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丹力入书(5)——缘起 4/4
以丹力入书
摘自李兆生先生《翰墨缘》
我们的先人在修真的过程中,完成了所谓的“气功”书法,形成了千古绝唱,把古之“书法”推向高峰,只是未有明确指出在完成书法创造过程中要融汇内敛之气的功夫而已。如此,在书法艺术的生涯中所存在的体同态不同,也即是普通书法和气功书法(后文简称为“气书”)的分界点。
对任何事物若要探个究竟,须从其历史的演化来观察,分析事物的形成与发展。明清之际·顾炎武《日知录》,“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唐·李贺“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宋·放翁“采药不辞千里去,钓鳌曾破十年功”,清·板桥“二三星斗胸前落,十万峰峦脚底青”,皆是修真之语。而且是出于高深的内景实践,完成了传统的修真。从历史上分析,修真思想在几千年的思想学术中颇有深远影响,是激荡海内外的动力,是形成文化学术的生命力,或可以说是“修真”带来的反应。“修真”使人们在学术上趋于深透精良。从古之哲学《周易》,抽象的理,推延到人类对自然界的追溯,探讨生命的本源,于其过程中,出现了以“经络”论,“气化”论为基础的传统祖国医学,出现了科学上的发明,葛洪的炼丹术开拓了世界化学的起源,晋天福年间的“烟萝子”朝真图,是世界上最早的人体内境解剖图……。在封建社会几千年的习惯中,一直沿习着“文武同宗”,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科举中也有文武双全的“龙虎状元”。从完整的社会变化过程来分析书法艺术的生命,是不能将其与其相因的“姻缘”割裂开,也就是还应秉赋文武同宗之意。
中国的书法艺术,多数是前人记叙往事所留下来的“真迹”。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在分析前人的真迹时,可以得知当时的文化,当时的风土人情,当时的社会、经济、学术等现实情况。人们是否也可以用古人遗留下来的古文化作为基因来分析书法的状态。文物中,大量的佛经、竹简、书卷、绘画、小说,都是前人以书法的形态完成的。看来,书法和其他学术似乎有着亲姻血统关系。
书法的创造过程中,有观舞剑、观公主担夫争道、观春蚓秋蛇者,以及动观流水静观山等等,使书者笔法精进,由变法而出。可以说,客观上与主观上的作用都是书法创造不可缺少的因素。
书法用的工具,各居特点。蔡邕·九势中,“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刘熙载·《艺概》中“如其才”……书法的造意,当然取决于书写者的学问修养,没有素养的人不能写出“书卷气”,初学之人不能写出苍老气。复而言之,没有修真之内功,断然在书艺中不能出现“炁”态真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