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40)看山寻径数里程 渺渺白云绕青松
(四十)看山寻径数里程 渺渺白云绕青松
【原文】
看山寻径数里程 渺渺白云绕青松 惊世只听禅钟响 何处流泉似钟声 游九华山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看山寻径数里程”,经典和先贤无数,但是毕竟都已经远去,总给人以遥不可及、无从下手的感觉。 “看山”是在比喻前贤,“寻径”为上下求索,“数里程”表示终究还有宗风传承不绝,缕迹如丝。向上之路并未断绝。 “渺渺白云绕青松”,这一句则是形容修行者自身的内景,有志者事竟成,“青松”喻生机,白云为内景所见。白云青松同时也比喻了性命双修的重要性。 “惊世只听禅钟响”,又回到了对传承的描述,警世禅钟为师传宗风。“只听”,也是在强调求法勿要贪。 “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何处流泉似钟声”,则再次回到修行者自身,流泉心音为自修内证。“似钟声”恰好表示了一代一代宗风传承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千百年前师尊法祖先哲圣贤的“钟声”和现如今的“钟声”是一脉相承无有差别的。 “何处”说明这里描述的并不是作者自己,而是描述宗风育就下的一代传人的风采。
诗文借风景而喻人、喻传承。多个场景在对比当中同时融入到短短的四句诗中,可见作者于禅机已经到了信手拈来的程度。 比喻了自古以来的传承,指点了当今学子的内景修炼重点,强调了宗风完整而不绝,鞭策了学人向宗风靠拢的信心。 诗文中其他比喻在前边若干诗文中已经略有接触,“流泉心音”则是一个新颖的内容。 这里先用《庄子·人世间》 “心斋”中所述做个比较。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无听之以心”,此心为识神,所以后文中有“心斋”之说。此句是说不要使用后天识神、主观意识。 “而听之以气”,此气为元神,觉知,觉察。“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心止于符”,符,伏,服也,静也,止也。 “唯道集虚”,虚,守真一抱虚静,虚,太虚,玄关也。 “虚者心斋”,心斋,心之闭关也。人闭关是杜绝了外来的扰动。心的闭关杜绝了来自眼耳鼻舌身意的扰动。 心斋而后应当发现,并没有一个识神,一个心可以被独立出来。 心斋而后,六根清净,无心可得,无关可闭,终归于虚。 所以“唯道集虚”了,佛家说:缘起性空。 在这个虚空之中迥然特立的是大音希声的惊世禅音,真如智慧。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在详述持诵方法中也深入描述了“心音”的前后修持,“以音弘真,以音授法”,“各尽心音,各应法蒂”。是“以音弘法”的实修实证之路。 “何处流泉似钟声”,以“流泉”喻修持者的“流泉心音”,以“似钟声”来比喻传承的严谨和后继有人,同时也预示着当下的“流泉心音”也将会成长为“警世禅钟”,中华魂代代相续永不断绝。
怀人相望断人肠
【引文】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万隆法语》持颂法”
上古先师传法,授之于心,省之在脑,故留下法本参真,以证历代崇真之律。夫万隆法语启之先天,传在大藏,法本传真。以音弘真,以音授法,如是传颂密持,各尽心音,各应法蒂之缘。
持颂法脉,欲得玄妙,心资师口授心传。凡音需字韵弘准,方能弘仁畅真。发之于口,应之在身,每语真言,且有神真法震,醒脑,明心,爽神,以期玄慧通灵之真。法传真脉,道妙如一,通真玄化,以臻道情。弘之在法,宣之以妙,施之在应,闻之则受,动之则感,静之则意,内外参同,古今同畅,此参宗律,以期大意通人,以宣仁教畅玄。如法持颂,定慧同真,禅印共感。随法语弘宣,而尽至弘仁宗密。以宣宗仁,以证法音,弘之历第,操修乃尽持颂之用。
......
此五轮法蒂,各有妙真,各应神示,望后学之子不言其酬,不荒操为,始终如一,法力乃自臻深。五轮如期,乃金刚持颂为第一,心音持颂为第二,流水心音为第三,金刚灵颂为第四,法传心音为第五。此五律蒂,一一叙概。
......
心音持颂法为第二。概言心音法传,以心传心,是心音如法,心音如律。持金刚法久,自然转入心音阶段。金刚律为乃是弘浩之音。由动入静,虽声音断,而法音续。虽色身力修,由频唤之律而转入心音振动之境。心音之念,良久如环。往返徐迁,次第而盘桓。如是此际,声音已不见其振,而内心神会之念历第分明。法语不朗而宣,自是心音如常。惟我惟心,惟念是常。如愿如期,自见心音持颂。心音持颂乃无声之颂,无音而有念,无人而有律。忘我忘真,自见心音持颂。金刚以朗喧,心音以律定,各有不同。心音之律全依赖金刚法持为基础,否则不可名状此法。心音乃静之心颂之操持,以无音为音来撼震环宇人天,其天风海涛而应之自动。
流水心音法为第三。流水者有急有缓,急缓参真,如律如历,快慢如常。急缓参真,随高下急回缓应而行成音律。似千里水流,虽如瀑如潺,不减千里之奔泻,不慢千里之静波。急缓而常,自然响彻人天,似大道在人天。人天自然撼震,自然寂灭。久之自有流水心音振在人我地天,虽颂随感,随声而动静,若夫虽动犹静耳。金刚持颂以声音朗真,心音持颂以静定唤声。流水心音乃静动如常,长持而不涣,弘远而不旷。远近如一,声音颂持,大小如一,方可臻入心音流水之境。流水心音乃不自觉而自觉,不知颂而自颂之专为法界。天风海涛,不激不历,似天云而如带转。千里之音,人我同振,人我同期,方为流水心音。
《太乙金编》“三昧真参法”
衡量正宗与散流的标准是“三昧真参法”。
“三昧”指精、气、神,不论是练功、修道、行医,还是享尽天年都离不开精气神。小腹里面的是元气,颅腔运化的是神,在精神之间往来者为气。精、气、神在体内各有各的位置,并相互转化,所以讲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但在传统的内容中,神传的修为是化神为气,然后炼气还精,即再造精神。
“以形鉴真”是指练功通过特殊的指印调节体内阴阳气脉的循环,调节精气神三者的转化。......
“以文观意”。正宗的功夫在各个阶段都有功谱。通过功谱的学习能真正了解正宗的脉络以及修持的阶段,......
“以音弘法”是通过念出声音使人体包括颅腔等某个部位得到振动,比如念“嗡”字,每个人都会有感觉,像把鹅卵石扔到水中,从里向外有很多辐射的波一样达到表皮。明永乐年间的九脉合真以后,梵音已经完全汉化,那么在今天,现在人们并不知道断代的文化。真正的梵音汉化以后,也有很多震动。五千年的文化,老子讲“万物负阴而抱阳”。真正的文化都有这种阴阳两元的统一,形成太极的图像,形成宇宙全息论。
除了阴阳二元的统一外,楹联又有另一方面的内容,就是以音弘法。比如上联:“三千恒河沙,深源定慧,光超大觉,浩浩密谛,当年法界印传灯。”在念“三千恒河沙”时,要注意感觉体内的气流是否到了承浆穴。文章“随读不同,其意不同”。读的方法不一样,其效果也不同。这其中别有洞天,另有特殊的内容,必须有师传。在念“三千恒河沙,深源定慧”时气到了膻中穴,念“光超大觉”时气继续往下,“浩浩密谛”气从胃向下走,念“当年法界印传灯”的“灯”字,马上会觉得在丹田和脑门同时震动。这样气从承浆穴开始到丹田然后到颅腔,都得到震动。这是以音弘法,现在才将这个谜底揭开。
周潜川先生在著作中讲到:“书里(指《气功疗法实践》)明确指出了‘松静为主’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明确说明了‘放松功’的操作方法和方式。这个主要原则,这个方式方法,据旧式的理论而言,的确是得到了气功疗法的‘个中三味’。尤其是能大胆地革新,富有创造性,创造了这套‘放松功’……非真正实践或没有体会的人肯定写不出来。”
但是周先生又讲:“按‘松’字的音,在小五行的‘五声’里面是归纳于‘宫音’的,在‘音符’学说方面,则属于‘二冬’韵的,但仍属贯通‘一东’的‘符变’范围之内。又就阴阳理论方面而言,分析这‘松’字的音,是‘阳’性,是‘平声’,是‘刚音’。因此念这‘松’字音的时候,根据旧说,它发的音符,是有‘阳刚’的‘霸性’。阳性主升,刚性主强,所以它的‘音符’发出的‘关窍’,仍在头部(因头为诸阳之首),起始在‘额中’而赋有鼻音,其‘音符’和‘声波’上散的成份多,一直在前额‘阳明经’气机的领域里,上至‘督脉’的‘泥丸宫’为止。这样,就不会十全十美地收到‘以柔制刚’调气下降的作用了。因为这‘松’字音是用对了的,所以有效。又因为阴、阳、刚、柔的区别,用得不明晰准确,所以效用恐不十全……我的意见,把这‘松’字的刚音,转折成‘送’字的柔音就行了。而且‘送’宇的涵义,又可加强‘松’字本义的威力,在心理学上有双重的作用。因此,由‘平’声转折为‘入’声或‘去’声都可以的。但决不能舍去了‘松’字本来的‘平声’,而直接去念‘送’字音。那样又会不合原理了,这样念气机全部会下‘(月玄)中’,而松到全身和足下了。兹以旧说的五音理论用下图示意表示‘松’的‘滋味’。试看这音符转折的距离差额和下降的度数就可以意味‘松’的滋味了。”(《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