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47)面壁曾见九龙飞 海涛奔泻共日回

 

(四十七)面壁曾见九龙飞 海涛奔泻共日回

【原文】

面壁曾见九龙飞 海涛奔泻共日回
一旦玄光照真吾 可是金莲生玉蕾

老祖飞龙宗面壁观照可入佛家无象生光专持
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面壁”,传说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于寺中面壁九年,人称“壁观婆罗门”。“面壁”在这里可以指打坐、静功、内观、禅定。诗文注语中提到“面壁观照”指的亦是如此。故此也常用“九年面壁”来比喻持之以恒,常年累月的修行。

“九龙飞”,是指静中出现的内景。《少林洗髓金经》中有“通天一关震至极,九龙山上火焚宫”的诗句,指的是六阳之巅。 传统修真,先修锻炼好身体,然后走炼气修脉,聚气充形的道路,进而炼肾冲脑,修坎离交,水撞金轮,这是一转丹的过程。 头顶为诸阳之首,体内纯阳真气向上升腾,汇聚在六阳正巅,九为阳之极,故此又称为九华真峰。所指相同,名称不同,寓意稍有不同。

所以说“九龙飞”也是喻指一转升丹的内景。

“海涛奔泻共日回”,神光下注,亦指随日月而升降,人天合一。从其中的“回”字可以看出这里喻指的是二转降丹。 继一转升丹之后,移炉换鼎,甘露灌顶弥天法雨自上而下。助以神光,“一转金丹升明月,二转金丹降玉珠”,玄珠下沉,古喻为“黄芽白雪”。

“一旦玄光照真吾”,此即为二转降丹中辅以神光下注。 “可是金莲生玉蕾”,此即为道家“一粒黍米落入黄庭之中”的另一种描述。

注文中提到的“无象生光”就是佛家修光的法门。 在气脉打通之后,入座禅定,在无中讨消息,在寂灭中悟禅机。 佛家所修,破“无明”矣,何为“无明”?《道德经》: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家言“自知”,佛家言“内观”,理无二致。 “无象”一词既指了修命,也指修性。 气脉通畅方能外无干扰之象,心性纯熟才能无心于事,无事于心。 所以诗文注语言:“面壁观照可入佛家无象生光”。

无论是几转丹,任何修行的基础都是要保持人的肾气十足,先天真元肾水在得神火而气化的时候,太乙循经,向上运转,水撞金轮,转化成神,这个人才神气十足。在内景中气转换成光,是金气化光。 “坎中真阳水中金”,坎水不足就没有后续凝聚的可能,元精不足,健康都是奢望,生命尚且有危机,何谈凝气?气凝不了,“炼气化神”,就更谈不上凝神炼心了。 反过来说心性练不好,神为主帅,心不静,神不清。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将帅不稳,又何谈聚气聚精呢。五漏之躯,心神之漏才是最大的漏泄。 所以正宗讲性命双修,任何一个都不可偏废。

内景参真华,无中生有象。 《老子三清大法》“神息若一长持之,久聚自然出光团”。 《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憨山大师偈:“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百丈禅师的法语,“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初学静坐偶尔也能见到光,但是多为幻觉,属于动中八触的范畴,并不是持久的性光、命光、金光、蟾光、化银之光。 真正的金气化光在内景中成象已成定律,或月,或日,《真元宝笈》描述为:“金庭曾射白玉环”。 真正的内景见光和炼丹一样,是需要有传承,需要有特殊的修炼方法。例如金龙三式中的丽龙含珠就是聚光的专修。 功到者智光朗然,圆光慧照,心法恒真,如同禅宗悟道所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再无疑虑。 真正的慧光与眼前一闪而逝的瞬光,或是把强用意念压迫想象出的幻光,等等这些转瞬即逝之象不可同日而语。 真幻之差,云泥之别。



【引文】

《真元宝笈》白鹤真人飞鸣图

二目真光运神水 内功的修持中,曾有神目如电之专修法则。即行内密之法,专修炼眼睛的手段。行功中观自内照之法,以神光内注丹田肾水,使之水中火发,合于古人“需向火里种金莲”之说。内功中的水火既济,坎离相推阶段,古人谓之内运神水。然武法的修持中,谱云,“拳打流星眼如电”。目光炯忱,光威四照,启动先天真水上腾如丝,内贯瞳仁,故为二目真光运神水。

《太乙金编》下

而内丹之法,与外丹不同。它以身为鼎炉,神光为火候,精气神为原料。修炼时神火下降(神光内照),在神火的作用下精气神向上升腾,在颅腔内产生新的结晶,心火下降,肾水升腾,达到水火既济。

脑为元神之府,人的衰老大多数是由于脑功能失去衡准,才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西医认为是免疫功能低下。神为主帅,炼神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其方法是炼肾冲脑。使肾气向上升腾,产生延缓衰老的作用,令人的神特别充足,颅腔中的每一粒细胞都得到真气的温养,并增强记忆力与开发先天真慧。这也就是金丹第一转升丹所达到的效果。

《修真图箓》

传统的丹成九转,第一转要从哪里炼呢?先要立鼎安炉,鼎炉安放的具体位置是丹道学不传之密。炼丹先要解决精、气、神如何在体内由药物变成原料,有了原料之后才能放在鼎炉里。内通功过锻炼精、气、神,把身体锻炼得很不错,能很好地激发功能。按照修真来讲,传统的丹道能达到这个层次,才具备炼丹的三个条件之一。把精、气、神药物准备好以后就要立鼎安炉,安到哪里呢?根据传统的修持,有的人认为鼎炉应该放在丹田;有的人认为应放在眉间(祖窍穴),叫做安神祖窍。在《伍柳仙宗》、《性命圭旨》、《大成捷要》等丹道著作中也揭示了许多层次。这个运化过程也就是丹成九转图。立鼎安炉究竟放到性宫还是命宫,这要根据师承传授,就像今天的交通工具一样,有人骑车,有人坐车,根据每个人具备的条件而定。传统的丹道各有师承,师承的传授在历史的沿革过程中形成了学术,形成了流派,学习内功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总之不管起步在哪里,最终要达到《修真图》的最高境界——“元命真人”出现,太虚合道,粉碎虚空,即佛家的涅槃,道家的羽化飞升、乘虹高架。

《中国传统丹经武学文集》第一集

“一转金丹炼飞晶 乾象正圆现真慧” 然后这种金丹第二转就是降丹,这种结晶重新再归回来,落入到丹田。这就是过去书里边经典中写的“一粒黍米落入黄庭之中”。然后,才有“白雪黄芽”出现。在这同时,要专修《修真图》。关于《修真图》的这些内容在我们班上,也要给大家作一个概述。关于怎么样产生循经,也要给大家作一个概述。那么武当武术是什么呢?如何掌握炼丹的火候?“圣人传药不传火”,那如何掌握火候?是通过练武功!你不要管火候不火候的,你俩就好好练武就完了。这个武功你练的越来越精,你的火候就越来越纯正。九脉合真以后,留下的炼法,功夫上得快又安全,当你的武功炼好了,你丹道也炼好了,这就是以武演道。就象我们做米饭一样,你着急没用,你再着急也要给它一定的时间,它有一个熟的过程。如果把火用大了,把饭烧焦了,饭还没有熟。你火用小了,该吃饭的时候米还没有熟。这不前不后,如火燃皮毛,随手奏效,“梆”这一劲就正好,这么稳这么准,就恰如其份的这劲就这么巧。这个是什么?就是太极拳里说的推手说的那个发劲,“砰”扔出去了。那么你和人家切磋的时候这个概念不清晰。

《太乙金编》下卷

【谱文】灵光真射金庭开 【注解】天空中的云随着光阴的流逝,随时变化。要把红霞淡化成一团紫气,在太阳未出现之际,正合先古紫气东来之意,直至太阳刚出现一点点的时候,太阳的颜色是耀眼的金色,此刻时机不可失落,瞬息即过,照耀万物的太阳初出之刻,这种宇宙自然界的一阳初显的灵光,会像真锋七脉迸发一样,直射入天庭门户。于是金庭有一种迸动感,久而注机行持,自有慧日高悬的内景出现。

《真元宝笈》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

金庭曾射白玉环 内载真华映照大千,使身心两宫,神清气爽,先天慧光独照,玄华出顶,顿开慧眼天目,洞知众妙,以心生法,到此境里,内景中长有白光环状出现,显于天门神庭处,是故为开慧证真,以园正觉,从内景境中则是“金庭曾射白玉环”。

《真元宝笈》“少林密传精绝洗髓金经升阳震动三界玄天大法”

(简言少林洗髓金经升阳震气大法)
老祖山巅造化精,周轮三华显玄通。
自窥至极凌霄法,布注玄光十万英。
惟有金波映妙道,融有摩尼展元功。
少林从此授绝艺,洗髓升阳号金经。
首将大妙隐玄机,禅堂寂守悟此宗。
此宗当年起无极,动静静动百脉通。
元空真境自灵空,灵动元阳集元精。
龙雷一振起海底,万倾波中明月升。
通天一关震至极,九龙山上火焚宫。
熊熊烈火随风滚,威威猛猛似雷轰。
惊倒山僧千万众,超然疯癫三两更。
龙雷火烧玄天脊,甘雨润泽六阳宫。
飞身自举难合俗,荒园醉卧人人惊。
顿觉神光目四射,结聚真炁乾元生。
一脉冲霄动寰宇,振荡大千百脉冲。
通天直举金阙地,还元自悟宝刹城。

......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