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35)经师授教习禅宗 数十年来苦用功

 

(三十五)经师授教习禅宗 数十年来苦用功

【原文】

经师授教习禅宗 数十年来苦用功
初学顿觉神气爽 扶佑万类有圆通

庚辰大雪
李兆生

【注】:此概言禅宗之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之妙也,由修持自我而演宗风学识,甚心慰。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诗文前两句回忆了作者禅修传承以及数十年来修行的艰贞。 “经师授教习禅宗”,隐隐解释了“无师不成道”的传统。正统的传承,理法完备,原原本本直畅真如至理。 “数十年来苦用功”,则是进一步阐述有了师传还需要自己苦苦努力,“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用在修行上尤为贴切。

达摩祖师在创立中国禅宗之时,原本是动功与静功同修的。动功用来保证身体健康,进一步气血通畅神清气爽,为下一步入静修修定慧等持的静功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点上和道家的先行“修墙补屋”,再行练气修脉是一致的。 只是明末以后,诸多功法逐渐失传,乃至近代“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竟至不能配合运用了”(周潜川)。可见传统功法的失真愈发严重。

《真元宝笈》言“玉环有法应天地;金鼎无为造乾坤”,这里沿袭的就是一套完整的正统传承。 何为“玉环有法”?

第一层次之行功 先由形体统一协调的外动,使周身筋骨关节得到锻炼。身内的气血沿着手推导引的轨迹循线贯彻周身,即古人喻“流水穿堤”的修行阶段。动作虚实相生,培养先天真气,吞吐有律,升降适度,是修身心以育纯阳之筑基法。

第二层次之行功 此阶段动静如一,刚柔随形,真元日显,外化纯刚,以显真乾之健。举手投足,内气外注。时而演为武技,变幻多端,内气如长江大河,滔滔无间,身心变态,处于良久而存正,显化步入太虚之境界,已进入无疾苦之层次,终日身心若水,光明洗彻肺肠。斯为先天真力,催动后天神形的运化阶段。此次第功用时间较长。以心印为妙用。

第三层次之行功 渐由动而复归于静,动中千变万化,悟以心通者,如影随形,虽静犹动,动静无碍,此身心清彻,月影光涵,神思无欲之牵,夫可渐习坐法,而于定中生慧,启于真气显于玉环,而法归于“丹砂九转”,龙虎交会,大道尽然。此专事丹法者。

此为玉环桩的三个修炼层次,由动入静顺理成章。从简单的炼体入手,到高层次的慧光笼罩,一步一个脚印层次分明。 玉环桩演为多种,其中以武当玉环桩和少林武式玉环桩为主,学人广为习练。 “少林之学乃刚猛神勇为主,最终以刚极而生柔;武当之习初以柔胜,最终以柔极化刚。此二者宗习皆属概言泛波而已。” 武势玉环桩是过去相传保门护道之武密,又有不是护法僧人决不轻传之戒律,其威力可想而知。张三丰祖师将其脉传演化为混元四手,开后来太极宗脉,创十三势,乃文武双传之内密,是当年三丰祖师“出少林而创武当”宗传可考的依据。

“初学顿觉神气爽”,得明师传授,心神为之一振。是否可以理解为佛家“醍醐灌顶”的文学描写。道家丹经言“有缘得遇明师指,顷刻之间造化生”。 “扶佑万类有圆通”,这句则是跳出了回忆,纵观一生的成就。践行了大道弘仁以慈,有教无类的圣贤风范。

禅修,又称“思维修”,在炼心炼神上有其殊胜的一面。稍有入门即能体会到“神气爽”,能有智慧频生之感。 此时要保持慧而不用的心态,直到禅机慧化而圆融之后方能自知且自如。 王重阳祖师明示“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漏世,无灵光润身”。 关亨九老先生说的“不要练成狂人”,说的也是这个。 在玉环桩的修炼中称之为“终日身心若水,光明洗彻肺肠”。

上课清爽,下课亦清爽。
练功清爽,收功亦清爽。
上坐清爽,下坐亦清爽。
修己清爽,助人亦清爽。

听讲时的神气爽,是耳目一新的感觉,是短暂的,片刻的,是别人带来的。 真正功夫上身的神气爽是自己的。 练功时的神气爽是有为,日常生活中也能做到的神气爽是无为。 自己神气爽是独修,功深之后能带给别人的神气爽是返璞归真,反哺众生。 进而“扶佑万类有圆通”,学有所成,用之于众生,不亦悦乎。

禅宗之六波罗蜜中前五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比较好理解,而第六项“般若”通常不容易理解。 般若为智慧,对应到实际修为中是慧光、性光。 玉环桩中的“笑用光明洗肺肠”所指就是这个慧光,也就是“福慧双修”的实际功景。 先生有一幅字“神清气爽”说的也是这个内容。 通常言及般若智慧,口若悬河者比比皆是,但能落到实处,涉及到内景慧光时则应者寥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亦如诗文所述,没有“数十年来苦用功”,何来“神气爽”,何来“扶佑万类”的能力。 可见“一切真知,不是说了就明白,而是在‘行持’的实践中来亲身感受”(《太乙金编》)。

汉唐以后的贤侠剑道与三教融合之后,经过千百年无数先贤的努力,走出一条以武入道的捷途。 武林中少林禅宗亦为其中一脉。 在宗教领域中有“禅宗之六波罗蜜”,在九脉合真一脉真谕的脉传中,另有诸如玉环桩“笑用光明洗肺肠”的绝学流传。 所以诗文中最后一句言“扶佑万类有圆通”。



神清气爽

【引文】

《气功药饵疗法与救治偏差手术》 周潜川

《易筋经》原分上下两卷,为佛家达摩尊者所创造,般刺密谛译师翻译的。据传,达摩尊者自印度东来,住锡少林寺,传授佛家的禅修“大乘法”,为“禅宗”东来的第一代宗祖 ( 照印度推算他是第二十八祖 ) 。他看见从学的僧侣,身体很坏,因此,他创造这一套练功的方法。他的内容包括“静功”与“动功”。关于静功的练法,历代传授,逐渐失真,后来的禅宗多偏于大乘教理的阐发,对于练静功只注重“参话头”一种方法了。我曾普遍地叩问过很有名的几位宗门大德,都不出这个范围,而且他们都不会动功,会动功的人又不精坐法,因此动功则与静功分道扬镳,竟至不能配合运用了。至到今天,少林派易筋经的传授,已属支离破碎,真正可惜。

《论少林功夫形成的文化成因》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韩雪

禅宗以“壁观”、“坐禅”为主要修行手段来达到清白无杂的心念去投契佛理的目的。由于长期盘膝静坐,致使僧人经络不通,阴阳失调,精神和肉体上都感到十分疲惫。正如民国四年出版的尊我斋人所著《少林拳秘诀》中所云:“……居于此寺,见徒从日众,类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惫,每一说法如坐,则徒众既有混沌不振者。于是达摩师乃训示徒众曰:“佛法虽外乎躯壳,然不了解此性,终不能先令灵魂与躯壳相离。是欲见性,必先强身,盖躯壳强后灵魂易悟也。果借如诸生之志靡神昏,一入蒲团,睡魔即侵,则明性之功,俟诸何日?吾今为诸生先立一强身术,每日晨光熹微,同起而习之,必当日进而有功也。”于是乃为徒众示一练习法,其前后左右,不过十八手而已。”当初这段文字是被用来说明达摩创造少林拳的,现在虽然一些学者通过大量的史料对达摩创少林拳的真伪早有定论,但通过上述记载从一个则面反映出僧人在修禅、静坐的过程中,身体疲劳影响了修禅效果的事实。因此,为了更好的达到修禅、传教的目的,僧人不得不寻求健身的方法,于是僧人根据寺内和尚所习武术招势,结合自身状况,创编了一些活动肢体增强体质的武术动作。这些动作经过各代僧人的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少林功夫套路。可以说,僧人修禅健身是少林功夫形成的内部动力。

《中国传统丹经武学文集》第一集,“有缘得遇明师指 顷刻之间造化生”

问:练功后慢慢有了缠经现象,是否每次练都要体会这种感觉,还是以后就不管它了?

答:你刚开始练,自己能体会,感觉到好象戴了多少条能转的线一样,你去感受它就更明显,你不感受它也没有,那怎么没有呢?其实有,你把它忘了,时间一长你是你,它是它。那天阿升打的太极拳,那不是循经的速度,要是循经的速度比太极五行掌还要慢。如:青龙出水我这么一走,去能走五圈,回来能走五圈。可是刚开始一个圈、二个圈,再想第三个没有了,你气不够用啊。这是什么?是体现你内在元气饱满程度。锻炼元气是真正锻炼内气的一种方法。你这螺旋要练得开始三圈,后来五圈最后你慢慢悠悠能走出十二圈的时候你再看你这力量就不一样了。他真正体现武当武术内炼一口气。现在都把它理解成内炼一口气,呵!嘴里吐的气——嗨!不是这个气。为什么也让大家吼一嗓子呢?以壮军威。顺则凡、逆则圣。是说远俗而近道,不要近俗而远道。老子曾说过:“下士闻道,大笑之。”当年祖师开了山门之后教各种各样的内炼功夫,突然来了一个傻小子,内外进退前后都不懂。祖师都能点石成金,难道就不能把这傻小子点拔聪明。祖师一想既然也收了徒弟了,行了就教你一个动作——以气催力,力到了形到了,气也就到了。这就是哼哈二气。这是八极拳的开山篇。所以八极拳是武当的外功。武当也不都是以心行气,务令顺遂,武当也有象少林那样憨的,但是少林也有象武当练的东西里边走的缠丝,炼气修脉的功夫也很厉害。

问:“练功的时候,有了循经的感觉,用不用意念?”

答:千万不要用意念,你这是循经的现象,而不是出现循经的轨迹。你觉得你这有了一下循经,这是循经现象不是循经轨迹。因为出现了轨迹才是完整的,只是出现而已。太极拳书里写了有的内家拳称为内家拳其实不是,它有循经的现象,但是他不知道别人走了几圈,不知道走了几年了。


龙虎堂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