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34)京北巨刹游人多 春寒夏翠隐烟波

 

(三十四)京北巨刹游人多 春寒夏翠隐烟波

【原文】

京北巨刹游人多 春寒夏翠隐烟波
禅机谶语无数事 红螺寺里说红螺

红螺寺题诗
李兆生


 


【笔记】

红螺寺始建于东晋年间,有着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红螺寺在唐朝兴起,原名“大明寺”。明朝正统年间更名“护国资福禅寺”。因当地有红螺仙女的传说,故俗称“红螺寺”。红螺寺是十方常住寺,一直是佛教圣地。该寺历任主持多有皇家命派,而且该寺高僧频出。金朝有的佛觉禅师,元朝有云山禅师。清朝有释际醒(梦东)大师主持红螺寺,并创建红螺净土道场,他是《念诵仪规》记载的13位西天东土历代祖师中的第12位“红螺资福醒公大师”,即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清朝光绪年间,释印光来红螺寺修学净土法门,后来赴普陀创建净土道场,世有“南有普陀,北有红螺”的说法。红螺寺牌楼上方有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题写的“京北巨刹”。(维基百科“红螺寺”)

红螺寺的原名已经渐渐被人们遗忘了,反倒是这个带着传奇故事的俗名被佛教界与世间人们共同接受。现如今的红螺寺是国家4A级旅游区,一度成为一片绚烂红尘。所以诗文第一句就是“京北巨刹游人多”。 游人多也说明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隐烟波”,顾名思义,暂时地摆脱了世俗的烟火气,远离尘嚣亲近佛门。

一千多年以来红螺寺作为佛教圣地,著名的道场,从这里走进走出了无数的佛家名流。 但是最终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名称还是“红螺”,所以诗文说“禅机谶语无数事,红螺寺里说红螺”。 这个原因也是值得深思的。

李白《拟古十二首·其九》节句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月兔空捣药,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无言,青松岂知春。
前后更叹息,浮荣安足珍。

“红螺寺里说红螺”,说的不是佛法却又不离佛法。佛法在世间万物。 红螺寺为什么会有人向往之?为什么千百年来,留在人们心中的还是最初成仙而去的“红螺”的故事。 红螺仙子成仙而去,并没有留下任何典籍,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不为声名所累,只是后人依据其形神而名之为红螺仙子。 后来住寺的诸多高僧大德即便是声名远播,也没能改变人们心中的念想:红螺寺千百年来仍然叫红螺寺。 这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佛家禅机泛化于俗,广开法门。无论是看热闹的,还是看出门道的,都是缘法所在。 叔本华说:“欲望的不满足是生命的常态,欲望的满足只是某些生命的某些片段,愉快是生命的片刻,而痛苦才是生命的本质。” 痛苦是怎么来的?是因为出生就带着意志,只要出生就有欲望,有欲望就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满足就痛苦。 出生就带有意志,出生也带有向善的渴望。 无论是为生计奔波的小民百姓,还是生活富足的政要商贾之家,对仙佛的向往,向上的追求,这种动力始终存在于人类的心底。 游人多,不光是为风景所吸引,更重要的是为了“红螺寺”的传说故事所吸引。 尽形寿而参真修法的是有缘,平生仅念出一句佛号来的也是有缘。 阳光普照,众生皆有利益。 导演周轶君说:“人生并不是为幸福而设计的,失恋、伤心不过是一种普遍发生的事情,唯有艺术和哲学能让我们超越动物般的繁殖规律。” 哲学,宗教和艺术用各自的真、善、美给人们揭开一道缝隙,让人们看到天上的光明,拥有向上的智慧和勇气。 弘一法师的学生丰子恺先生则给出了更加超拔的描述,他曾在书里写过:“我以为人的生活可分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这些说法和描述都非常耐人寻味,是什么构成了人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又是什么构成了修行人与红尘世人的区别。 人生有两种力量:顺则凡,逆则圣。也就是修真的良知和人生的惰性。 这种“向上的追求”就是人类的良知,也是人类的本性。 自然的生死和修真的良知,是同时向前走的两条路。 修真,修是修持,真,是真正的自己。社会上的文明也是真正自我的体现,通过修持自己,在修真的良知里产生出智慧,产生出真正的自我。 只有通过修真以后,才发现没通过修真的自己是一个不健全的人。

如果是站在修行者的角度讲,做到上边所述的努力修持、远俗近道还是不够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真如是智慧,是圆融。 正如同丰子恺先生只看到了宗教的力量而不了解传统修真一样,很多修真之士也只看到了努力修行,而没有思考在“努力”之外的真如的力量。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说的是要回归平常心,即道家所阐述的“返璞归真”。 阴阳的相对性,人心中的分别心是人类的痛苦之源,无明烦恼之源。 老子《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的“有无”不是对立的,而是本来没有“有”,是“无”中生出了“有”,是无极生太极的意思。 佛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阳明心学教授周月亮说:“二元世界是人类痛苦之门。” 善恶美丑对错好坏,是靠着人的分别心而定义,定性。名称定义的生成,我与他之别,我执和法执生成,构成了现实世界的纷纭。 二元世界乃至多元世界,这是世界自然衍发的过程,先天无极孕育万物的生机,彼时并无阴阳上下之分别,诸法生象启于一元之初,为太极有形出生众品,各有异态。 道生一,从太虚呈象过渡到太素生形的过程,就是无极生有极。 世界的演化是如此,修行人的道路则是逆行而上。 这条向上的路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以太虚入道,身心尽浸虚无,无有尘杂扰之,无有情欲缠之,自然心肾相交水火两脏往来。此太虚为法,是不言法而独言境,真以境现,法自然寓藏在内。

此可简称为顿法。

太极阐化者,是俱阴阳而示之,阴阳造物以形,故世人可以意会,可以从此步入玄程。由太极而入无极,此之规程矣。

此可简称为渐法。

以分别心入手,远俗近道,止恶扬善,抑惰性而畅良知,由太极而入无极,以有入无。 但是心中要明明了了,此为舟楫,并非彼岸。 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描述和对症,不能混淆。 以分别心入手是为了树立明确的目标,如同航海灯塔,行路的指南针一样,目标明确思维简单,无乱杂思绪扰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所在。 但是同时也要知晓修真是为了回归平常心,而不是为了强化分别心、好胜心。不是为了出人头地,更不能恃艺而骄,仗艺欺人,恃强凌弱。 真阳先生有言:“行功时务要中正,不偏不倚,隐灵光于真我。自持玄机,慎言精微,妙运神功,行持在默默之中,才是神工之持也。” 这也是正统修真的源流。 “贤侠剑道脱胎于三教,尽演修真之妙,传于后世,隐为绝传。”(《禅诗百卷》第九十一首注文) 传统的修真之路,一要修心,尊师重道,不能修成狂人。二要修命,以武入道,脚踏实地践行炼体练气修脉修真之路。 这也不失为对性命双修的一种阐述。



自古大道引虎龙,龙虎周宫气冲腾。 全吾真身源大道,大千至尊寿无穷。 妙展金华传太古,细品玄珠乘元明。 大法传自三千界,真华现出万轮虹。 龙虎堂上书真密,灵台府中奔虎龙。 笑指天际飞鸿远,醉卧云畔秋月明。 真元大道伟乎哉,数术极之吾正开。 三阳交泰产真品,冲霄飞举出尘埃。

丁卯仲秋


【引文】

《真元宝笈》,“先辈在国术上的学识成就”

人类在探索中发现人类生态本来的结构,有其统一性,在成长过程中,或可自然地转入还原状态。国术修真中也记叙了古人在人类生态方面的诸种变化,包括人身在动态中演化、在静穆中变态等诸般情况。但是由于人类环境的不断改良,使人类离开了可转入还原状态的历史条件与自然条件。人类的本灵也就此湮没沉浸,意识状态的体现和与自然界相应相感的息律也产生变化。

古人又以大道论证,以“易”学概念来认识人身内载的天性,发现人本体具有惰性的恶习,也有修真的良知。人在生活中若启发出先天良知的天性,亦即“真如智慧”,再以修持为手段,就可使后天智能开启。

《太乙金编》上卷,“易解玉环桩”

《周易》的序文中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天包大地圆,宇宙太空,地我人天。也就是说在宇宙之中,六合之内,都能达到感而遂通,这是“与天地合其德”,即“华夷愚智,皆乃亲之”的大慈仁者,如果以这种心态对待任何事情,肯定百分之百都有效果。因为这是一种心力。“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与日月合其明”讲到太阳,不论任何人,它都无私地照耀,给每一个人以温暖。太阳是这样一种心境,是它自然的属性。“与四时合其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天四时子午卯酉,一生当中生老病死,能沿着这个顺序而享尽天年。

真正领略玉环桩的内容,需要在锻炼当中去感受,去感而遂通。在默默之中领略行功的精神,领略丹道气化有规律的循行——“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同时要大彻大悟,要“正心在人,正意在己”,自己的心和意需要自己调整,而“全凭心意练功夫”,否则“口张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人同时具备修真的良知和人生的惰性。当惰性力量大的时侯,作用于人的心灵,会使人失去理智,失去“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离开自然的属性,不辨是非。在真正的修真良知,灵性的闪光开启之前,人是愚昧和无知的,无法可循。如果违背自然的属性,不去感而遂通,则不是修真,更谈不上完善自我。

《老子三清大法》

畅之以理,形之以理,施之有度,是道于数术相合乃为大道,纵不能以空谈论之,复话施之,当以修真而持之言。夫论修真,太虚乃静化身心之用也。以太虚入境而持之,故有守真抱一之效。行先天自然之律,得修真秘示也。以太虚入道,身心尽浸虚无,无有尘杂扰之,无有情欲缠之,自然心肾相交水火两脏往来。此太虚为法,是不言法而独言境,真以境现,法自然寓藏在内。由兹而入,执法诀而依造化,法用天然,自然水火融而天地转,真气循而周天行。乃法用良规,不知有规之律。似鱼在水中,不知其水然。但“高处不胜寒”,法用太虚道演精良,惟学者涉途难入。未有师承之诀,恐不能入之。此太虚法,古人曾言此太上法也,太上法清静无为,而时人多以有为而用。不能以无为见,是太上高玄,俗者所未及之处。《唱道真言》喻之“俗情未断,而仙胎岂结”,实是此中机也。复大道尽藏于此。故古人又云:大道不可直言。

......

言太极阐化之法,乃道之有本末也。道启于先天,发之后天,以后天之功,而历尽先天之妙,大道同工矣。依修真言,世人多以术见,少以道闻,不知何以为道。一昧初明,是期造化工用。夫术者,有形有象,道者,无形无象。世人窥道,曾经以后天见,故道无始终,不能见之,时老子以“下士闻道……”见。

......

窥太极阐化之境,阴阳藉以显化,诸艺仰然,使之道真,此先贤之意也。故先祖师留有多宗技艺,使道合真,“法无高下”,“是法平等”。法贵精研,由法而参理,由理而悟法,合天然之妙道,故道曾经以本末示之。世间的自然事物,都是由混沌到清晰的过程。

以体态言,太极之境地,多以动态现之,故有刚柔、生化、兴衰、起止、进退、转换、出入、大小、寒热……等诸见。修真之举,亦是如此,内循先天一炁,按气血以循经,神随气化,大气流我,循经百脉而彻遍身心,智明达化,由有形之体态入,渐识道妙。

《师真篇》

余之见闻,为徒者初学以诚心求教,略得真知一二,流于世俗,自觉超人有长,反观师亦觉师为平常。孰不知师乃过来之人,守旧律返朴归真,不自欺亦不欺人;身藏诸艺,心存本真,岂是鬼头鬼脑之小人所可揣测,此徒非良器,不可呈真,人世纷纭,俗为累累。虽为徒者,一是自足于自娱,或是年深日久为尘患所熏,不能尽持宗风教化,苟且一生。诸般形骸,宗风难持矣。道是真道,师是真师,所谓圣真为之不修自真。执其纯正,世俗多扰,致俗人闻道大笑而已,是宗风难持。师徒相寻三年矣,非指三年光阴,是言其缘其机难遇耳。

夫宗风脉持,要走正宗不为旁门所惑,要千万别练成狂人,遇真师相渡不可错过。概言真师者,自有博广学识,过人超世之擅。亦朴亦谆,授人施之以礼,教学行之以度,观其小效而验其大成。循续渐进,文武同宗,勉之后学,继之前踪。一慈、二俭、三不敢为天下先。再求上者,善古诗者必属雅才,文笔超凡,记做惊人,有三绝在身,有宗风传真。先贤曰:“课子课孙先课已,成仙成佛且成人。”

为师者,治学严谨,弘传统之法乳,哺化群生,授徒课教,以尽宗风,以成济世之广材。因人施教,授之以真,视之以神。明之在心,守之在魂,不苛不慢。施法度于徒以仁,教诸众慧化以慈。研学时有本有源,阐化时悟,修真自持,警喻世人。以易理衡真,顺自然而求天然。泛诸辞言,是师心亦是己心所出之诚言。上期天地日月拱抑之德,下合万物阴阳顺化之情。理出天然,道法自然。著斯文以警世,记斯篇以明心。是此,是为师真之篇。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