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31)还原太虚本无形 无形无象见真哉
(三十一)还原太虚本无形 无形无象见真哉
【原文】
还原太虚本无形 无形无象见真哉 无思无念全无欲 养神养气养真骸 禅之心念以无入空定李兆生【注】:修真丹法者,以收心坐忘,还归先天为基,养形不劳于俗,养真不律于尘。以自我阴阳为用,以期心肾两脏,水火交通,聚在中黄。即交会二仪阴阳,而生出元真之乾形。其理即太极运化之律,以天地之极变,而拟人身,指出天人一理,人天合一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诗文描述的顺序是从无为入手到从有为入手的,从上乘到中乘,乃至万乘万品。 《圆觉经》中十二位菩萨礼佛问道也是这个顺序,其中第一位是七佛之师文殊师利菩萨,佛经中直接给出最上乘之法:“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诗文也直接给出了最上层的心法“还原太虚本无形 无形无象见真哉”。 何为“无形无象”?正如《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儒释道三教归一,朱熹也曾有诗言:“若识无中含有象,许君亲见伏羲来。” 这里就明白什么是“见真”了。即便因为个人修为尚且不能理解其真实含义,但是其所在的高度已经平铺直叙地写明白了。 “无形无象见真哉”在这里只是个理论,或者说是个结果。 怎么修持才能达到这个果,或者说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在哪里。这就是第一句诗文所叙述的内容:“还原太虚”。
古人认为在遥远的太古岁月之前,宇宙是一个旷然无物的混沌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上下的区别,没有物象,什么都不存在,只是一片虚无。古人把这个时期的运化称为“太虚呈象”,即古人称作“混沌未开”。经过若干年的运化,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雾状空间,古人喻为“太素生形”。又过了若干年,世界上出现了一种振动,使清气上腾升为天,浊气下降结为地。(《真元宝笈》)
这是极其朴实的“无形无象”。 太虚无形无相,古人强名之为“太虚呈象”。 修行中的“还原太虚”,就是要在修持中在内景里追溯“太虚”的状态。 具体的功法,真元固气法,飞鸣图,老子三清大法,大炼形等等诸多功法都有涉及。 比如飞鸣图第一式“太虚原象”,闻名而知意。
这就是诗文中提到的两种修行方法:“无思无念全无欲 养神养气养真骸”。 “有我真本形,无我即太虚”(《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 从静心到术艺就是从无为到有作,从精神到物质,从太虚无极到太极演化的过程。无为是基础是本质,有作则层层涵盖。 《老子三清》“以太虚入道,身心尽浸虚无,无有尘杂扰之,无有情欲缠之,自然心肾相交水火两脏往来 。此太虚为法,是不言法而独言境,真以境现,法自然寓藏在内。” 《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憨山大师偈:“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此皆以虚无入手,在寂静中讨消息。可谓“大道至简”。 守真一抱虚静。 “无形无象”只是刚开始,还需要能够“见真”。 “无形无象”并不完全等于“见真”,这里边有一个错误的方向,就是顽空。就是失去了“守真一”。 如果没有“生出元真之乾形”,而只是“无形无象”地一直在那里,那就是顽空。 如何从“无形无象”步入“元真”,而不是堕入顽空,这就需要“一点”的点化,需要禅机的点化。 古人称之为“无师不成道”。 “禅之心念以无入空定”,如果没有前提条件“禅之心念”,是无法“以无入空定”的。
如是修真或由太虚入之,此大智大德复以此入。苟止玄奥。世上人多以道之末而入,始知求乎于本。是由末入本也。大德若见,以道之本见而末在其中矣。太极阐化者,是俱阴阳而示之,阴阳造物以形,故世人可以意会,可以从此步入玄程。由太极而入无极,此之规程矣。然阴阳示之形迹,虽为多变,演之诸种法,世人以此见道,虽屡见往来,难矣也哉。如此世人以此途畏之。故世人多以术之境而留连往返。至修真何日。(《老子三清大法》)
人生有三个阶段:人事未涉,人事未尽,人事已尽。 《菜根谭》:“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 “无思无念全无欲”,“思”和“念”都是意识的放纵,“慧是心用,用多则心劳”。这里的“慧”是指思辨之能事。 分别心旺盛,我执、法执炙盛,就导致“初得小慧,悦而多辩,神气漏世”。 丹家立命以见性,由动入静。在动功中完成养血安神,完成循经导脉,再入静则“无思无念”变成顺理成章的结果,不再有诸多阻碍。 现在网络上见到有静坐出偏的,甚至还有站桩出偏的,诸多的匪夷所思,究其根本都是动功习练的不够,或者说是没有得到正统的传承,所学有偏。(其实严格来说,还是心性上有缺,不过暂且不在这点上过多论述。) 练气之前先要炼体,先要活动气血,先要保证有一个健康强健的身体,这跟炼丹之前要先做好修墙补屋的准备工作是一个道理。 气血不足,肌肉力量不足,炼体不够,后续的一切修炼都是事倍功半,而且还有出偏之虞。 传统功法在炼体的同时也融合了对心性的修炼。 所以传统武当派有“以武挡天下求道者”的说法。简单说就是,如果连练武的苦都吃不了,就说明基本功不够,同时也说明心性意志不够坚强,难以完成后边更高层次的目标。
玉环桩作为丹道外功,“福慧双修”,非常经典地体现了从修墙补屋入手,一路修到内丹丹法。是传统修真功法中性命双修的典范。 最初入手从锻练筋骨,增强气血开始入手,然后是练气修脉,打通经络。 玉环桩高层次的行功就是“渐由动而复归于静”,“神思无欲之牵,夫可渐习坐法,而于定中生慧,启于真气显于玉环”,以“专事丹法”。 所以原诗文注释中提到了“修真丹法者”,“以自我阴阳为用,以期心肾两脏,水火交通”。 “水火相交”是指心肾,肾属水,心属火。“水火相交”就是回光返照,以心神之火投入肾水中,以期龙雷震动取坎填离。
《修真图箓》中的一段文字讲述的非常清楚:
“心肾相交”是怎么回事呢?炼功要入静,闭上眼睛回光返照,神光即《修真图》中的朱雀,神光要内收,进入炼功的境界。一般人神光外露,正常人在观察事物的时候,眼睛的光都要射出去。可是炼功的人却不是这样,要达到神光内守。神光内守的目的是什么呢?达到心火下降。因为心主神明,眼为心之苗,眼睛一动心就动,也就是成语“触目惊心”。眼睛看到物象以后心就要动,为了不动心,所以要神光内收。神光能内收,心火自然下降,相应的肾水自然升腾。
“水”和“火”怎么去调节?正常人是火在上而水在下,神光外驰,火水未济。修真是反其道而行之,在《修真图》中轴下部有“顺则凡,逆则圣”。炼功第一步要解决神不外游,通过神光内守,心火下降肾水升腾,这样就把原来的位置颠倒,达到水火既济进入到超凡入圣的阶段。“水”和“火”产生作用之后,自身当中的结构才能起变化,体内的精气神进一步升华。肾水升腾的这个过程,在内功中是“子午起火”的既济图。
【引文】
《老子三清大法》
畅之以理,形之以理,施之有度,是道于数术相合乃为大道,纵不能以空谈论之,复话施之,当以修真而持之言。夫论修真,太虚乃静化身心之用也。以太虚入境而持之,故有守真抱一之效。行先天自然之律,得修真秘示也。以太虚入道,身心尽浸虚无,无有尘杂扰之,无有情欲缠之,自然心肾相交水火两脏往来。此太虚为法,是不言法而独言境,真以境现,法自然寓藏在内。由兹而入,执法诀而依造化,法用天然,自然水火融而天地转,真气循而周天行。乃法用良规,不知有规之律。似鱼在水中,不知其水然。但“高处不胜寒”,法用太虚道演精良,惟学者涉途难入。未有师承之诀,恐不能入之。此太虚法,古人曾言此太上法也,太上法清静无为,而时人多以有为而用。不能以无为见,是太上高玄,俗者所未及之处。《唱道真言》喻之“俗情未断,而仙胎岂结”,实是此中机也。复大道尽藏于此。故古人又云:大道不可直言。
《王重陽內修真訣(十論)》
八、論得道 西升經雲:形神合同,故能長久。然虛無之道,力由淺深,深則兼被於形,淺則惟及於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何者?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小慧,悅而多辯,神氣漏世,無靈光潤身,遂至早終,道故難備。經雲屍解,此之謂也。
《医宗慧照心传》
丹家立命以见性,气为阳气,神为主宰。以神行气,神火化精,升华蒸泽为气,润遍身心,故可尽天年。天地久大,圣人象之。精结日月,进退运乎水火,此丹家性命双持之为也。
《修真图箓》
亘古以前茫茫的宇宙,没有任何迹象,也没有天地,更没有宇宙当中的万物,这个境界是混蒙的世界,古人把它命名为太虚呈象。太虚呈象这个阶段孕化经历了无尽的岁月,宇宙中逐渐的形成一种利于万物生命生存的物质,就进入到太素生形阶段,太素生形是指宇宙当中运化了一种使万物赋予生命的力量。又经过漫长岁月以后,产生一种振动,这个振动就是盘古氏开天辟地的过程,形成阴阳二气,清气上腾,浊气下降。清气上腾又叫做清阳上举,形成天;浊阴下降,凝结为地。
振动产生阴阳的变化,清阳上举,浊阴下降,形成一种动态,这个动态用图像描述就是太极图。向上的是清气,向下的是浊气,这样就形成了阴阳。在宇宙形成天地、形成阴阳以后,天阳和地阴阴阳和合,两大气机产生周转,天阳下降,地阴升腾,形成循环,有一种趋势的变化。地阴天阳,形成阴阳交感,阴阳交感产生新的生命,新的生命就是真元之气。宇宙的太素生形阶段,太素生形就是太合元气,它形成生命的真元之气,这样在宇宙当中形成天地,形成真元之气,阴阳交感又出现宇宙当中的生命。古人以人为万物之灵,认为天属于阳、地属于阴,人属于阴阳各半,中间是以人沟通的。按照太极学说,宇宙当中出现天地人之后,形成三才立极的情况。
宇宙在太虚呈象阶段,整个的大气茫茫无际,包括久远的境地。古人认为在没有形成天地的时候,气已经成形,形成天地以后,那团气就寓化在万物的形态当中,即“未有天地气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气。”(《医宗金鉴·运气要诀》)这是由太虚呈象达到太极成万物的阶段。炼功中怎么样理解这个过程呢?这是人由先天转入到后天的过程。阴阳二气所剖产的形骸,在没有形成形骸之前,已经有生形的气,有了气以后产生形体,其中就寓化了元气。炼功为什么要炼胎息呢?目的是为了直接转化到先天没问世之前的阶段,但是在社会上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系统的了解。人们都知道运转周天,但是究竟周天是什么道理也不清楚,如何炼胎息也不清楚,那么为什么呢?体内的元气是先天的祖气,先天阴阳二气就是人体中的元精、元气、元神,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也就是先天阴阳二气。在形成形骸以后,直接转入到后天,形成后天的精气神。炼功入手是以后天的精气神来调节,还原到先天的元精、元气、元神的阶段,那么周天是哪个层次的呢?人在没有问世之前是一团和气,人体当中有任督二脉,任督二脉就是身体当中的阴阳,督脉属阳而任脉属阴,阴阳两大气脉是循环的,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二,“先天太极拳三十六势循经内脉简越歌注解”
〔水火融宫返先天〕
此句续言玉女穿梭之行功,使心火下降,肾水上行,进入水火既济的状态,从而返还先天。玉女穿梭是“三九”的最后一式(参见“一九”混元双封、“二九”云盘手文注。)是聚敛乾阳,宣合内脉,润泽五脏,以期先天的专修。
《真元宝笈》“太乙三才桩功谱浅释”
天台有法道觉恒
天指宇宙,台指心为灵台。太空与自身的弘深道理,必须通过练功中的内景功夫去探索,古人也喻之觉悟恒通。
通明境现润酥雨
练功中水火既济,心火降而肾水升腾,眼前有光明出现,是太空天体的照耀,与百会玄珠的作用和合。
妙轮始开卷春风
有似微雨细降。到此境界,达到炼神还虚延年返还的功效,如同回到少年,得意畅游在春风之中。
《太乙金编》上卷“玉环桩可列为三个次第锻炼”
第一层次之行功
先由形体统一协调的外动,使周身筋骨关节得到锻炼。身内的气血沿着手推导引的轨迹循线贯彻周身,即古人喻“流水穿堤”的修行阶段。动作虚实相生,培养先天真气,吞吐有律,升降适度,是修身心以育纯阳之筑基法。
第二层次之行功
此阶段动静如一,刚柔随形,真元日显,外化纯刚,以显真乾之健。举手投足,内气外注。时而演为武技,变幻多端,内气如长江大河,滔滔无间,身心变态,处于良久而存正,显化步入太虚之境界,已进入无疾之苦层次,终日身心若水,光明洗彻肺肠。斯为先天真力,催动后天神形的运化阶段。此次第功用时间较长。以心印为妙用。
第三层次之行功 渐由动而复归于静,动中千变万化,悟以心通者,如影随形,虽静犹动,动静无碍,此身心清彻,月影光涵,神思无欲之牵,夫可渐习坐法,而于定中生慧,启于真气显于玉环,而法归于“丹砂九转”,龙虎交会,大道尽然。此专事丹法者。
李真阳诗书文字印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