,以术见道。禅法亦如是。 以武入禅的特点自从达摩老祖传武禅于少林起始,一直脉传至今。 中间经过九派燕阵,九脉合真,在法理上相互融合吸纳,与其他武林宗派共同达到修真的顶峰。 即便是现代社会技击的作用已经不显,以武学修行的方式方法而步入禅修殿堂,依然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殊胜且有效的禅法。 少林以武禅而闻名,但是经过五百年断代,现如今能阐述清楚“以武入禅”本质的已经寥寥。 除了真阳先生的传承以外,再少有人能讲清楚“武”,“道”,“禅”之间的关系,更不用说具体的法、理了。 每见到自媒体讲述桩功动功的益处,要不然是夸夸其谈,漫谈玄学,似是而非,无一字一句能落到实处。要不然就是从西医中摘来种种肌肉解剖做受力分析,远失传统内功修真之义趣。 中国古代就已经成熟完善的“导引炼形术”(《循经太极拳小词典》),至今几近绝迹。 仅有些许的外形流传,已经无人能从精气神上立意,能从真气经络角度着手,有板有眼,有理有据,从理法到实践逐一剖析透彻的了。 只有在李先生所著所授的《寒山七式》中把对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的锻炼,详细地对应到具体的动作中。 只有在《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对每一个动作的经脉循缠都做出详细说明,具体到哪条经脉,如何循缠,对每个动作都有交代。 可惜的是斯人已去,手把手的这种传授已成绝响。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先生传承不断,后继有人。
“寒山七式”几式锻炼与十二正经以及任督二脉的对应关系。(《太乙金编》)
详列如下:
掌托日月:太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卷翅斜飞:少阴,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展翅冲霄:厥阴,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通天彻地:少阳,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手掐太极:太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玉鉴扬明:阳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丹凤朝阳:任,任脉。
鹤眠拜斗:督,督脉。
【引文】
丹经武学培训中心 龙行大草与天龙神剑
《翰墨缘》中记述,武当张三丰祖师文武造诣通天彻地,学问出入人天,他悟彻了白云上人的书诀,发现了书法的脉络合于人体的脉络,合于武学、剑法的脉络,遂开创了龙形大草和天龙神剑,将书法升华到文武合一,人书合一,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的书法就是龙形大草。“龙形”是内力如龙,内脉循缠,“大草”是笔下文字纵横阴阳法度。与道相合的书法,由白云上人,到王羲之,到张三丰祖师,一直到武当太乙门铁松派第十三代掌门李兆生先生,这门学问随历史长河不断流传,李兆生先生是龙形大草天龙神剑第九代传真。
《真元宝笈》 《真元宝笈》简介
生命是灵光,精质结形体。大道之中的真气往来,蕴姻阴阳,生成万物,天地自然之中的一气分成阴阳,即是清浊之分,合流而势之混元一气。清者是灵光,浊者是精质。清者而成象,浊者而结形。灵光从形象而寓,精质从灵象所需而结。自然之道妙,循阴阳而成象,演聚散而为体。阴阳交错,“动静阴阳,反复迁变”。所以然者,自然中万物各具灵态,形象各异。
大道之自然,是生态形质而生成性命,内潜元气。顺循易理,自然之中的往来之气。北宋著名学者张载说:“所谓气也者,非待其郁蒸、凝聚,接于目而后知之;苟健顺、动止、浩然、湛言之得言,皆可名之象尔。然则象若无气,指何为象?”诚然,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
自然之中对万物之观察,先人留下“太虚还元法”。清·刘熙载“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自然能生育万物,自然之气能养真体。大道顺应自然。故“修己象物,以太合养身”。是自然启示于人的深涵。
《真元宝笈》
《清·医方集解·勿药元诠》……“境中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养生,全生而已也”。《道枢·华阳篇》“内观之法,以净心为本,以绝想为用,下心之火于丹田,不计功程。如达摩所谓‘一念不漏,自然内定而结元神焉’”。气学的气化状态下,是以内视自我而转入“内有真实,故外应其景象”的“内景”功的。唐·孙思邈指出气化灵态下,可以观察自身脏腑,“常当习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令五脏如悬磐,五色了了分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内景隧道,惟返观者可照察之”。
佛家的观法专修中,最初观息,观脉,观色,以至观心,及高层次的观光明,观自在。修五轮,四禅八定,十地圆通等皆有内景观法存在。
道家的修真次第中,待真阳出现,即有“内景”,眼前出现种种光,大药后有日月光华现出。经云:“两眉间号明堂,阳光发现之处也。阳光发现之时,恍始掣电,虚室生白是也”。
儒家之中亦是如此,清·刘熙载“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清·成亲王“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皆是观法转入内景。
《太乙金编》
寒山七式简介
寒山内功是于明末由武当一代祖师铁松子引入武当太乙门中。当时寒山派在历史条件的局限下,已濒于绝境。其功法技艺断然高超,但后继艰辛。遂将这种超世内功融于武当功中,作为新鲜的血液,成为武当铁松分支的主要功法之一。
寒山七式内功又称为太乙司注十三式,其含意是指其中的每个式子都有阴阳气脉的交注,然而寒山内功却是八个式子,按人身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循行,专主修持锻炼的。人身体中的六阴、六阳组成十二正经。手足同运又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前者三阴交注为动式,后者三阳交注为静式。任督各一式,调任脉一式只限于早晨向阳,面东而施。调督脉一式,只限夜晚向北而行,每日行功分为晨昏二次。十二正经之循行阴阳六式,加任督各一式,每次行功计七个式子,故名寒山七式。然十二正经的运化,加任督周天一脉,共十三经总运,所以又名为太乙司注十三式。
详列如下:
掌托日月:太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卷翅斜飞:少阴,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展翅冲霄:厥阴,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通天彻地:少阳,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手掐太极:太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玉鉴扬明:阳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丹凤朝阳:任,任脉。
鹤眠拜斗:督,督脉。
“导引炼形术”
【导引炼形术】 简称【炼形术】。导引炼形,是通过行功修持的具体方法来调节自身的精气神,导引气脉,调整气机,而达到形骸的改善。又,通过调节自身中的阴阳而达到形象气质上的改变。形乃人之体魄,炼为改变身心之过程,炼形二字是具体通过特种锻炼的方式方法,使身心体魄得到应有的改善,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特定手段,我们称之为炼形术。分为大炼形、小炼形。亦有内外之别,外炼形以强壮筋骨为主,内炼形以分经流注为主。导引是在炼形的同时,改变人身内载之潜能,使经络、脏腑、筋骨、皮肉、毛发等部位,随着功法的变化得到应有的改善。导引炼形术,又有大小之分,大的导引,是指周身十二正经,八脉奇经、微、孙、毛络的周经运行,如小周天、大周天、子午交宫、错转阴阳、逆运周天、河车倒转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小导引是根据不同的需要,专经导引、分经流注,单一脉络的阴阳循经。内外导引炼形系属动功,根据不同的环节,每个人不同状态,施之某种特定的炼功导引法。导引本意又有内导引、外导引之区别。内导引是指自己内身导引,外导引是施法於人,给他人做导引。有一定基础的练功者,可以在导引的过程中,改换经脉,这一点是对那些训练有素的内功专家所言。至於发放外气施之於人或劈空飞灵等高级功法的施术,就更要看功夫的程度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