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27)桂林山水漓江雨 水中峰峦看不及

 

(二十七)桂林山水漓江雨 水中峰峦看不及

【原文】

桂林山水漓江雨 水中峰峦看不及
天上云涛群峰影 眼前模糊怎端倪

余几经桂林,去年画展期间曾作十六章六尺宣悬空写下桂林赋为之记
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这是一篇借景畅情的诗篇。 桂林山水恰逢烟雨朦胧,能引出怎样的遐想。 “水中峰峦看不及”,是言山峰映入水中的倒影在烟雨中,模糊不清。 “天上云涛群峰影”,是言云雾遮蔽了山峰,亦或是山峰映在云雾上的影子,同样是朦胧不清。

同样是模糊不清,但是一个是看雨水中的光影倒影,一个是看云中照影。 在《桂林赋》(详见引文)中有这样的诗句:

“遥览金阙惚震动,玉京华开神人守。”
“从此翰毫排群真,重开宝镜当揽圣。”

在《声律真诠》“万字长联”中也有类似的诗文。

今世神游来至此,金甲同真俱此全。
是我神真垂圣表,同登寿域感瑶天。
今我垂范开万岁,真元法乳延脉传。

“天上云涛群峰影 眼前模糊怎端倪”以此对比内景中的情景,亦真亦幻。 佛家言“三世因果”,在前边禅诗中也提到过“三世因果又重来”。 过去和当下因,构成了未来的果。 前生远在天边,遥不可追。“禅习久矣当知过去未来之事,即为三世因果”,但是常人没有这个能力,常年练功不辍的,偶尔也会有梦及或者思及前生的时候,但也常常是只见云端峰影而已。 今生今世最为实际,但是为什么“水中峰峦”也看不清呢。 是因为漫天的烟雨弥蒙,红尘为障,使人看不清端倪。

从作者的角度看去,天上云涛中有群峰之影,地上水中也有峰峦。 或许作者并不愿意过多地谈及这类事情,所以一概以朦胧不清来掩人耳目。 记得李先生曾对身边弟子言及,“有些人是我带来的”,也曾言及“有些人是一起来的”,其中内涵不言而喻。 作为读者来说,从其他诗句中多少能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景。

文意剖析至此,已经是比较清晰了,剩下的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但是诗中最后一句,“眼前模糊怎端倪”,却异峰突起,打破了前边的沉思。 活佛轮回转世,国家拨专款帮助寻找转世灵童。 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众生平等,那么我们每个人是否也是转世而来的呢。 作为读者,在体会作者意境的同时,在“我化于古”的同时,也会自然而然地反思自己的境况。那就是禅宗经典的话头:“我是谁”。 如果说云中山影应对前生,水上山峰应对今生,雨中迷蒙应对红尘牵绊, 那么“眼前模糊”,是谁的眼呢? 当然是读者的眼,作者将读者的思绪从前生今世拽到这里,恰恰点出了佛家的精髓所在。 前生是幻,今生是幻,红尘亦是幻。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圆觉经》)

真我所在,既不是前生,也不是今世,更不是红尘百态,而是能问出来“眼前模糊怎端倪”的觉。 风停雨住可见峰峦,这个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风雨不停则若何?光超大觉,见性成佛。 《六祖坛经》所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红尘即净土,烦恼即菩提。 有没有烟雨都不会遮盖眼睛的觉受,所以,何为开悟,以诗文意境为例,当领悟到真我不是云中的前生,也不是雨中的倒影,更不是那暂且看不清存在的山峰,而是伫立在当下正在观漓江山水的那个人。 《圆觉经》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有云看云,有雨看雨,有山看山。没有烟雨可看山,有烟雨可看烟雨以及朦胧的山。相对而言,能看的觉性不动,不因烟雨遮掩而改变。 这才是本诗的禅机所在。前世当世都不为真,相比之下,觉为真。 身在红尘中,难以看破红尘。烟雨朦胧造成“眼前模糊”。 曾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曾说:“注意你的思想,它们会变为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为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为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为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为你的命运。” 这段话很清晰地说明了红尘轮转的不由自主。人们想象中的自主性、主观意志,深究之下,其实大多是外缘和合而成的结果,少有慧光闪现的时刻。 借用诗文的意境来说,云中的山影,水中的山影,朦胧的烟雨,这些都是外缘。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陷在这些外缘中是永远无法跳出来的。哪怕是自己的思想也是外缘和合的产物。 《佛说四十二章经》“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为什么不可信?就像撒切尔说的那段话,从思想到命运都是因缘和合而已。

道生万物,心生万法。 百技百工皆可入道,以技演术,以术入道。 医、易、文、武为其佼佼者。 但是终究在修真上,真正能帮助主人翁返观自视,认清真我的是“警世禅钟”,是“一束天光照彻”,是“先天一粒真种子”,是真正的道妙、禅机。 所以现实修行中,首先需要依赖天光照彻,然后是自己慧力展现,最后才是自身后天的努力和功德福报。 才有望拨云见日,找见自我。 传统修真讲究薪火相传,没有前贤传递下来的不灭的修真的火种,后人重新再花费数千年再造修真文化么? 《四十华严普贤行愿品》云:“善男子!汝今发心求菩萨道,为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当勤求真善知识。善男子,求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当念随顺,不应违逆!于善知识,善巧方便,但应恭敬,勿见过失!” 简单而言即是:“无师不成道”。

期待如前边诗文所言:

“一旦等到龙雷定 影在江心月在天” “一日风涛万籁静 天边有月放光明”



循习上依宗祖教,承学下启法孙贤 

【引文】

《太乙金编》

**桂林赋**
今日我来桂林游,桂林风景天下美。
山幽翰墨辉石壁,仰察神迹焕星斗。
字恍全真催大雅,痕若蟒龙栖云楼。
多少仁贤从此过,翰墨浑神不可收。
今吾挥毫留翰章,万顷波滔如龙吼。
上惊斗勺刊日月,下之星芒游龙走。
未作天真摩石崖,曾见金炁射斗牛。
遥览金阙惚震动,玉京华开神人守。
太合宝刹无人到,三千彩气封江侯。
呈真身佩龙虎印,虎符龙牌见篆首。
回文朱毫卷惊雷,青龙白虎藏金裘。
金锋过处秋月冷,丹炉红时玄砂留。
从此翰毫排群真,重开宝镜当揽圣。
唯见摩崖出云列,当年飞挥笔雄健。
可知英侠已藏迹,回首千年今已过。
万丛真种万仞雪,山崩诸流千朵峰。
迸华初显,长闻冰川滚瑞手。
曾诵金笙吹凤管,也奏海底紫珊瑚。
碧涛卷浪天地阔,乾坤万载说仁圣。
天台明月照江山,宝华凌空光万丈。
复览低眉朗棋局,桂林岩峰似拳某。
山幽水清均诸水,时有写□龙凤篆。
黄庭经上字如斗,后有右军遂之吟。
白云上人作诀流,书真竹帘手把卷。
天垂宝象说根由,此脉精绝盖金虹。
生记忆,
金龙探爪盘朱柱,海上云峰守玉兔。
一时挥毫难畅之,神飞华聚曾记之。
今我吟诗常叹之,留兹玄笔书忆思。
十二年前来桂林,令人神驰当怀思。
十二年后又重来,何如神采说记忆。
文章有墨画图辉,长挥龙泉腾雪壁。
时我挥毫出云天,随手翻出玲珑玉。
一时英爽趁豪颠,何将素卷突千里。
云天江汉有时绝,唯有诗思不可断。
呜呼,君不见,
山人宝卷百丈奇,不是酒徒镖雄健。
明月江天月未圆,何曾玄毫不曾记。
山人挥笔唱大千,留此翰情说无尽。
君不见,
长风吹散雪山飞,化作神人书此篆。
人天泰合浑如一,则若真天见金撼。
一时天阙忽惊崩,化成岩飞落列地。
一时龙腾分此脉,玄毫留墨此惊叹。

公元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廿五日字,华历十月十七日于申时之刻一气成,虽书有痕,难穷神思之潮水,后波无尽耶也。时留翰墨为迹,时逢龙雷火崩,列之为卷,为之记也。

真阳李兆生一挥,作于桂林七星公园例存,不觉羞煞几多文人墨客也矣哉。

玛格利特·希尔达·撒切尔 (Margaret Hilda Thatcher,1925年10月13日─2013年4月8日),英国首位女首相,同时也是英国任期最长的首相,共长达11年(1979年-1990年) (摘自维基语录)

我们怎么想,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原文:What we think we become.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会变为言语。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为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为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为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为你的命运。 原文: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 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character. 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

《真元宝笈》“太素炼形法提要”

太素炼形法的修持方法,则是在后天的行功中启用先天的本能,调节自身的生态,运化真元以达神形俱妙的阶段。太素则是宇宙的一阳初启,而未生成物象之际,谓之太素。气功的修持,入手先天,以太素为质修炼真阴真阳而得其形,太素生形是在一片虚无的太虚呈象境地中,经过阴阳交注的运化,而产生的一种先天孕育生命的物质。而太素炼形则是于“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邵子语)的时刻,以自然太空真阴阳为源,贯穿一注,以育神形,将太合之气中的真阴阳,化合于自身,使自身置于远古时期的太虚自然阶段,以达到自身中阳气冲腾,丹田元气充实,清阳上举,浊阴下降。然后自然转入太素生形的三才育真阶段,上得日月之精,下受地阴之华,聚敛形神精气,自然阴阳显化,产出真晶。

它以温养真气,养育真元,培先天肾水为基础,继而转入内景气化的行功阶段。育出真晶是先天一粒真种子,然后用功守之,有无虚实各有层次,实有阶段以守为行功,是实处就法。虚无阶段以空无为行功,为虚处藏神。守则是出现光时守光,出现色泽时守色。在守中讨到真消息,物我同形,神形抱一。虚处藏神,从虚处下手用功,清虚养真,虚无通灵,以先天之神,得以育化,从无中生有,为先天自然之功,以期高超的内密显化。阴阳未生之际,内外合一之时,虚实转化之刻,沉静深寂而生禅机,静中育出龙虎始见飞腾,窍光真化,心与万象虚而通。

《翰墨缘》“宋元修龄图”

图中老人以仙逸之姿出现,头带道冠,一团圆光,示之瑞霭玄光,照射大千上下。如此使笔者想到:自然门之功夫,已经超誉世界,为人类洞晓。可是以自然门之功夫而论,按传统之旧律来说,老子“自然是道”,古人曾有“求乎法上”,“得乎其中”之语。自然只是功夫,强身延年习武而矣。是纯以功夫而论之的层次。若按图中“仙人”的形象而操持来说,自然门是达不到的。这一点,《武术汇宗》作者万赖声先生,已经讲叙了“由武入道”的根骸。只有金门功夫的专持法门,才可以修持中,“一轮圆光”,“瑞霭玄光”初以拭之。但这一方面要依靠自我修持之勤恳,当然更主要的,确是真传之师的师承与教诲。“一轮明月肩上挑”,这种生命之光的现出,一定是恒久实力的启示。“法镜交光,六根呈慧日;牟尼真境,十地起祥云”。这是乾隆帝所撰书“雍和宫”之“天王殿”上楹联语。虽然流露了一定的佛学宗教之神秘色彩。对这团出现在头上的生命之光,喻之为“法镜”。“交光”是初显示的玄霭。然金门的功夫,是在丹成之际“法镜”昭然现“法华”。道家又喻之为“乾象正园”,但最先出现的则是“先天一粒真种子”。此阶段功夫之专持,请参阅《真元宝笈》之“太素练形”。“性命同证”之法,启先天一粒“真如”。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