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63)圣赞莲花垂宝象 莲花法指开地天

 

(六十三)圣赞莲花垂宝象 莲花法指开地天

【原文】

圣赞莲花垂宝象 莲花法指开地天
久照久寂见真体 无物无形见本源

节箓雪山飞龙派圣赞莲花宝籍句
李兆生玄毫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这段诗文是节选自《雪山飞龙派圣赞莲花密持概谱》中的一段。 诗文恰好简短地描述了一段修行层次。

道家喜欢用“丹”来做比喻,佛家喜欢用“莲花”以作比喻,形象不同而实质无二。 诗文中描述的主线,是由外及内,由外援到自修的过程。 “圣赞莲花垂宝象”,这句是在赞颂法缘,赞颂师尊法祖,简言之,没有宗脉中的先贤法祖,就没有现在后人所看到的修行的道路和方法。这种感恩之心不但是所有修行者在修行之初必须具备的心态,而且要一直贯彻在修行的道路中。 一些现代人受西方哲科的影响,以“独立自主,自由,有批判意识”为旗号,对于尊师敬祖的传统逐渐忽视,乃至放弃。在修真领域这是非常可惜,也是绝对错误的。这里不做过多的展开,对这些人,只能说是目光短浅,夏虫不可语冰。 “垂宝象”,可以理解宗传的学识、功法、功理流传至今可供后人传承习练,也可理解为佛家的灌顶,道家的通灵,嫡脉的神传。

“莲花法指开地天”,既可指传承,也可指具体的修行。 儒释道的核心、修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高度。 这里以“莲花”喻法脉,以“开地天”比喻成就之高,如有开天辟地之威。 应对到具体修行上,“莲花法指”喻为指诀,以及肢体作为。 在《太乙金编》中是这样描写丽龙含珠的:

龙虎印,也是佛家密宗的曼陀罗,也叫坛城,这是立体的曼陀罗。打完指印,会觉得气从头到脚,完全不走经络,身体就像一个空桶一样,完全收入到丹田。

宗风中用天地来比喻头顶的百会穴和身下的会阴穴。佛家将这两个穴位连成的一趟线称为中脉,道家则称其为先天真脉。 南怀瑾曾引用密宗先贤的一句话“中脉不通而言得定者,绝无是处。”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中脉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莲花法指开地天”,在喻指灌顶通灵而外,这里也喻指通过特殊的修炼方法,包括特殊的指印和动功、桩功,可以安全有效的打通中脉。例如,金龙三式开通八脉,大炼形第一式通天彻地都有类似的功效。

此外,在静功中,在另一种修持中,“莲花”也喻生机,喻光明,喻龙雷之机。 开中脉,是说一种特殊的力量在中脉,在天地间震荡冲击。 这里的“莲花法指”为何物,也值得在实践中探讨。这是个自参自悟的契机。

通天彻地,《修真图》称之为“一气冲腾开坦道”,具体而言,是指真气返而向上。抽象而言,过此阶段者,在以后的修行道路上就是一片坦途。此外,“彻地”还有另一番寓意。 如果说在此之前,还是阴阳对峙,顺逆相争的“拉锯战”,那么自此以后,就是阴消阳涨,真元日充,智慧渐增。改命之机渐渐掌握于自己手中。虽然说离“我命由我不由天”还相去甚远,但是已然隐约可见一斑。 “开地天”,既是功理,即练功的道理、理论。也是功法,即锻炼的具体方法。同时还是验证自己修行功果的标准。

“久照久寂见真体”,这句诗文简单说就是要在静寂,禅定中讨消息。“照”就是观照,返观内照。“寂”就是定境。 “久照久寂”就是禅定中的止和观,也称定与慧。 《老子三清大法》言“夫三清者,道之原本也矣,上清太虚以天然无象造成物,故老子守真一抱虚静,以此和道之本体。初识养真哉,故天道同源,如能以虚静合之,身心神虑亦然,一炁养真元,故能使大道生而万事毕。” 《翰墨缘》中有“愿修真丹家的长生真慧,武林宗脉的神剑真锋,书家的龙泉秋水,结成人类的真如,通向摩天真境的未来,在大定的寂静中升华,超越茫茫的宇宙。” 佛家修“五轮寂灭”,在通贯五轮之后,进入寂灭境地,如《心经》中,“无苦集灭道”。进入不生不灭之际,久久于天地环宇之中。 禅定的寂静不是绝对的虚无,绝对的虚无就成了无情之死物,与瓦石无二,谈不上修行。 所以老子三清要讲:“守真一抱虚静”。在“虚静”的同时,有“真一”。

诗文中前两句可以说是在言谈宗风脉传,也可以说是在谈炼体修命。 而后两句则深入到静定之中,由外及内,由人而己。 也可以说诗文前两句隐含了宗传中内景参真和观法的修行,而后两句则开展深入,进入到寂静生黄芽的修行阶段。 如《武当修真秘笈诠编》中“张三丰祖师圣像写真”一文所言:“修炼内丹注重于静坐,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心观丹田,神光内照,白雪黄芽初生。”

“久照久寂见真体”,是真实的修行法门,也是实证的标杆。如果没有“见真体”,那么必然是自己理解和实行的“久照久寂”有了偏颇。 “无物无形见本源”,这句诗文可以很好地应对到《金刚经》的一句千古名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换言之,当“无物无形”的时候,是“虚无”,不是顽空,这时候的那个就是“本源”。 同样在“无物无形”之际,是否能“见本源”也就成了验证自身修行的关键标志。

无论是命功还是性功,动功还是静功,佛家还是道家,终究都必须要走到这一步才能实现自我验证,否则都是“口说无凭”的“口头禅”而已。


前一句的“见真体”对应后一句的“见本源”, 这六个字并不是重复,而是蕴含了欲言又止的禅机。 在上一首禅诗中,“我心如月”,提到的同样也是这个“机”。 在这首禅诗中,又着重笔墨用了两句诗中六个字再次强调,但是依旧没有彻底揭开。 大道不可直示,天机不可泄露。 《太乙金编》中有言:“摩尼宝珠莫闲用,岂知此物开灵通。”



【引文】

《真元宝笈》 《真元宝笈》简介

太乙元明功·通天彻地法释注

古人曾经以头圆象天,足方象地的朴素概念,拟为人天合一,天圆地方。通天彻地法,行功时手臂抬举,从足而发,使气机上行,由足而腿,而臀而腰,蒸流上起,直至手臂高举过头,十指尖向上,会觉得周身的气脉潜流而动。初学的感受只能体会气流在体内循注。到后来则会有真气通达周身的变化。行至功课时间稍长,有一定基础而后,会产生真气振动的一气冲腾,过颠顶,超百会,上注玄穹的妙趣;或同时两手臂连同周身全有振荡的“三华高渺”;或身体长长,头上长头等内感。古人喻为三阳开泰以通玄穹,是元真飞举的基础。是通天旧说的过程。

阳极而阴生,阴阳交注于自身,行水火周宫之妙,身心处于无忧无碍的境地。随之手臂沉降而下,冲腾身外的三华一气也渐渐收入自身,全身气机内注向下奔流而泻。手掌下按时,气机随之沉至地下。最初阶段,气机随手臂的沉降导引,会觉得在体内交流,有一定层次时气机才向体外地下注出。直至手指伸开,十指尖向地,周身在瞬间会有身体下沉入地的感觉。古人把这个气脉的流程内景称为彻地之功。

从真气上腾冲霄到气机下注沉降的内景动触,完成了通天彻地的一个阴阳交注。真气的上腾下注,随着手臂的导引,而形成往来流水,合于古人“真气要柔,流水穿堤”的行功。在行云流水的内景运化之中,调节了自身的阴阳气脉,增进了内景功夫,给较为高超的行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太乙金编》“雪山密宗”

九脉合真而后,乙庚化金,太乙呈真,神、慧、飞三剑通真,神传密持,秉呈真律,乃见金气冲霄,结聚呈真。修真中,坎水真阳,得龙雷而动,水撞金轮,金风吹脉,复有金气朝元,至冲霄而慧持。

《修真图箓》

一气冲腾开坦道

修真之中专修法则,即使丹舍中元气冲腾也。喻为元真萌动、太乙气化;或云:一阳初动;或云:真元显化。知此乃顺理成章。身中元真振动得龙雷而变,一阳生出,而水中见月,有光华出现。夫行功之中如若能以元阳冲举,此际乃大寅时,久聚呈真,真华有道。故专修法中之太乙气化,皆是此动。

“一气冲腾开坦道”是言修真之初证也。故修真之法当以培元聚气,以期候之振动,复使真元冲举也。

性命长存日月光

夫修真者,聚气生华也。“易曰阴阳”,是名太极,故人立命呈形为阴阳之气化乃成之,然修真之法莫不是以修阴阳始。“夺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机”乃为大道有成,至大至易,阴阳交感也。此法俱之,实阴阳之互化呈形尔。易之为道,时有阴阳。古人云:“诚则感,感则灵”。“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

《太乙金编》“九龙环精修密持大法·九第玄功”

大丹源头贯古今,大道精神妙周身。
巡游乾坤真瑞野,运化铅汞鉴慧心。
九转元功开坦道,三光照耀现真尊。
无思无虑无我象,坐运真华到玄轮。

1989年“服气餐霞”讲座

天机就是用心和不用心的中间,天机。如果掌握不好就出偏差,天机不可说,不是不可说,而是没法说,是没有那语言去形容它,所以说叫做天机。

《太乙金编》“金气朝元”

玄珠是炼丹的丹始,也是原料。要达到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以及万乘朝元都要靠这颗珠子,它是飞灵入窍、黄金种子之后炼出来的。这涉及到高层次的境界。一代宗风向下传,师父传徒弟,徒弟再传徒弟,师徒相传辗转相袭才传到今天,这颗种子与《真元窥密·卷一·太素练形法》中的珠子相同。

在《碧云返真图》这部经典中有:“摩尼宝珠莫闲用,岂知此物开灵通。”功夫练到一定层次,这颗珠子就叫做摩尼宝珠。但是要慧而不用,因为真正的金丹成就依靠它,它也叫金刚种子、黄金种子。有了种子以后要好好炼功,它就在里面运化。按传统修真它是先天种子,可开发智慧,即振动先天。它最初在腹腔,此时元气非常足,身体健康强壮。随着阳气向上升腾,由腹内通过胸腔进入到颅腔,也就是阳气的凝聚点,阳气到达颅腔,脑细胞得到真气的温养,就会开发智慧。大脑皮层进入到兴奋状态,因为每个细胞都得到真气的温养,就保证了颅腔内的供氧,使人在清醒的状态下生活。于是会记忆力超人,判断事物、分析事物、处理事物很理智,学生可以开发智慧,老人可以返老还童。这都是靠这颗珠子在起作用。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