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43)老祖留下飞龙铲 八十一趟真祖传
(四十三)老祖留下飞龙铲 八十一趟真祖传
【原文】
老祖留下飞龙铲 八十一趟真祖传 赤足苍波腾海渡 心潮明月证法缘 先天祖基藏犀境 传有道妙开宝坛 形神同注参悟理 通达此宗有人传 庚辰大雪 少林廿六代传宗 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此篇禅诗节选自《少林老祖飞龙铲八十一趟谱文》(《真元宝笈》)。 传说中达摩祖师看到弟子们身体孱弱,故而传下武学作为健身入道的功夫。 诗作者在谱文注语中写道:
少林绝技历世已久,宗承学脉,别与俗传,自九脉合真而后,宗风密持,隐沉山野,昔之老祖飞龙派功乘潜于嫡授,飞龙之持乃历代高真秘示之术,融禅修定慧于武途,复使大道传真。飞龙掌法乃为密传矣,此迹如缕,绝于世人,亦是“洗髓升阳功”或云为“金经”之外的动势修持,与达摩禅法同宗同流,隐于武林,亦是修持法门中之精艺。此宗之业至今缕迹如丝,很难再承宗流,故将其密示谱文重抄,以正宗流,留于后人参真来做故物旧迹尔。
少林功夫名扬天下,并非,或者说不只在于其武功超常,更在于其能“融禅修定慧于武途,复使大道传真”。 通过习武可以修禅,通过习武可以入道。 作为明末武林九脉合真中九脉之一的少林,的确完美诠释了以武演道的一脉真谕。 武夫非勇,而是以武演术,以术见道。
早在东汉年间的华佗就已经提出了“四肢摇则水谷消”。 人的健康成长需要吃饭,需要后天水谷之气的温养,而运动可以增进饮食,增进水谷之气而补充元气。 小之可以增强体力,祛病强身,大化之则可以延年益寿,步入更高的追求。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使人完全意识到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的身体是一切更高追求的前提条件。
先贤发现特殊的肢体运动不但可以更好的达到身体健康,还可以拥有超出常人的体魄和力量。 抱朴子提出“内以养生,外以祛恶”,张三丰祖师以“内执丹道、外显金锋”示之后人。 古人讲“祛敌”,对内指消除病患之苦,对外指抵御外来的猛兽外敌。 这种知识和技能逐渐演变成传统武术。 古人发现练武在增强力量和杀伤力的同时,另外还有一种慧力的产生。 这就使得古代的贤侠剑道能够脱胎于三教,创出以武演道的坦途。 同一式功夫,泛化于俗,可以锻炼筋骨,强身健体,乃至延年益寿。 以武演术,则可演化出诸多武林绝技,内家杀伐之术。 以术见道,可以开丹道坦途,炼气修脉,内景参真,修真阳而行登顶行圣步霄之举。 言之有物,行之有法。简单说,是给性命双修,性命同证,开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赤足苍波腾海渡”,描写了达摩东渡传法,一苇渡江的故事。 “心潮明月证法缘”,借着渡水的外相,对内映出祖师心中的“明月”法相,以及东渡弘法的誓愿。 “先天祖基藏犀境”,是言老祖飞龙派的正统传承,将以武演道的宗风延续至今。 “传有道妙开宝坛”,传到诗作者为廿六代传宗。 “形神同注参悟理”,言以武演道,融禅修定慧于武途。形是指外形的运动,泛指动功、命功,神是指心性的修炼,泛指静功、性功。 “通达此宗有人传”,传到“丹经武学”传人则为廿七代。
【引文】
《真元宝笈》
少林老祖飞龙铲八十一趟谱文
老祖留下飞龙铲,八十一趟真祖传。 赤足苍波腾海渡,心潮明月证法缘。 先天祖基藏犀径,传有道妙开宝坛。 形神同注参悟理,通达此宗有人传。 授此神功显真妙,功行秘谱千万言。 执诀参密扬古道,挥铲静悟此宗玄。 动静融合展玄机,内外如一了因缘。 飞龙铲法后人习,半精武法半延年。 有人悟彻飞龙铲,浑天真力周经盘。 动如神龙腾云海,迅似雷滚动惊峦。 威威猛猛神形隐,轰轰烈烈玄光寒。 千锤百炼金刚体,飞龙铲动第一环。 一趟金波开海日,二趟神龙达四极。 三趟神力驱龙虎,四趟武功并禅语。 五趟神功合自然,六趟真如散佛典。 七趟定力兼武华,八趟天地如一体。 九趟铲法有无形,动静浑如天阙置。 每趟隐真显九脉,八十一趟聚真骸。 金波巨浪迸乾坤,神功注入金刚体。 神功自然演道妙,武华直纳浑天里。 神持显真还大道,真如尽散乾元脊。 定力自此添往来,天门顿悟参禅语。 金神神武定天铲,神真二字参故里。 一杖斜撑盖阴阳,飞龙吞日惊魂起。 辛未清明后二日重抄山人李照生书真少林绝技历世已久,宗承学脉,别与俗传,自九脉合真而后,宗风密持,隐沉山野,昔之老祖飞龙派功乘潜于嫡授,飞龙之持乃历代高真秘示之术,融禅修定慧于武途,复使大道传真。飞龙掌法乃为密传矣,此迹如缕,绝于世人,亦是“洗髓升阳功”或云为“金经”之外的动势修持,与达摩禅法同宗同流,隐于武林,亦是修持法门中之精艺。此宗之业至今缕迹如丝,很难再承宗流,故将其密示谱文重抄,以正宗流,留于后人参真来做故物旧迹尔。
示九脉合真后少林老祖飞龙宗第廿六代重抄录于龙虎堂时辛未清明后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一,“民族文化的萌芽”
这是太极拳自明而后纳入武学、丹法、内循经脉、外操形骸的先范。“在人类的历史上始终存在着一种巨大的隐藏力量,这些力量在时间的作用下,有的继以发展,有的予以淡忘。这种人类所特有的力量中,交织了多种学科的相互渗化。”(《翰墨缘·中国丹道家饰文艺术·序》)概而言之,明代张三丰创太极,作为一代开真元祖,使太极拳弘真传世。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明而后的传宗昌盛弘达。易曰:“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这个时代也正是太极拳传世走向分化岁月的开始。
武当的开祖张三丰,承袭“内以养生、外以却恶”,而以“内执丹道、外显金锋”示之后人。古人指出,“心生念,念欲成物。”转轮不已,天地阴阳造物,形成大千世界。故修真以“净化身心诸念”为律,全形之作为,圣人习之,贤者则之,留下“登顶行圣”之法。古人综上所涉,由悟彻始,追溯以往,以“极致所终”为悟的方法。当时均以天文、地理、气象、医药、炼丹、诸学为一定课识。故丹道以内操而形成体态的改变,则仙家炼精化气以充形,炼气化神以充慧,炼神还虚以证道法自然。太虚合道,返朴归真而已矣。
于兹观之,可见三丰师祖乃是致力于丹道,而太极拳乃丹家外形有术之操修。其传承也是如此,有宗传,有泛传,各居次第层次。虽然是太极拳之传宗,也必然要涉及丹法内操与外现有形的专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