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解玉环桩(1/6) —— 二仪呈象
易解玉环桩
本章节摘引李兆生先生著作《太乙金编》上卷,《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
二仪呈象:一分为二;
隐现虚灵:分为前后;
金顶沉锋:高下沉为之降;
予注中元:向上起身为升;
水撞金轮:元气上升;
丽龙含珠:合二为一;
玉虚呈华:一分为二;
金风返真:合二为一。
二仪呈象
在锻炼之前的站立状态,身中阴阳平衡,是虚无之象。人体的气机运行是右进左出和左进右出,这在炼太极拳的云手时感觉更清楚。气机忽而右忽而左的循行,形成横的8字(∞),也是横的S线(∽),循行中的交点有很多,这些交会之点就是身体的关窍、穴道、脉道,统而称之内景隧道。“内景隧道,潜行真径”,只有进入专修阶段,才可以体会和感受到。练功是完善自我,气机在体内按一定的轨迹循行,需要去体会,去感而遂通。在感受宇宙,感受自然之前首先要能够感受自我。所以在开始时,是感而遂通,使体内产生循经现象,潜行周经,即气机是左进右出,右进左出。炼功初期是体会不到的,久习循经太极拳后会有这种体会,在玉环桩中这种左右的循经现象更清楚。
审定出右脚还是先出左脚。首先要求静下心来感而遂通——体内的气机在左侧走,还是在右侧走。分开左右,哪只脚坚实就先迈另一只脚。刹那间产生变化,分为阴阳、虚实和进退,起步的同时把手也抬起来,这是起步势。
在起步的刹那间,就能感受到身中阴阳的运化。循经不仅是左进右出,右进左出,而且还要体会前后的区别,所以太极拳拳经中有“支撑八面”。就像写字一样,要笔垂中宫,八方回荡,八个方位都要照顾到。人内在的平衡,也要守住中宫,支撑八面,这样体态和姿态就会完全符合易象的要求。不管任何姿势都从这里入手,体会就会不同。传统的功夫是练精气神,锻炼的时侯要提起精神来。古语云:“正心在人,正意在己。”思想靠自己来控制,精神能提得起,首先元气要集中在丹田,再由丹田到颅腔,最后从眼睛再出来,这是精神能提得起,即“满身轻利顶头悬”。把神气提起来以后,按医学来说,清阳上举,浊阴下降,时刻调整阴阳二气,使其顺从自然,人就会神清气爽。否则,清气和浊气混在一处,就会萎靡不振,白天没有精神,晚上不能入睡,即俗语说的“发蔫”。如果遇到这种状态,就要炼小炼形来调整,用强化的办法来调整自我的气血,调整肢体。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