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60)山僧凡夫谈修心 心轮有障难参真
(六十)山僧凡夫谈修心 心轮有障难参真
【原文】
山僧凡夫谈修心 心轮有障难参真 心象昭源因象幻 无象之处又无心 师言象由心生,亦言“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之修习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前两句对应初学,后两句为进修。
“山僧凡夫”,这个指明了此诗文的对症人群是普通修习者,所以诗文描述的内容以入门为主,并未涉及高深的佛学理论。
“心轮有障”,心头有障碍,修行受阻。后面提到种种“象”,可知这里主要是指内心(诸如打坐幻象之类)的障碍,而不是其他世俗障碍。 两种障碍,一个是对境生心,因为“心本无生因境有”,因外界的干扰而心生种种“烦恼”,比如一打坐,脑子里就开始放电影。一看到别人优秀,名利双收,自己就羡慕,甚至嫉妒。 另一个是自身的病患,例如经络不通,周天不通,中脉不通等等。 深入分析的话,也可统归于外在的障碍。
“象由心生”也对应两个,一个是外来,即“前境若无心亦无”。闹心是因为烦恼,没烦恼了就不闹心了。人的思想有时就像一部复杂的机器,不去刺激他,不给他任何感官的输入,他自己慢慢就静下来了。 外在的这些烦恼,多是因为自己过于上心,当它是回事,它才是回事。 如果想通了,“罪福如幻起亦灭”,不当它是回事,也就没事了。不理它,它就渐渐消失了。 另一个是内在的,“内有真实,故外应其景象”,通有通的内景,不通有不通的内景。如同做梦一样,“梦由心头起”。身体的诸种不通均可表现在梦境中,同样也能表现在静定时的幻景中。虽幻亦真。 这个用修真的各种炼气修脉的办法,打通了就好了。例如《真元宝笈》中详述的小炼形、玉环桩。 玉环桩有“福慧双修”之法。三田一贯之际,自有甘露灌顶和神水冲霄之内景,慧光乍现,开启自主人生。
“心象昭源”,说的是心产生的幻象昭示、指明了其生成的源头。内景初显的时候,昭示的脏源内景。 最初的见光通常是幻象,而不是真正的内景。但是虽幻亦真,是说即便是幻象,也是有真实的内在基础。 “因象幻”,这个仍然是“象”,可以说,此象不自生,故而为幻。 也可理解为,内心因为这些象而生出的种种变化都是幻。
“无象之处又无心”,待诸多魔障、障碍解除之后,内心如如不动,诸种幻象逐一退去。 此时识神、后天意识渐渐退位,思维降至最弱,趋向无心思维。可以对应三清大法中的“太虚”。 就是在寂灭之中讨消息的过程。
此篇诗文以谈心为主。具体的修行方法在先生的著作中都已经写明,这里就不再赘述。仅罗嗦一些个人感受。
步入修行殿堂,有人的初心是为了健康,有人的初心是为了名利双收。 有人是奔着学得高绝的武功成为人上人,有人想学得仙术一览众山小。 在修行之初,没有受到传统法乳的哺育之前,全凭先贤的宏愿才有道法佛法现世,也靠自己宿世因缘才能与宗风有缘相见。 先生无数次强调修身与修心就要同步进行,乃至强调炼神为上,要修自己的内心,要弘扬中华魂。 但是有些人并未给予同样的重视,觉得一味苦练就够了。 甚至有的连苦练也都还谈不上,买了书,看了书,就给自己放假了。修行的时间却是少得可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间流逝,却不停的懊悔为什么修为没有进步。 “山僧凡夫谈修心,心轮有障难参真”。 因为猎奇而浅尝辄止,为了自己的健康苦练,为了成为人前显贵而苦练,和为了弘扬宗风普渡众生而苦练,其效果是不一样的。 修行应当时刻反省自身,看看推动自己前行的是什么心?是好奇心,是争强好胜心,是贪心,还是清净心,慈悲心,感恩心。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往后区别越大,开始是微小的偏差,还体现不出来什么,如果不勤加修正,往后就会演变成天地间的鸿沟。
“以术见道,与道合真”,始终要明白“道”是目标,“术”不是目标,术是手段,是方法,是红尘中的一只小船。 如果修持中途改成以“术”为目标,不说道途断绝,至少是成就有限。心中贪欲过盛者甚至容易堕入邪途。 “求乎法上,得乎其中”,那么“求乎法下”的结果就不言而喻了。 这就是有些人执著于神通秘技,反而越修越不如初的缘故。
修心是有实处可攀的。 “心象昭源因象幻,无象之处又无心”,这句本身就是修行方法。 再落到实处的话,就是以武入道。 玉环桩本是动功走桩,但是却能修炼到“终日身心清若水,笑用光明洗肺肠”的层次,显然命功的修炼也促进了性功的进步。 当然,在玉环桩动作纯熟之后,如果没有辅以必要的心性修为,也很难达到高深的境界。 这就是性命双修的重要性了。 所以“心轮之障”可能在心,也可能在身。 恰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引文】
《七佛传法偈》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老子三清大法》概言“三清”、融道于斯
畅之以理,形之以理,施之有度,是道于数术相合乃为大道,纵不能以空谈论之,复话施之,当以修真而持之言。夫论修真,太虚乃静化身心之用也。以太虚入境而持之,故有守真抱一之效。行先天自然之律。得修真秘示也。以太虚入道,身心尽浸虚无,无有尘杂扰之,无有情欲缠之,自然心肾相交水火两脏往来。此太虚为法,是不言法而独言境,真以境现,法自然寓藏在内。由兹而入,执法诀而依造化,法用天然,自然水火融而天地转,真气循而周天行。乃法用良规,不知有规之律。似鱼在水中,不知其水然。但“高处不胜寒”,法用太虚道演精良,惟学者涉途难入。未有师承之诀,恐不能入之。此太虚法,古人曾言此太上法也,太上法清表无为,而时人多以有为而用。不能以无为见,是太上高玄,俗者所未及之处。唱道真言喻之“俗情未断,而仙胎岂结”。实是此中机也。复大道尽藏于此。故古人又云:大道不可直言。
《太乙金编》
许多人的脑门都曾涨过,可是此时并不是徒弟,这是祖上留下来的规矩:“紫阳针指天边月,祖师门外把衣传。”即在未入门之前,就已经受到正宗法乳的哺育。等到有所觉悟,感觉入了门,这是内心产生的感召的灵动!究竟能坚持多久,那要取决于根器如何!站在另一个角度上,《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最后有的成佛,有的成净坛使者。同样在传统文化的巍峨殿堂中,究竟是把自己塑造成威武的将军,还是塑造成满口獠牙的小鬼。因此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无时无刻地塑造自己伟大光辉的形象。所以,修为不单纯从练功也不是单纯从修心,而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做为金刚弟子和金甲弟子,在修为当中,每前进一步,不是取决于练功,而是看修心,取决于先天的真如种子是否得到震动!一代宗风的成长和超凡入圣,首先是在平凡的人当中,走出一步,离开平凡的人,那么就是不平凡的人。超凡入圣是修为圣人的果。修为当中产生的行动,在没有达到圣人之前,就是贤侠。以文武演真,以自己的操修去感化,去影响别人,这就是警喻世人。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