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33)金虹玉殿宣此诀 玄楼瑞彩藏真语
(三十三)金虹玉殿宣此诀 玄楼瑞彩藏真语
【原文】
金虹玉殿宣此诀 玄楼瑞彩藏真语 书玄洞彻此中天 千古烟霞冲宵举 少林乃初祖达摩所创宗又为武禅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诗文意思很简单,描述了一些高玄的景致。
《万字长联》中有:
上联 | 下联 |
---|---|
真妙非常, | 玄功至道, |
一声呼啸, | 三华高举, |
古今丹华曾飞剑。 | 内外灵光见真元。 |
山人圣籍几飞身, | 羽士仙域有畅真, |
久居金阙, | 初守银台, |
神传法界, | 炁彻灵标, |
洞天藏玄。 | 福地通明。 |
上联 | 下联 |
---|---|
今世神游来至此, | 先师慧化已成真, |
金甲同真俱此全。 | 太乙全形皆真人。 |
是我神真垂圣表, | 有君怀仁举神卷, |
同登寿域感瑶天。 | 共赏道德惊海门。 |
今我垂范开万岁, | 昔君演武来三地, |
真元法乳延脉传。 | 金玄御旨正言薪。 |
上联 | 下联 |
---|---|
玉液池旁将慧分, | 金霄月下催神唤, |
何曾悟彻真如身。 | 妙把沉思玲珑幔。 |
前身自认是明月, | 先缘正有兹金丹, |
三江倒倾洗神真。 | 四海壶蒸打玉剑。 |
金波呈瑞纳紫华, | 玄光绕慧产黄芽, |
玉炉湍射置仙根。 | 真符崩焕展神卷。 |
大罗天宫归来后, | 小某玄府飞升时, |
醉看玄鼎药苗新。 | 酣压云床蟒鳞缎。 |
上联 | 下联 |
---|---|
君是九天碧云显化身, | 吾乃三川金晶呈玄体, |
来此三界现虹霞。 | 坠彼六道发宝光。 |
肩插剑羽, | 胸佩丹源, |
斩妖以佐龙案书妙本。 | 箓仙可助金门宣圣法。 |
妙本斯圣裁, | 圣法属御书, |
时赢得八部天龙开圣域。 | 曾留下十玄大藏养真文。 |
类似的诗文还有很多,文辞并不难理解,只是因社会现状不适合说得太清晰。 简单言之就是:此本非为世间有,金芒一道降凡尘。 为什么先生的诗作中有很多类似的文辞呢。人们都知道经常晒晒太阳,身体健康。思想也是一样的。 这是一种从意境上的震动,有缘者有感,同频者共振。 说起来有点玄妙的味道,其实很简单,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也类似这个事情。
民间收藏家马未都曾说这这样的话:我做事不是为不懂的人做的,我是为懂的人做的。你来一万个人都不懂,没关系,有一个懂的就够了。 古语:“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先生教徒授课,有人闻道后,笑而弃之,有人虽心向往,但因世情所困,宝笈封藏束之高阁,喂蠹魚矣。 但是先生不以为忤,常以暖阳照大千不舍万物而育人,践行大道弘仁以慈,数十年著书立说,同样的事情反复畅谈,仿佛知道当下种的种子在未来才会发芽。 只一个“感而遂通”就重复了无数次,反复多年地讲解。奈何知者自知,奉为圭臬;不知者懵懂,久而生厌,毫无触动。 《太乙元明灵真赋》中有诗文如下:
自从天地呈太乙,复有元明降真度。 亘古至今演其局,祖传师授通真路。
习武修仙者常谈及口诀、密法、诀窍之类,仿佛有若干秘密藏在哪里。 秘诀说有有也有,说无也无。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西游记》)
当年出家佛在前 佛上大殿是次年 三年佛往西天去 我佛佛我不相言 (第十一首禅诗)
如果能恒心持之,何愁不成正果。 无师不成道。书中是否有秘诀,有是当然有,不过你觉得他是宝山,你才能取得宝贝。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举例来说,先生多次提到“回光返照凝神坐,身中日月坎离交”,《西游记》原文是“回光内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 细细品味之下,“回光返照凝神坐”才是真正的修行中的绝句。 首先,“返照”比“内照”描述得要清晰,可执行性更强。 其次,“凝神”比“宁心”要高太多了。先生在文字中并没有过多的解释两者的区别。 但是在《修真图箓》的这段文字中却点明了要害之处:“‘回光返照’要捕捉到自己的神”。 “宁心”只是收心静坐而已,远没有到达“捕捉到自己的神”的程度。 在《老子三清大法》中“真种篇”的谱文写的是“返观慧照见本心”,相比之下可以看出来“返观慧照”更有其精妙之处。 “慧”就是“慧光”,“性光”,一个字就代表几层含义。 “返观慧照见本心”的主体,发出者是在“本心”的层次,已经遥遥高出另两句诗文中收心和敛神的含义,更道出了具体阶段的具体修行方法和标准。 当然,深浅同源,深浅同真,前两句诗文描述的是九转金丹中第一转的内景,而后面的诗文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转丹的意境。 这只是沧海一粟而已,类似的修行宝藏在先生的著作中数不胜数。 这也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的道理。
“千古烟霞冲宵举”,既形容了传承,也形容了神水冲霄。 肾水接受神光的照彻,得龙雷震动冲霄而起,谓之“神水冲霄”。 如果不走登顶行圣步霄之举,则终不成神水,亦无冲霄之举,而只是肾水,养身养生而已,享几十年的健康之后呢,终究是油枯灯尽而终其一生,千百次轮回亦是如此。 所以说诗文在展示一些玄奇场景的同时,也从侧面激励着行者切莫懈怠,勇往直前,去践行那冲霄之举。
诗文结语中提到了“武禅”。在佛教界,达摩在少林开创中华禅宗一脉,故此少林寺称为禅宗祖庭。在武林,少林以“以武入禅”闻名世间,与武当并列称雄于华夏,乃至有说“武林”二字就是取自“武当”之“武”字,与“少林”之“林”字,合为“武林”。此传说真伪已不必深考,从这里也能看出世间人们对少林功夫的敬仰。 但并不是所有的传承都秉承了“以武入禅”,有的取武而忽略了禅,有的是取禅而忽略武,多有偏废。 中华本土的修行者从汉唐时期的贤侠剑道就一直在探索以武入道这条路。 初祖达摩所创的武禅更是称为很好的佐证,为以武入道补充了坚实的例证。 九脉合真以后,以武入禅与以武入道走向完全一致的道路,尤其在三丰祖师翻少林而创武当之后,更是将儒释道圆融一体,道与禅同参。 佛即是道,道即是禅。 武禅其精髓不在于搏杀,而是“内持丹道,外显金锋”,或者说“内以养生,外以祛恶”。 修真文化断代以后,直到真阳先生于八四年“宝阁金门开,妙廊清玄生”金门开宗之后,才有明确的描述,才从丹经武学的角度清晰地阐述了以武入道的核心内涵。 “外面练的是武功,里面是调整自己的经穴脉道以示修真”。
惟有金波映妙道,融有摩尼展元功。 少林从此授绝艺,洗髓升阳号金经。 首将大妙隐玄机,禅堂寂守悟此宗。 此宗当年起无极,动静静动百脉通。 ......
冲霄一持奔海底,法音动彻天阙城。 元功自举呈玄象,人我洞天见佛生。 ......
惟此神功开督脉,冲阳途中万佛宗。 自祖留传升阳法,震动三界玄天中。 万法归真乾元体,三华同入宝刹城。 渺渺玄光照三地,如如金华守一幢。
(节录自《真元宝笈》“少林密传精绝洗髓金经升阳震动三界玄天大法”)
祖国医学早就揭示出来人要保持身体中阴阳气脉的平衡,阴平阳秘。(《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如果阴阳失调,人就容易生病。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都知道羊肉大补,有补肾壮阳的功效。常人能感觉到饱餐一顿羊肉后,晚上睡觉都暖和。这是简单的体感。 如果顿顿羊肉,又没有足够的运动来舒缓,这种暖和的感觉、力量就会增强,渐渐趋向阴阳失衡。容易产生心烦气躁,燥火上升的现象。 修行者对阴阳平衡更为敏感,稍有阴阳不平衡就容易体现在睡梦和静坐当中。 现代人禅修多难以入静,抛开心性问题,从命功的角度看,其自身气脉多有纠结不清,更是没有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这也体现出修真文化断代以后,一些后人舍武而偏禅从而导致的缺陷所在。 而这些问题随着丹经武学对传统修真理论的阐述和宣扬,也已经渐渐为广大修行者所知晓和接受,并受益于其中。 先生多次阐述,内气充盈气脉通畅以后,自然心静而无扰。并力推“由动入静,顺理成章”。 先生出山以后教功授徒,首推的功法之一就是小炼形——金风抖肘,锻炼肺脉。 从命功上讲,浅显地说,金风抖肘震动肺经,肺主平衡,调和百脉。 入手简单,原理深邃,立意高远。充分体现了正统传承高屋建瓴地行性命双修之功法。 以武入道,以武入禅已经渐渐为世人,乃至修行者所知、所习练,“武禅”一脉又将发扬光大于世间。
禅句诗语
【引文】
《老子三清大法》“真种篇”
虚无混沌育元气,玄牝之中产真玄。 神息若一长持之,久聚自然出光团。 返观慧照见本心,明悟清虚守此田。 真种渺渺隐现出,阳关途上法要全。 隐隐仙机不可失,纳入神炉细精研。 参真惟有此玄机,化为道妙万古传。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太极拳生命中的玄奥”
太极拳专习内操中,首推其内外缠经之循,这是太极拳的灵魂生命。尚若舍掉内炼的循经,似乎看不到太极拳法的内操。这一点是太极宗脉的精神所在之处,没有内操就不能称之为内家之功夫。从这个水准上看太极拳的生命是否归属内家内炼之列,怕是世人时人多为失彼的方面,而内操的精神不正是体现在缠循的行经么?循经出现的缠行恰是内气的潜行周经。内外的缠法则是表里阴阳的脉络通经。舍掉行经,或是没有行经,那样又怎么称之为内家内炼呢?内家的含意已经清楚交待出内练的内容。其更为着重指出的是说行经潜气是天人合一体现在太极内脉在人身中的生理反应。是一种生物物理之现象。
《真元宝笈》“少林真传法谛老祖飞龙派神授概谱谱文”
历代嫡传少林神勇武功,至仁至真,永世脉传,推前人法祖初演真律,概言初祖达摩为尊。汉唐而后随贤侠剑道之风行,浪起波流,宋元时乃为少林武学,此九脉流真势为雁阵。明初而宗,明中而匿,时洞天封真,武学依列此系脉,此九脉合真之举。武学一统天下演宗风,时起时伏,脉传流砂,虽宗风仁真未使泛传。惟宗嫡有续,值《统元楼藏真丛典》而刊真貌,故将此托出付梓。此谱概言“九宗汇元”中少林神真法谛,少林老祖飞龙宗推为派首,示九宗演真,故今时脉传隐真,乃少林老祖飞龙派秉持宗风,以演天下,全局武林,波射洞天,一脉真传惟此耳,宗谱、功谱完备。忆明朝中叶至今封真五百岁月,回首往事,烟尘过耳,今将谱文留之章律,上不负先祖仁教嘱示,下可证源脉流示之后学,以广宗嗣以兴斯学,铭辞为记,诗曰:
一炁通真演大道,万古流传此宗风。 光弘菩提镇伏魔,法传密谛化飞龙。 涉水洪砂留禅语,举步狼烟守真空。 正将律诣参至今,岁月已让功果烹。
《真元宝笈》“少林密传精绝洗髓金经升阳震动三界玄天大法”
(简言少林洗髓金经升阳震气大法) 老祖山巅造化精,周轮三华显玄通。 自窥至极凌霄法,布注玄光十万英。 惟有金波映妙道,融有摩尼展元功。 少林从此授绝艺,洗髓升阳号金经。 首将大妙隐玄机,禅堂寂守悟此宗。 此宗当年起无极,动静静动百脉通。 元空真境自灵空,灵动元阳集元精。 龙雷一振起海底,万倾波中明月升。 通天一关震至极,九龙山上火焚宫。 熊熊烈火随风滚,威威猛猛似雷轰。 惊倒山僧千万众,超然疯癫三两更。 龙雷火烧玄天脊,甘雨润泽六阳宫。 飞身自举难合俗,荒园醉卧人人惊。 顿觉神光目四射,结聚真炁乾元生。 一脉冲霄动寰宇,振荡大千百脉冲。 通天直举金阙地,还元自悟宝刹城。 百脉神中金光起,三阳火里玄华生。 玲珑塔藏佛世界,玲珑佛塔泛九重。 灵虚神光超百脉,通天途上节节冲。 一层一塔佛九势,二十四度天阙城。 返观内照摩尼海,心意震荡紫极宫。 冲霄至节神人动,灵台宝阁见华生。 百脉光中佛世界,廿四天堂现玲珑。 节节塔塔金华隐,塔塔节节玄光增。 大喝一声狮子吼,震开浑天万千重。 冲霄一持奔海底,法音动彻天阙城。 元功自举呈玄象,人我洞天见佛生。 真如性海含宝色,摩尼真天隐神僧。 山僧神僧皆由此,千佛万佛尽然同。 忽然神归乾元体,还吾大道九重功。 千古留下洗髓法,为使精绝洗髓经。 惟此神功开督脉,冲阳途中万佛宗。 自祖留传升阳法,震动三界玄天中。 万法归真乾元体,三华同入宝刹城。 渺渺玄光照三地,如如金华守一幢。 真法华开喷五色,九品莲上玲珑声。 烈火燃燃映天起,如如不动九转功。 自古留传真诀秘,法音弘震如来风。 当年老祖曾面壁,功深九载始竟成。 从此演法开释教,武库遗真隐神僧。 山僧曾习此行功,内景境中显神僧。 体态超然心宽质,神色悠悠因缘生。 自古神光开宝境,神传神示真如僧。 为始太古启寓意,造化天地始见同。 大道当年由人悟,至今流传洗髓功。 清荡尘埃现本象,扫尽凡积存本宗。 生象形声同一质,惟有此宗展元工。 三华至宝隐一绝,九品莲华趁九重。 静守高元气,坐卧同一宗。 身心存道妙,法境自然通。 超凡入仙籍,法轮炁纵横。 还彻至此处,洗髓见本同。 同通返道妙,大道尽然通。 始入无生法,可用真如工。 三乘冲华举,九载始秘程。 同行悟密诀,静寂见玄功。 尘海往来事,千古一老僧。 留下显其迹,造作传本形。 隐存仙俗伴,是故大千中, 往来非故里,顿悟了此生, 圆通见本元,造化敛真形, 还原曾自在,悟彻此宗工。 碧涛催海浪,红日卷狂风。 西来奉金旨,东渡第一僧, 踏苇逆流上,大千真影形。
《真元宝笈》“小炼形·内景内炼行功谱原文”
金锋抖肘
天心地轴隐金风,道妙循环十二经。 上通太阴起大指,滚转小臂裹金风。 金气长彻太乙道,真元久固紫微宫。 金风渺渺发云门,玄华内执玄英中。 三阳并起通真力,两肘崩击见神工。 尺挠二骨应机转,掌上五指随缘应。 周身威然金气爽,阴阳升降产玄通。 反复抖动应神化,后击肩背前展胸。 中起真脉达天地,下注海底上金顶。 顺通八极运四歧,内运三昧聚二瞳。 环中真髓曾悟道,神执丹道心炼形。 道妙神光明故里,一轮月魄正高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