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59)山颠瑞雪已积堆 山下蝶飞舞翠微
(五十九)山颠瑞雪已积堆 山下蝶飞舞翠微
【原文】
山颠瑞雪已积堆 山下蝶飞舞翠微 寒暑皆在一山寰 此地佛国星月回 山西五台山夜宿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汉传佛教传统认为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金五台”之称,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并非一座山,而是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高于三千米,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又被称做“清凉山”。 诗文作者李兆生先生的金刚上师仁祥法师曾师从能海法师,在五台山显通寺清凉桥开法场,显密双弘。
“山颠瑞雪已积堆,山下蝶飞舞翠微”。诗文中取意双关,既描述了山上山下的风景之差异,也喻示了作者的真实修为。 在对比之间,亦是给出了一条向上的修行之路。
山上山下,一为修持有成白雪堆积,一为世俗红尘烂漫。两者亦构成一太极。同时也喻示了,世俗者众,修成者稀,故有山顶山下之别。山下的蝶蝇永远无法理解山顶冰雪覆盖的清凉世界。
“白雪”在修行领域里,指丹砂放出来的光华。俗称丹光,或化银之光,修真泛指蟾光。(《循经太极拳小词典》每日一词:白雪) 在更广泛的意义里,因为肺脏在内景中显示出来的脏源内景为白色,肺属金,色白,故此也把内景中显像的肺气之光喻为白雪。 内景见光,白色为最常见的光色。坎中真阳水中金,在光显的时候也有呈白色。 金气充盈,眼前会有白光展现。 白雪,白云,白雾,阳光,多被引用为内景见光的感受。 古人有“西川蟾光碧波”之典,《真元宝笈》飞鸣图有“大道光洁飞白雪,琼河水冷结玉虹”之名句。 佛家阿弥陀佛的梵文含义中有一个释义就是“无量光佛”。
白雪,玄关是修行中的一大阶段,说成是一次开悟也不为过,因为自此以后前途有光明慧照,内心不再迷茫。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直言:“真气升华出现光,才是修真起步”。 自古修真对内景见光的评价非常高。 《太乙金华宗旨》言:“金华即金丹”,“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 近代气功家李少波在《真气运行法》 中也是提到:“光就是丹”,“光中的自身形象就是‘赤子’,‘法身’”。
《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追逐外物则迷失于外物。《庄子》更是精确的称之为“外重者内拙”。 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世界一定是昏聩、无明的。 “无明”的巴利语是avijjā。vijjā就是明,其实就是明亮的意思。中文“无明”就是一个直译。无明——它的字面意思就是没有明,引申为不辨对错,不知方向。用道家的语言描述的话,就是“无道”,“不道”,而对应的“明”就是“道”。 追求“明”就是求道,就是对“无明”的破除。 简单说就是知道自己修行的方向,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情绪是什么,心中的念头想法是什么。 这也就是内观的目的。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这个是道,是佛,是光,是智慧。
山上是白雪堆积,梵音呗唱,山上有光。山下是蜂蝶飞舞,绿意盎然,山下是红尘生活。 这里边没有对错,只是选择不同,追求不同,命运不同。 山上的人是从山下一步步攀登到山顶的,所以山上的人能理解山下人的生活。 但是山下人没有经历过山上的白雪和清凉,所以不可能理解那个世界的风光和感受。 20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就是思想的边界。” 老子在两千年以前就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对这些扰心之举,佛家的描述更为清晰易懂。 佛家认为人的思维意识是来自于眼耳鼻舌身意感受到的外界刺激,所以心念的产生和运作都是基于种种外物,因为这种因果关系,所以才说常人认为的自我是不存在,是虚假的,是依赖于种种因果才产生的一种假象。 这种白雪,光明是超脱六根的存在,不在思想的范畴中,也就更不受语言和逻辑约束。 故而说玄关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既在身内,又在身外。 古人说“大道不可直示”,“天机不可泄露”。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不明白。 禅机、天机不可说,不是不可说,而是没法说,是没法用语言去形容它,所以说叫做天机。 《庄子》说:“夏虫不可语冰”。不考虑其中任何可能存在的贬低的意味,单从道理上讲,先贤所言,何其正确。 毛泽东在1937年写的《实践论》中是这样说的,“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寒暑皆在一山寰”,此句也是比喻。山上山下都是在同一个世界中,何去何从,全由自己决定,山下的繁杂一望而知,山顶的清凉却是未经实践难以猜测。 诗句虽然是比喻,也没有明确的一分高下,但是言外之意还是十分明了的。 人类“修真的良知”就是人天生的向上的追求,古人喻为“顺则凡,逆则圣”。 这种天性也是“人天合一”的一种体现,因为宇宙自然中阳气升腾是一种自然运化的规律。人作为阴阳各半的万灵之长,天然就有向上的动力和追求。 《太乙金编》重这样描述修真的良知:
古人又以大道论证,以“易”学概念来认识人身内载的天性,发现人本体具有惰性的恶习,也有修真的良知。人在生活中若启发出先天良知的天性,亦即“真如智慧”,再以修持为手段,就可使后天智能开启。
“此地佛国星月回”,这里是一个引申。见光,白雪只是修行的初步和入门而已,白雪之上还有星月。 修行无止境。片刻的见光只是光明的一闪,还不能达到一轮满月恒明天际。 说见光是修真的起步,是因为元气化光就相当于金矿炼出了金子,金子是不会再变成金矿的。 道家修炼中开“玄关”的作用不必赘述,简言之是,开玄关是所有修行的根本和起步。 《老子三清大法》将开玄关与真气化光之间的关系彻底揭示出来:“光明出在玄关之处”。 元气升华而见光,从炼体的角度上看是努力修行,真气聚炼慧化而升华,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从修性炼心的角度上看,这个过程并不是在增加什么,而是在减少。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是减少“我执”,去除杂念的过程。身心放松,心神不再执着,尘心渐消而宝珠显出光芒。 此时生出的光照亮了前途,摧无明昏聩而生真如智慧。 在前行的道路上是一种正向的促进。 哪怕只是见过一次,也是知道了正确的方向。 如同常人开了眼界一样,哪怕是重回黑暗,在他的心中也知晓了前方的道路所在。 所以说见光是修真真正的起步,见光的行者在修行路上,他的疑心极大的降低。他的贪心也因为智慧摧破无明而极大的降低。 内心清净是实证,“终日身心清若水,笑用光明洗肺肠”,并不是口号和目标,而是实实在在的身体力行的效验。 前行的动力不再是原始的崇拜和迷信,而是内心的清明和实证。 即便世俗的牵绊仍有可能阻碍了修行的速度,但是在内心中已经存在了一块永远不会消失的光明之地。 因为真如智慧的光明摧破了三毒“贪嗔痴”,摧破了“无明”。 只要努力和坚持,永远都可以瞬间找到正确的方向,继续前行。
【引文】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静功修为概说”
《黄庭经》这本道家通俗书籍,今天能读懂的人已经不多了。道家的真传,几乎一般人都无从知晓。九脉合真之后,修真呈现新的面貌,静功的修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先聚敛真气,真气升华出现光,才是修真起步。有循经现象,后形成循经迹象。首先炼动功,才有修持静功的基础,感到金气上冲至颠顶,是肘后飞金晶的现象。
《真元宝笈》“内景诀功谱注解”(《真元宝笈》简介)
五、插翅凌空 大道光洁飞白雪 内功武法之修持,化合如一而现大道真华。是功中内景所示之闭目返视,定中生慧,见白光纷起,飞降大千,此光华之聚也。是古人“西川蟾光碧波”之典,有似漫天洁白,由日光月华所集者矣。 琼河水冷结玉虹 满天飞白雪,光华自照,此际身心交泰,无一丝尘念所累,爱欲贪嗔痴妄之心遁灭。故为琼河水冷,玉虹之结,乃炼精化气之内景语也。玉虹乃玉非玉,似虹非虹,精气之聚,以神其推物示此。
《太乙金编》
在近代大陆有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把藏密、藏文化,密宗的内容传入到内地,揭开了近代佛教史上光辉的一页。这就是曾任中国第一届佛教协会副会长的能海法师。他在年轻时立志于修密,曾经带几麻袋的金银珠宝到藏地去学习,给喇嘛劈柴、烧饭,当徒弟,去学藏语,学三经。然后把真正的密带回中原。能海法师提出“显密圆通”,主张显宗和密宗同时修,并曾在五台山显通寺清凉桥开设金刚道场。1952年12月代表我国宗教界,出席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1955年4月,又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亚洲国家会议,为保卫世界和平,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其间有一段趣闻,大会代表每人发了一个提包,能海法师的徒弟仁祥法师看到后说:“师父,这个提包给我吧。”能海法师说:“给你,你先喜欢喜欢吧,这不一定属于你。”仁祥法师说:“师父,你不是说给我吗?为什么不一定属于我呢?”果然,后来文化大革命被红卫兵给抢去了。当时能海法师把皮包给弟子时,就已经知道这个结果。
在《翰墨缘·我怎样做“空中飞书”》中,简单地叙述笔者在这方面的师承:“是时兼学了考古、鉴赏、金石,三教经典研究,绘画等国术。这是至今值得回忆的。这些国学的遗老是我终生不能忘怀的师辈。还有禅学的老师,最后一代受皇封的澍培法师的眷顾,及文革十年风雨期间,曾得到金刚上师仁祥法师的心传。”中原密由唐代流传,隐于武林,形成雪山飞龙派的密,在中原从唐宋一直流传在大陆的中原密,这两种密在历史上代有传人,形成学术交流。雪山的密法传到今天是第九代,隐迹江湖的龙虎堂第二十一代赵玉堂活佛,他传了两个人,一位是雍和宫的台喇嘛,台喇嘛后无传人,另一位是马成令。
《太乙金华宗旨》吕洞宾降文(闵一得本)
吾辈功法,惟当以太一为本,金华为末,则本末相资,长生不死矣。 ...... 然则金华即金丹,神明变化,各师于心。 ...... 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为无上之宝。精水云何?乃先天真一之气,神火即光也,意土即中宫天心也。以神火为用,意土为体,精水为基。 ...... 祖师曰: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文始真人也(即关尹子)。回光,则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所谓精思者此也,纯气者此也,纯想者此也。初行之诀,是有中似无。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无中生有。百日专功光才真,方为神火。百日后,光自然聚。一点真阳,忽生黍珠,如夫妇交合有胎,便当静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日月、大地,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
《庄子·外篇·达生》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恶往而不暇!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湣。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外重者内拙。”
百度释义: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在觞深过渡,摆渡人驾船的技巧实在神妙。我问他:‘驾船可以学习吗?’摆渡人说:‘可以的。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驾船。假如是善于潜水的人,那他不曾见到船也会熟练地驾驶船。’我进而问他怎样学习驾船而他却不再回答我。请问他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驾船,这是因为他们习以成性适应于水而处之自然。至于那善于潜水的人不曾见到过船就能熟练地驾驶船,是因为他们眼里的深渊就像是陆地上的小丘,看待船翻犹如车子倒退一样。船的覆没和车的倒退以及各种景象展现在他们眼前却都不能扰乱他们的内心,他们到哪里不从容自得!用瓦器作为赌注的人心地坦然而格外技高,用金属带钩作为赌注的人而心存疑惧,用黄金作为赌注的人则头脑发昏内心迷乱。各种赌注的赌博技巧本是一样的,而有所顾惜,那就是以身外之物为重了。大凡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世界一定笨拙。”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