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39)开卷顿觉透眼明 万类万物看得清
(三十九)开卷顿觉透眼明 万类万物看得清
【原文】
开卷顿觉透眼明 万类万物看得清 书中文字须仔细 无字真经心最灵 证法眼读无字真经李兆生【注】:尽信书不如无书,唯法眼识般若真慧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开卷顿觉透眼明”,这是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普通人在身体状态良好的清晨看朝阳升起时,就容易体会到类似的清爽的感觉。 修持之人清气升腾,元气补脑时也常有这种“透眼明”的感觉。 诗文中所说的是在阅读先贤经典时,常有“开悟”般的感受。 这是一种“古化于我,我化于古”的特有的修持方法。 “万类万物看得清”,则是对以神相感,慧而通的一种描述。
诗文是一步步递进地描述修禅、修心、修智慧的过程。 《武当修真密籍•说真知》“何为真知?即不知之知也。对于一切事物我本不知,但偶然自知,既不是所学而知,也不是读书所知,然而与所学与书本上相吻合,这才是真知”。 《太乙金编》“一切真知所授,别之先天后天。先天乃真如元性所产生真慧”。 如何开智慧呢,《武当修真秘笈诠编》“夫修真者以精气神三者为用,三华结聚,通过神火锻炼,而使三华之性固集,得龙雷而动,由海底冲霄,上至金顶,开真灵智慧,施三昧之功,悟彻由来本源之道,示千古圣真之习,为修真、为丹道、为智慧也矣”。 开慧后要“慧而不用”,或慎用,正用则补,滥用则损。王重陽內修真訣(十論)有言:“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少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洩”。乱用慧力而真气不足又不知补益时,会成乾慧,徒耗生命,无自知之明,狂性发而入魔。其害处尤甚于“火燃空釜”。自觉修真有成,实为自以为是,自大成狂,身心俱损,替心魔做嫁衣,蹈死地而不自知;自以为善导初学,实为好为人师,以盲引盲,害人慧命,为虎作伥,直至相牵入火坑。修行的过程就是元阴延任脉而下,外显阴柔沉静,体态安详。而后至极乃反,而上,肾水升腾,火发于海底,肾水元气直入脑府。练精化气补元神开真慧,此时才是慧剑初闻。 《楞严经》“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 《太乙金编》“佛家慧而圆通,是在颅腔而化,法镜交光,慧日高悬也”。 书中文字只是起到桥梁的作用,为了达到心通、神通。如果自身慧光明朗,便可弃舟,心神亦通。这也是诗文注语中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在气脉锻炼中称之为“元阴元阳慧感通”,在这里称之为“无字真经心最灵”。
“书中文字须仔细”,尚需以文字为相,沟通神境。 真阳先生留下诸多著作,功谱口诀无数。更留有《翰墨缘》,以翰墨结缘天下修行者。 先生在“规承演密”中有言:“显迹多近于功夫之承,以势尽之。宗传以心叙之,以慧悟之。神授以境示之。以文笔谕之,留有境地,示之来者。” 可见文字般若的重要性。故此诗文中言“书中文字须仔细”。
“无字真经心最灵”,完全是以心印心,以神通神。摆脱了文字,离一切相,超脱逻辑的束缚,不受后天心念的拘束。 禅宗为“思维修”,大量笔墨着重于心性修为上。先生在授徒课教时曾传有“无字真经”法物,集有无于一体。 法物虽有像,神传本无痕。此为高绝的修持境界。 “书中文字须仔细 无字真经心最灵”,诗文先是强调重视文字,后面又说“无字”,并不是矛盾,而是修行的次第。 从有到无,最后在修心上实现超脱。“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诸法空相,参玄法眼不拘泥于“有相”,亦不拘泥于“无相”,有无相生、太极转化,真正做到“全凭心意练功夫”。 即是《金刚经》所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对应到诗文中的“无字真经心最灵”。 “证法眼读无字真经”,就是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字真经,无字可住,“凡有所相,皆是虚妄”。所以说“证法眼”才能读出其中的“真”来。 “心最灵”,是说修心是修行的本质。
庐藏宗风宝典
【引文】
《太乙金编》卷二,“《真如明月图》”
“摩诃妙语通天地”是泛指所有修密的人,都希望达到理想的境界。吞金吐火也好,俱足神通也好,都有这种向往,但这是建立在“般若真言救鬼灵”的基础上。般若是指般若真慧,也叫做真如智慧。真如智慧是形成生命以后,本身就具有的本能,它与聪明、知识不同。聪明肤浅,知识是后天学习所得,而智慧是先天固有的。使先天得到振动,就是通过十万大头。般若真慧的产生,一种是功到自然成。有人炼功事半功倍,其原因在“般若真言救鬼灵”中说得很清楚。要用先天的真如智慧,产生以心传心的振动,使超越人界的力量得到召唤。如何才能召唤这种力量呢?比如除夕之夜的祭祖,由于时间和社会常识所限,这个问题大家没有领略清楚。如果知道它的由来,就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也知道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以及它的产生原因。回忆一下,自己对父母包括向上几代宗亲,是否都做了祭祖行动。这是家庭祭祖。那么在另外一方面,祭祀天地是因为伟大的宇宙给人以生命,那么人为什么不能够回报天地呢?自然是合于道者,老子说道法自然,是道法于自然。道是延顺着自然规律出现的。求道就是人天合一的开始,人天合一是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相合。人是有感情的,宇宙再造生命,生命再造人,那么人给宇宙带来了什么呢?祭祀是民间的民俗现象,民俗的人生行动。祭祀是最基础的民俗现象,进一步升华是祭祀天地,礼拜佛祖,在这些基础上去修为。“般若真言”是怎样得到的呢?佛学中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但是最高上的是无字真经。《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时候,先取到的是无字真经,佛祖说东土的人根器浅,不懂无字真经,必须给有字的经,去悟彻本源。
自从九脉合真,仙佛合宗以来,仙佛合宗怎样合呢?难道说东土的人根器浅,无字真经得不到,只能颂有字的吗?《仙佛合宗》中有对这些问题的答疑,包括学佛的人每天念佛,为什么不能成佛。通过念经使人从无到有去学知识。佛用经文教化于人,在教化的过程当中,使人远俗而近道,所以持颂经文,是学佛的常识而已。那么《真如明月图》的密法真传,十玄大藏里是用般若真言直接震动人心,直接按当年达摩传慧可神光的以心传心,故留下无字真经。六祖慧能以后没有出现七祖,这是禅学的公案。因为六祖忽略了自己成就的过程。六祖初到寺院是在食堂做饭,休息的时候打坐,他没有学问,但是在五祖弘忍的灵光照耀下,使他这颗先天无瑕的种子,逐渐开发先天真慧,唤醒他的真如,于是他就悟了。但是现在没有这么好的环境,即使有,可能有人也做不到。那么作为金刚弟子,用《真如明月图》来召唤真如智慧,直接用无字真经以心传心。灵砂枕里面装着无字真经。睡觉的时候,放在枕头上,上面放枕巾,枕巾可以随时洗。炼坐功的时候,把它顶在脑袋上,就直接以心传心。因为人的脑是元神之府,元神是先天的真如,只有震动元神,才能达到这种效果,这是无字真经。脉传,一种是语言传,讲道理;另外一种是不表现出声音,都在这种大气流我的真如智慧下,得到震动,虽然是在混混沌沌下,但是颅腔已经进入到真传的震动当中。仙佛合宗的仙和佛都是以心传心。
《翰墨缘》“双书简习法”
双书之作,文中篇幅有过深玄隐奥之处,恐一般读者有取珠涉水之嫌。就练习双书之途径而言,还有更简便的方法。笔者双书是取法于太乙神剑的双剑功夫。若有机缘者可以用习双剑的方法来参习双书。究简便之法,可在酒饭茶余之刻,用筷子两只,一手一只,蘸些水、茶、在桌几上勾描涂写。或者以筷子代替双剑,在院庭或桌前花旁,自由自在地舞上几个姿势,习武也罢,消闲也罢,然后在其中参玄个理,或许对双书有个启迪。此举不仅可使人步入书之佳境,运神思于双锋,剑毫如一,起码对身体的协调性的锻炼,身心之畅情,气血循经,左右周执而发自先天原性之本来,都有妙趣参真。
古之贤侠剑道,其修持并非古板学究式,也非每日必登科见教,而是于平时举手投足的常态中,时而悟得道妙的启示。“全凭心意练功夫”,因此参玄法眼也是从日常生活中来,运化在功用之中。这样开阔了双书的境地。还记得京剧梅兰芳大师的虞姬剑舞么从中领悟神韵,将自我沉醉在境界当中。双书是挥毫,是挥剑,是筷子……是神彩情思的世界,而双书只是留下的痕迹而已。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