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42)老竹新翠吐金芽 春风转绿秋退华

 

(四十二)老竹新翠吐金芽 春风转绿秋退华

【原文】

老竹新翠吐金芽 春风转绿秋退华
忽闻一日竹节响 可是禅机此刻发

忆仁祥法师说竹有禅故事
李兆生

【注】:此亦禅机旧事也,说一个小和尚,年纪很小,每天除了给师父打洗脸水而外,别无他事,师父洗完脸,他端出洗脸水,一转身把水泼到门前的竹林上。每天如此,不知道过了多久。突然有一天,他泼水的时候听到了竹子的拔节响声,马上跑回来,跪到师父的身前磕头,师父说,今天你给我磕头干什么,他说:“竹子响了”。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仁祥法师是禅诗作者李兆生先生的师父。仁祥法师师承于被赵朴初先生誉为“显密双弘”的能海上师,能海上师为禅门临济宗第四十四世法脉,后又获密宗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第二十八代嫡传。

整首诗如一幅画一样描绘了“竹有禅”的故事。 禅机不落文字,小和尚一刻顿悟,心有所感却描述不出来,只有用直观的外相来表述:“竹子响了”。 禅味十足,禅讲究是内在的心神震动,内在的震动无法用文字描述,能描述的只是某个侧面或者是外在的表象。 修行的时候又无法缘外相而求索,故而禅给人们留下玄幻莫测之感。 机缘交汇,心神震动之时,便是悟开禅机一刻。 如果只观外表,则是盲人摸象,或是如诗文描写的一样“竹子响了”。 这个故事的妙处在于可以身临其境地去领会竹子响了的意境,也可以领会禅之神传的味道。得一即是收获。

“老竹新翠吐金芽”,人身难得今已得。 “春风转绿秋退华”,今生悟得我前生,轮回转世我又生。 “忽闻一日竹节响”,漫漫轮回之中,无论是宿缘,偶然,还是某位大德慈悲度世,一个机遇降临,一道天光照下,一朝心神得到震动。 “可是禅机此刻发”,这个震动是不是,能不能引发禅机震动,开悟的一刻呢。

从某个角度讲,修行最终还是在于自己,诗文描写“竹有禅”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师父没有不希望弟子快速开悟成就的,但是成不成,何时成,还是在于学人自身。日月禅钟日日鸣响,什么时候学人能开悟,却是无人能知。作为老师,是多么希望学生马上就能开悟呢。“可是禅机此刻发”,将这种殷切期盼之心通过诗文表达得淋漓尽致。

“金芽”一词在这里别有寓意。真元修真法在实操修行中以修金气为最初入手。几千年来古今无数的修行理论和实践,最终汇总为九脉合真而后的真元修真法。肺主平衡,肺属金,金生水。从修炼肺经金气入手,可调节周身百脉的平和,可以生发先天肾水(详见引文部分),所以入手修炼肺脉金气是最平和、最直接的修行方法。 九脉合真而后,乙庚化金,指出“何曾神意冲太乙,不用丁甲结丙庚”。 “吐金芽”比喻步入修行正轨,同时也预示着丹经中所说的“白雪黄芽”的生发。

心神震动分两种,一个是明心见性之前,一个是明心见性之后。明心见性之后,修行的是“雁过寒潭不留影,风过竹林不留声”,烦恼即菩提,无心产生震动,亦无心接受震动。 但是在明心见性之前,可以说,因为不明真我所在,整日随红尘浑浑噩噩,即便是修炼,也漫无目的。 所以才有“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之说。 这时候在苦修之后,需要一个机缘,将自己的心神震动,能离开、跳跃出原有的红尘随波的轨迹。 历史上类似的禅宗故事比比皆是。 何为“明心见性”,心中无光,何来见性。 何为“无明”障道,直解为没有光明,所以看不到前途道路。此解亦未尝不可。

正如井蛙如果能经历跳离井口的一瞬间,他才能明白世界有多大。即便再次回落到井底,他的心神也会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因为他曾经见到过光明。 修行也是如此,这种心神的震动,在修行中可以用开启玄关与之相提并论。 在开启玄关的一霎那,便不会再犹豫,因为光明一出,“无明”自退,这个就是修真的真实门径所在。 此门人人都有,却是无法由他人教授。古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非是不想传,而是本自具足,不需传,也无法传。 “竹子响了”的一霎那就是心神震动的一霎那。由于平日的积累,厚积薄发,一朝心神见到光明,顿悟禅机。 不是说见到光明就是悟彻了,就是成佛了,而是说光明出在玄关处,见到光明才是修真真正的起点。

鲁智深圆寂时留下的一首诗:“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是临终才悟彻了真我。 金锁玉环,也叫做金鼎玉炉。即是修行入手之处,也是修炼金丹之所。 真元修真法中留有种种修炼金气的法门,谱文有“金锋掌下肘底锤,顿开金锁走玉环”,切实地给出了“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时度此身”的修行之法。

最后,“可是禅机此刻发”中的“此刻”同时喻指了三个时间, 一个是故事中禅师对弟子的殷切期望问询之时。 一个是诗作者在书写这首禅诗时,上回顾自己的老师,下思量自己的徒弟时的那一刻。 一个是将读者从“竹有禅”的故事拉到现实中品诗赏文的当下。

反闻闻自性,反观观自心。 师传可通神,阅古亦通今。 我辈当自省,可有发金芽? 可闻竹节响?可曾禅机发?



【引文】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为能海上师遗骨塔题铭(维基百科)

承文殊教,振锡清凉。显密双弘,遥遵法王;律履冰洁,智刃金刚。作和平使,为释宗光;五嵿巍巍,三峨苍苍,閟塔崇岳,德音无疆。

《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

浩渺大千界,阴阳二气循行,在天者日月,造化万物,赖此之运化。真华者,天中之元气,曰祖气、混元一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即万物,生化不已。邵子曰:“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喻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天一生水为灵物出之,人身中气血流注百脉,太乙循经。修真以水火(☵)(☲)坎离为用,心肾相交,中黄聚气,五气归元,起火于丹中,升炼为还虚。转动者脉轮,或云法轮也。

经云:每日寅时起肺经,卯时流入大肠中,肺主平衡。子时一阳初生,午时一阴生。周而复始,奔流于身中,周气血。修真中肺脉金风运化,上可至颠顶,下可达四极,古人喻元气的阴阳平合之运,主要肺脉决作。云门穴是太阴肺经的主窍,开通而后,可以同时振动水火二脏。形成真炁,冲腾太乙,以周经脉。玄英窍是大指相对的触点,神光内注在此,返观慧照,自然肾水升腾,水撞金轮,金风吹脉,上至颠峰七脉,下沉海底阴极。

金水为母子相传,行功中不可走神忘记手的姿式,古人谓之炉冷丹寒。其中内景之变化,依赖真元之气,收藏在丹田炉鼎。体内阴阳的二气循注,都反应交会在玄关或金庭处。内外九种次弟的呼吸方法各俱要领,统集元精、元气、元神。三元所聚的气血神意,古人喻为龙虎,通过反覆升炼,经过三还九转,而结为丹砂,又称金丹,真元为元炁,又指内丹别称。到此境界,则是古人喻之的“法阴阳而象日月”。天地法同,地我人天,浑然一俱了。

《太乙金编》

金气坚而不毁,历久不散,非常坚固,其形如瓜卵。普通的瓜是长圆形,两端颜色不同,分别是花顶和瓜蒂,分出阴阳;金气之形也有阴有阳,形象像瓜一样。练功中要细心体会这种金形,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金气炼出来以后,混元球不再是浑圆而变成长圆。金气周天在体内循环的路线不是任督二脉,也不是周身运化的大周天,这个运行路线很特殊,是专门运行体内金气的两条经络,即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二者互为表里,金气运行其中就形成金气大周天。

玉镜鉴心一式中,大拇指是手太阴肺经,食指是乙庚大肠经,又叫阳明经。人有手足太阳、少阳、阳明共六部阳经,“乙庚”属金,阳明大肠经按阴阳五行的配比叫做乙庚大肠经。功谱中说“不用丁甲结丙庚”,两手手指在腹前相向,如抱一哈蜜瓜,采用这种姿势很快就能把金气调整起来。

小炼形中的金锋抖肘,要求调节、注意和感觉自己的大拇指,即意守大指,用心也就是“神火”来炼金气,用心力调整大指,这是神火炼己的开始。调整金气的静功是元明执印,使手太阴肺经中的金气周遍全身,这是金风吹脉法。要动静结合,以舒适为度。还可以炼金风掌,气周遍全身即可。初学不要追求感觉,按要求做就行。丹经说“有气者无力”,总注意气感,结果会真气外游,永远得不到真气运转的力量。凡是神火炼己、炼金气、金气朝元、金气周天都要睁眼,因为眼中瞳仁是先天肾水,炼金气是金生水,闭眼就不能生水。

1991年金气朝元讲座录音整理

这个东西啊,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是一种文化遗产。可是真正的他丹道是那么练吗?已经不是了。就像我们现在,再穿那树叶子当衣服,是不是笑话呢,已经是笑话了。现在再像文化大革命那样,都穿上那一样的服装,都这样式儿的,大家一看,这是荒唐。历史和时代都在运转,丹道在明朝的时候,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了。我们那个,就刚才那个大本子上,是明朝留下来的,就是已经完整无缺的丹道了,最快的。不用练那个,就是刚才我说那两套书里的,不用那么练了,那么练简直胡闹一样。十年能练成,谁?我记得我可不练这个。功谱上说了,“不用丁甲结丙庚”。“丁甲”指的是火和木,“丙庚”指的是火和金,真正的这么练了啊,已经不用了。刚才讲那个道理呢,是金丹大道的道理,如果不按照正统传统的历史遗留下来的这个痕迹去讲,那就不懂历史,人家就说我瞎说了。真正的历史是这样的,可是真正的修真的功夫,已经告诉我们有一条完整的捷径,这就是真元修真法。也就是大家练的,这个混元内炼之法。它里面的金丹大道就像修真图,已经揭示给大家了,这个完整修炼的过程,自己对症下药。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