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38)久坐自然禅光现 醒来依然华一片
(三十八)久坐自然禅光现 醒来依然华一片
【原文】
久坐自然禅光现 醒来依然华一片 上视天光月一轮 下有玄华披身见 师言入禅之境必有此征兆庚辰大雪题红螺寺禅诗记 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是文中描写的是修禅定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个内景现象:“禅光”。 《老子三清大法》亦有“神息若一长持之,久聚自然出光团”之词句。 静极生光已经成为三教公认的人体生理特点,有性光、命光、慧光、蟾光、金光、丹光等等。 所以诗文注语中有“入禅之境必有此征兆”之说。 佛家“阿弥陀佛”的一个意译就是无量光佛。 可知内景见“光”是修行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标志性阶段。
无论是“久坐自然禅光现”,还是“久聚自然出光团”,都强调了非常重要的一点:“自然”。 “最初的观法,先由心定,心安气敛神聚,其光华自然会显出,真气升华,转化为光,千万追求不得。”(《“内景”“灵性”和人的联想》) 不能用后天的意识去干扰。 实际上如果从更高层的角度去分析,入静、安静、入定行为的本身,在开始修行之初,也是由一种后天的意念驱动而使然的。 因为初学者很难达到“道法自然”的层次,当思维思考“道法自然”的时候,大多已经落入后天。 道家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佛家亦讲六贼:眼、耳、鼻、舌、身、意。 佛家入手需要跟这六贼“打架”,尽量屏蔽。其中当属“意”最难以把握。眼为心之苗,所以入手也常以内观入手。究竟在闭眼之后是“意”在起作用,还是“眼”在起作用,在实修中一试便知。 摒弃这六贼之后得到的消息才是尤为可贵的。这在修真的理论中就是智慧之光现前。 所以修行强调要修心,一切的根源都可以究到心性上去。 佛家的一种修行由“意”入手,最终“以楔出楔”,两者尽出而显光明。类似的修法如果一一应用到其他方面,就能实现“六根成慧日”。 所以这里的“自然”,运用到实践中就存在着一个“火候”的问题。 “自然”不是什么都不管,否则就容易陷入昏沉,最典型的就是打坐睡着了,或者是陷入顽空。
“醒来依然华一片”,“醒来”是一种比喻,并不是说真正的昏沉而睡着了,而是说一种入定后的感觉,好像时间忽而就过去了,像睡过一觉似的。 自己感觉没过多长时间,但是下坐一看,时间已经很长了。 为什么说“醒来”在这里是一个比喻而不是文字表面意义呢,是因为这句诗文的后半句“依然华一片”。 这里巧妙地给出了一个如何鉴别是因昏沉睡着而感觉时间加速流逝了,还是因入定而感觉时间加速流逝了。 这在其他禅修实践理论中从来没有被提出来过。 这句诗文非常经典的表现了先生禅诗的特点。先生写禅诗并不像其他人那样只重于写自身的感受,或是自证,或是抒情,或是描写入境和开悟的状态。 先生写禅诗将笔墨更多地倾斜到“利他”的方向,“渡人”的角度。在描写禅定、智慧、悟境的同时,更多地是努力给学人揭示一条修行的道路。 。 如果没有实践经验是很难感受到的这一点的。通常一读就放过了,很少有人会深究这里边的道理,更少有人去实践一番。 这种能有“顷刻之间造化生”功效的密谱、口诀在《禅诗百卷》中比比皆是,可谓珍宝遍山,能否捡取,全凭心性。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静功修为概说”中言及“先聚敛真气,真气升华出现光,才是修真起步”。 古人在千百年的摸索中也在努力发现如何才能尽快又能安全地进入禅光之境,因此建立了无数的方法和理论。 最终归结出一套从炼体练气入手,通过走循经修脉的方法以安全快速的达成内景修光的修行方法。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中亦言及桩功中的见光“站桩时眼前也会出现一轮明月,至慧日高照,这是丹的初形”。 这是初入境的征兆。 常人六根有漏,元气尽而身亡。修行者修成无漏,修行有成,即为“法镜交光六根成慧日”。 此时境里境外都是功夫。 “下有玄华披身见”,一指海中月影,一指下坐仍有光。 飞鸣图中有“羽衣”即是指此。可见“以武入道”真实不虚。 这也是太乙神剑中的一种修法,一个修行阶段。 此外,“上视”和“下有”的对仗写法也对应着内景修行中的两种月光,一种是月影出现在沧海无惊浪的大海中,一种是明月朗照出现在空中。 其过渡状态就是“海上生明月”和“海上升明月”的修持。
灵丹
【引文】
《老子三清大法》
神息若一长持之,久聚自然出光团
神者灵光,息者元炁,二者并同,守一无二,时有法于之,谓“庄子听息法”。于修真中可见太虚呈象守定本源之习持矣。如能久聚,可有光明出现。然需经师传授,持诀印,施炉火,元炁化为光华。丹经云:昔日逢师传口诀,是教凝神入炁穴。元气充实,真气自然转化为光,光明现出,或慧光、性光、命光、化银之光、金光、阳光、蟾光。凡此皆有专修法诀,去矿留金,紫霞飞升等诸法,又蟾月神光真图,则是专持之法。九脉合真后授于武当密持功课之中。
光明出之,应在玄关之处,日守丹田,夜守泥丸。长持之,光明久著。复用采光秘持,执莲花印,收敛祥光,入注鼎炉,丹砂结而玄珠散射金晶。若无师授,不可误行,仅防走失。
《真元宝笈》
“内景”功是“气”学传统修持中(学术界)一直被视之为奇珍者。能融汇“内景”而行功,日进佳境。如无基础,无师自效,观法难习,非但功难习持,恐生幻象外扰于心,其果有失。故“内景”是有相当次第阶段的,“内景”是功力层次的反映,出现“内景”是功果的印证。如何更好地掌握其内景行功,则是一件慎重的问题。
“无师不成道”,《悟真篇》指出“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内景功的每一步都是严谨的、科学的,每时每刻都表现出“功果”的层次,反映出自身体内“阴阳气脉”的变化,随着行功中即有内景出现,初练之时,可以不采用观法,先以自然为度,渐渐进入境地,观法自然应用。文中诸家皆言其梗概,只要学者在行功时,不去追求变化。观法是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最初的观法,先由心定,心安气敛神聚,其光华自然会显出,真气升华,转化为光,千万追求不得。
《真元宝笈》内景揭秘诗十二首之三
三 悟得大道周真元,九品真晶大法参。 玄天真界谁悟法,遥观灵台整八千。 三千弟子同携手,八万妙术共登坛。 不是精诚开真慧,何能赢来羽衣穿。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二
〔罡风丹轮可周旋〕
罡风是人身元气经过锻炼而升华的质地,升降聚散围绕着小腹丹田,往返周经随日月经天而产生循环。
罡风:传统的武当功夫中有对罡风的专修,罡风又指一种内力。罡风又是天体运行的一种气流。催丹田之气力,运周身之水火。宗风泛说罡风羽化,是一种经过专修而后人体出现超常的体态。
丹轮:丹田的别称。丹田指部位而言,丹轮是指循环的结构而言。
周旋:“周”指周天、周经,“旋”指循环。周旋概指完整的阴阳循环。“周”又指周天循彻。“旋”指旋天呈象。
〔青龙翻波神水动〕
概言太极内操之内脉,内外之缠经犹如青龙之翻波,在神意的统领下元气周遍全身。
青龙:东方震为雷,五行属木,号为青龙,在人体脏器为肝。青龙是与白虎相对而言的,西方兑为泽,五行属金,号为白虎,在人体脏器为肺。白虎肺经是通过大指玄英穴的展动来调整的,青龙肝经是通过大趾的进退舒展来调整的。
青龙:在太极内炼过程中,青龙又指内外缠经之经源震动之象。太极内操的一举一动,进退刚柔开合升降都同时震动着内脉之循缠。
翻波:是形容内脉缠经之动态,喻为翻波。又,青龙翻波。
神水:“神”即为精神,泛指练功操修之神意。“水”即为肾水,泛指练功升发之元气。
神水,概言太极内操以元神统领形骸。以真元肾水而运化周身。
〔四气通达左右缠〕
在太极拳形骸的操演过程中,内脉得到调整。手足四肢内外循缠阴阳脉象,左右循经。经云:“手足共四脉。阴阳左右缠。”
四气:概指缠循在手足四肢的内脉。
《修真图箓》“真元固气法六部精修隐诀”
如何返璞归真,回到“人之初,性本善”的阶段,就是柳公权在《玄秘塔》当中说的:“沧海无惊浪,赤子无愁声”。“沧海无惊浪”是天风海涛都静止了,“赤子无愁声”是自己在炼功的时候出现了元命真人,就是胎儿这个阶段。在还原的时候,把自己还原到胎儿这个阶段,通过这个锻炼,使身体的素质还原到幼年的阶段,把身体当中的功能、脏器、机体的本能恢复到先天的阶段。
天风海涛逐渐静止以后,形成沧海无惊浪这个景象。会感知到自身当中的藏象流注,心肝脾肺肾每个部位气质的转化,转化当中的滋味。通过这部功的锻炼,要直接转入到先天婴儿阶段,进入太素生真也就是“沧海无惊浪,赤子无愁声”,“人之初,性本善”的状态。太素生真时要体现自己是一个婴儿,五脏的气血周流要去感知。太素生真的“真”在哪里生出来的呢?是在铜墙铁壁里生出来的,这要在炼功当中去感受,但是这种入境是入境界不是入安静。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