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丹力入书(7)——气功书法的生命 2/2
以丹力入书
摘自李兆生先生《翰墨缘》
简单地讲,修真的书作,是丰富修真的内容而已,是内功潜行贯穿于书作的过程,于是,书作的长寿、增慧,疗疾等作用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了。诚然,人类的生命、生活,是同疾病的治疗,自身的保健,智能的开发启迪,健康长寿等一系列内容息息相关的。而气书是容易让人接受的有益活动。它入手简易,深入古奥,别有情趣,对于人生的精神生活或物质生活都有益处。可以通过气书来研究古文化的博深,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健全人的智力,对恢复人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说气书有其独到的效应。通过气书的修持,可以缩短进入“通会之际”的遥远路程。可以以气运身调节自我书作的状态,进入“不激不励”,“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以至于“从心所欲”的境地。可以达到自我气度的平衡兼书法艺术上的炉火纯青,使两者高度地化合统一,而同入“臻境妙地”。书中的佳境需“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书谱)。即古人谓之“开卷群言守其雅,抚琴六气为之清”之意境。论及书中的行笔迟速,孙过庭《书谱》中曾说,“夫劲速者,超逸之机;迟留者,赏会之致。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专溺于迟,终爽绝伦之妙”。以内功施于书作可以充分作到心中有数,“衡彼之力分厘不错”,“量彼之力毫发无缺”。渐而入境,可以领会书法艺术的精神。孙过庭又说,“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自然容与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这种境界的领悟,是书者以神意相合之力,驱驰于书诣畅情的表现。内功之境地悟之则开然于慧,大智朗月,速之可超越雷霆之速,顿之则山安,是“静如古塔立如松,动如行云快如风”的行持(武当太乙十三势·打手歌)。
宋人《梦溪笔谈补》有言,“尽得师法,律度备全,犹是奴书,然须自此入。过此一路,乃涉妙境,无迹可窥,然后入神”。说出了书中的学习过程,先由律而入门,“狂禅破律”而涉入妙境。关于“无迹可窥”,“然后入神”之说,显然是学之终得之径,进入天然超妙的意境。古人常以学仙学禅来喻比学书(刘熙载喻学仙以学书,董其昌喻学禅以学书),可见学书之难。另一方面,古人能以学仙学禅之理窥书学之妙,可以分析古人的仙学禅学,皆属修真,只是没有直接地联系起来而已。这样看来,我们的先人早已经把修真的施术,运用在书学之中了。否则不会提出此喻的。修持统一真正的自我,然后作书,可见此际之书作,是包含真我灵态的,先天自然之妙有,隐涵其中,自然之中备法度,乃臻化境,是古人领悟出来的至理。
初起的修真作书,是疗疾强身的过程,行之以意,运气血于身心,合之在手,应之在笔,继而修真作书,而渐入妙境,是以敛神入书,敛气入骨,运之在心,合在墨迹,最后而至妙有之境地。大约学书同于修真,而气书之作是双锋并举的功行,以此看来,气功书法的生命是历尽苍桑而至今天的。可以推断,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气功书法生命的,有人类的地方离不开思想交流的文字,离不开书法的造诣,更离不开“修真”以养太和之元气。修真之书的气书是人类修整真正自我的书道。
附:神仙起居法
清代潘霨的《内功图说》中曾辑录《神仙起居法》一节,但未注明出处,亦无注释。五代时期的著名书法家杨凝式(公元873~954年),有《神仙起居法》帖传世,其文为“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通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彻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厌频,昼夜无穷数。岁久积功成,渐入神仙路。乾佑元年冬残腊暮,华阳焦上人尊师处传。”杨凝式与潘氏《内功图说》所载相校,“肠下踞”,潘氏作“腹下踞”。杨凝式作此帖时为后汉乾佑元年(948年),已是76岁的高龄了。此帖是现存古代宗承老子,修真而事仙的一份珍贵文献。由此可见,学书通于学仙,并非是刘熙载一人之言。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