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30)红霞一派照十方 螺峰青黛寓金祥

 

(三十)红霞一派照十方 螺峰青黛寓金祥

【原文】

红霞一派照十方 螺峰青黛寓金祥
宝华生处人未悟 地源有脉普慈航

红螺宝地藏头诗
庚辰大雪 李兆生题红螺寺禅诗记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前两句叙说红螺成真的往事,人杰地灵,天真地秀。 后两句将焦点切换到仙子成真以后的故事。 仙子成真的光芒指引后人,是为“有脉”,“慈航”。 “慈航”是指通向彼岸的大船。 “红螺宝地”,这里强调了两点,一个是“宝地”,俗话说风水好,有灵气。 另一个是“红螺”。一块宝地,为什么只有当年的红螺仙子成真。后人行道者众,得道者寡。 可见宝地重要,但是修行者本身也重要。

诗文的最后两句可作倒装去理解,虽然“地源有脉普慈航”,但是“宝华生处人未悟”。 红螺寺名噪一时,成为著名寺庙,但是后人没能再出现如当年仙子成真一般的成就。 成仙的红螺却能在佛家的道场长久不衰,甚至是享名至今,可见这种向上的力量是符合天地之德的,是顺天呈像的。 也反映出自古以来佛即是道,道即是禅。 慈航,法脉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到达自己心中的彼岸,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成就。 慈航不是一个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一种态度,一种追求,一种人性中向上,向善的力量,一种对问题和困惑的理解。 道家的道德经指引了后人修行的方向,不是一个成仙不死的具体的药方。 佛家的大藏经经文无数,也是谆谆善诱地告诉人们如何开发智慧,如何到达彼岸,但是人们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

“宝华生处人未悟 地源有脉普慈航” 这是一句说起来令人惭愧的诗句。人为万物之灵,但是为什么“人未悟”,而作为异类的红螺却成就了呢。 诗文并未对此深究,只是赞叹了一句“普慈航”,也就是慈航普渡,大道弘仁以慈,有教无类。

姜子牙道号飞熊,传说上古时期有一只神兽名为:飞熊,一心想修道成仙,想要上昆仑山要拜师修道,祖师一开山门看见没有人而是一头熊跪在山门前。祖师告诉飞熊,要想修道,得投胎转世,得有人身才行。为表示自己修道的决心,飞熊长跪在山门前不起,直到自己肉身跪死,又过了五百年,祖师再开山,见到骸骨,知晓了缘由,感慨之余,收了飞熊的魂魄,将其转生成了姜子牙。

前边姜子牙的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修道不易,法脉传承得之不易。

1984年万轮甲子启超元之际,先生遵师嘱以武当太乙铁松十三代掌门的身份正式出山,走向社会,开始了一段新的作为,将封隐数百年的“一脉真谕”公诸于世,广为弘传,造福群生。是为“宝阁金门开,妙廊清玄生”。叙说此事,也就像俗理那样:“只有他的子孙,才能把当年的掌故叙说”。

当年武当山曾有封真封法五百年的旧传(其中脉传武学封法三百年),其终止时刻是公元一九八四年甲子计年正月初一丙寅日之前刻。这些旧传之说无需究其子午,均是过去历史上的传痕(参阅《白鹤真人羽化全真神图·说真》),亦如历史文献的记载一样,已成旧传经传的典律。……

在此修真法脉“金门开”之前,修行是无比艰难的。 武林中能有循经体会的都是凤毛麟角,无数人只在体能和技巧上争个高下,找不到求道的路径,既不知来路,亦不晓归途,终其一生不过一武夫而已。只因山门未开,何来向上之路。 虽然日月恒天慈航普渡,但是毕竟人心散乱,向上求索的难度越来越大。

很多人做事情都喜欢比个高低上下,有篇网文提到“四个差异”

信息差就是:我知道,你不知道; 认知差就是:我懂,你不懂; 执行差就是:你我都懂,但是我做,你不做; 竞争差就是:你我都做,但是我做的比你做的好。

修行中与此类似,但并不完全一致。

《老子三清大法》中有诗:独书三清畅真语,惟有道妙无人争。 大道至简,越是大道越是公开到天下人尽皆可知,唾手可得的地步。 《道德经》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认知的错误和无知与不知道都是一回事,都需要开发智慧来解决。 甚至连“懒惰”也都是一种愚钝,目光短浅所致。

一切真知所授,别之于先天后天。先天乃真如元性所产生真慧,后天乃是学持之知识作为。有悟有觉,乃臻良功。(《太乙金编》下卷“真知内得说概”)

现代人性刚强且固执,自己的认知是极难被改变的,尤其是被他人改变。 最终能反思并付出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只有源自内心的震动,也叫玄机,开悟,智慧,真知等等,禅诗百卷中多以钟声,明月来做比喻。 真正能让自己内心得到震动,并且甘心俯首求学的,在自然,都是顺天呈像天真地秀之物,如《灵宝毕法》所言的吉祥瑞气汇聚之所。在人,则或者授受之间宿缘深厚,或者对方是大仁慈者,不但自身顺道而为,而且能以慈悲广度世人。

《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日月恒行于天际,但是能因此悟道者并不常见。 所以才有,即便是“地源有脉普慈航”,但依旧是“宝华生处人未悟”。 修行讲究天时地利,亦言机缘难觅。 即便是“红螺宝地”,后人也需要不懈的努力。 同样,即便是得到了法脉传承,也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 李先生几十年间育人无数,著作等身,在各个领域畅说着中国传统文化,将传统修真的法脉广播天下,著书立说留待有缘。 悟与不悟,种子都已经种下。 但是何时才能后天返先天,也需要个人的努力。



大道弘仁以慈

【引文】

《太乙金编》“真知内得说概”

《以道成医》篇,叙事为医者先求内得以明大道,以自身己修来证自然之道。过去多少圣真贤哲为医先证道,得道以传真,这是自然之理。祖师曰:“得道之微,得佛之大,得儒之极,乃成技击。”术是正静,法是虚空,实是明灵,然武技之途亦精人身结体之经纬,似庖丁解牛之期。以武通于医,先练己为真而后及人,知己知彼,方属至胜所为。因知己亦知人,豁达乃经通于神明,识显化之幽微,扶正却邪,乃是为医。从自习内家之持,而省气化真元、气冲太乙之往来;随吐纳而气脉升降,伴日月而阴阳交错。常省内观,凝神聚气。修真自持者尚以纯功秉承真如,乃至内观景象。此圣真所谓“太乙气化,黄庭内景”也哉。

 

一切真知所授,别之先天后天。先天乃真如元性所产生真慧,后天乃是学持之知识作为。有悟有觉,乃臻良工。《武当修真密笈·说真知》所言:“何为真知?即不知之知也。对于一切事物我本不知,但偶然自知,既不是所学而知,也不是读书所知,然而与所学与书本上相吻合,这才是真知,此乃先天之知。至于学而知之,乃后天之学也。人以未学为失,我以未学为得。失之于俗学,不可惜;失于真知,则可悲。所以我认为由不知而得者,乃悟性高,觉性速也。人以浅入深,而我以神秘合俗,以求不神之神,只有大文学家,大修行家,方知我言之不谬也。”此言乃百岁关亨九先生之自我写照,可为真知所益也哉。

“一点诚心曾访道,灵台山上采药功。”
“回光返照宁心坐,身中日月坎离交。 
 万事不思全寡欲,六根清净体坚牢。”

 

夫修真之作为,原系丹家事仙之专持,历经后来多少圣哲精习此道,为仙为圣。俗人大笑对之,是俗人不窥此道耳。

《真元宝笈》“修真诣疑”

丹经指出大道之基础以精气神三昧,为修真之良机。是故以何为而固守三宝,已成修真之要律矣,以此为之,仅守三宝在身勿使漏泄,乃修真一要也。然如何得以葆真全气,更为良语所按也。“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丹家当此机刻复出密律,以诸种导引行功术数固聚真阳,而示丹经者。是故先贤曾有所叙:

大道全真由何之,妙将三华注入池。
天地阴阳参同取,坎离龙虎结为芝。

 

精气神者,三昧也哉,参同三昧而后,始显道之工。精气神者寓于后天也,元精,元气,元神者先天之中来矣。道之良工,故在以后天之手段,而使先天于振动也。即古所喻,以后天而返先天也。

 

夫于成人之际,有元精、元气、元神,而转入后天,而呈形体,此中又为后天形体之中之精气神也。如此寻缘而注,气冲太乙,法动灵台,炉火纷燃而道可生形矣。是故修真莫可轻视于此,此三昧原本,又为身中之元真。道始生成,岂可远离此三昧乎。故先贤当此以筑基,华颠真悟,灵台拜于真祖者,为道之鉴定也哉。

 

先贤亦言,修真之基则为培元固本,立命筑基,乃实第一良策。夫本元者,精气也,神者,精气所使也。若人以此为第一首要,本元之精华也,人之精气者,乃人身之命蒂,修真之良基。由元炁所化出。玄机至斯,道乃可显乎也。

《老子三清大法》“三清说隐”

今日大雪趁江风,万里琼花撒江城。
使我神思曾忆之,他年瑞雪已排空。
人生道妙酬知己,愿随白雪飞太空。
离人千里应犹见,此值十五月未明。
独书三清畅真语,惟有道妙无人争。
我执真元心未尽,照彻大千万古弘。

真阳李兆生手迹玄毫一挥

《真元宝笈》“法镜垂仁篇”

真阳自幼工习旧传,秉承真流,庐隐攻读,得先贤圣真仁哲之授。承袭宗风,随日月而为伴,累岁呈真。示应古之律记,封真而后,重启天光,法开圣域,“宝阁金门开,妙廊清玄生”。于万轮甲子之岁而(出山)创演天真,(即84年以来)至今已是十载光阴。授学者门人,传徒子法孙,人泛诸众,法脉弘仁,以度宗风浩深。使国学波泛海内外,造福国人,造福社会。回忆当年五百岁月之封真,桑海高吟。今时宗风,波海扬尘。做为法脉传真,不得不衡真准绳,盈造大千。使洞天藏真,开天寿域,光昭天地。“示流波法乳五千年,藏真元道妙万亿劫,法证三千,本留大千。”“以此作为我上报师恩,下示宗派的依据,也是让世人知道当年师辈们是如何将上下五千年悠悠岁月所凝炼的真华脉传给我的过程。”事甲子后十年,则文卷呈真,“金阙开日月,宝阁朗乾坤。”法经神传,授演天真。《翰墨缘》是以天垂之象,人爻为文来畅真,此内容又为《中华笔砚衡真》,是以文演道之书做。斯天垂之象,玄用于世,与道合真。大道难工,畅之难言,斯术呈真,世人废学,学人多嫌古奥而弃之。求之者皆需学修并进,道德同臻。上敬师真法祖,下慈万仁育演吉象,自有玄天垂象,历合人天之造化,始至大道天真,神化自如也矣。宗风脉持,法备准绳,奏如金针,惟留后学仰真,度化学承,方显大道之玄。

 

夫天真之为自有玄天圣真留法度而待有缘,以期广传,弘慈天地,造化乾坤也矣。老子曾言:真道亡矣。李真阳就丹家外丹印用之习喻之后来学人求道真言不讳,“未有广传后世,只在‘明·九脉合真’的宗风中嫡传,缕迹如丝,很难再找宗承,虽学生门人者众,但能尽于斯业之究者,多失于文理浅识,徒有功夫,未尽宗流”。奈何贤者也有茫然之绪,是为宗传少遇,故操笔以文示之。“祖开灵籍,曾经有法传先帝,威震重阙,华冲紫极,初入神径证元始;吾统真元,几度通明演大道,密发玄都,光现白雪,常现真吾显大千”。为垂仁施教,法贵衡真,使后之学人循规蹈矩少出偏差,早证真如。故以统元楼藏真丛典以开天真,操笔行之,以当年圣真仁贤之学广渡后世,示以圣真大典而传脉承宗风。琼河水冷,深浅同真,十载光阴造化诸众,缘限不同,各有天赋秉乘,机随天变,法典如一,世上事物虽无万全之权,创意立事亦要顺天呈象,以资平合之唱。为此,告我门人学生,徒子法孙。圣真立教,弘仁以慈,先贤持法,秉真经衡。诸宗守之以律,诸众效之以仁,方示之宗风。想以武当为铭,记之当时,洞天垂仁,注录武当十律,以告门人,是门人失格所致。今使洞天藏真开启寿域,重宣法度,是告天下,告诸宗法脉,言传人秉乘中有不仁,失法乱真。圣真弘仁是天真之造化,凡人尽学,难行其妙,故天地造物以阴阳各别。如今镜行天下,学人自鉴,古人造鉴,磨光以照物,水静以彻形,是昭物象本真。宗传诸众,理应自照鉴形,以省天性,以备真光,各有因缘,理须自审,自修自为,自照自清,方不失镜鉴圆通之性。夫天光照彻,人我自经,乃见:大道自天工,大道惟自省,玄光昭天宇,一炁尽通明。是为《法镜垂仁篇》以示学人,以示国术学友各界同仁,武当太乙铁松派,真宗丹脉诸代宗风传人与徒子法孙。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