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26)古刹当年夜吐虹 内有红螺住水中
(二十六)古刹当年夜吐虹 内有红螺住水中
【原文】
古刹当年夜吐虹 内有红螺住水中 岁久呈真登仙去 至今犹听颂经声 题红螺寺庚辰大雪李兆生玄毫【注】:此亦红螺寺之传说也,相传有二红螺于水潭中日日受天真地秀之育,日久成真,成仙而去,故称红螺寺。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诗文注释中对红螺寺的传说解释的很清晰,也正好可以对照到诗文的前三句上。 “相传有二红螺于水潭中日日受天真地秀之育,日久成真,成仙而去,故称红螺寺。” 自明清以来,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已经融入修真界,并成为修行主流。 这首诗中叙说的也是这种情况。 诗文描述的故事简单,却深合修行之道,让人难以确认是故事,是寓言,还是内景。
《雪山樱红》
修行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传统修持怕的是不练,怕的是间断,怕的是换来换去。 能否做到“功课如期辛勤求”是对每一个严肃修行者的基本要求,客观上也成为业余爱好者和专业修持者之间的分水岭。 在前边第五首禅诗中也提到“禅机慧化几经年”,渐悟需要时间,修行不易,需要多年苦功。李老师在“内景专修”讲座中就提到这个问题“好不好怎么样啊,没有用。什么有用呢?就是每天都去练功,这个有用。”在长时间的修持过程中,切实需要这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心态。 现代人做事目的性极强,动辄就要问问:“需要多长时间?”但是在修真领域,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也没人会回答这种问题。 因为能回答的只有自己。无论是从心性还是从命功上看,先天是自己的基础,后天是自己的历程,当下是自己正在行事。 先天有多大的不足,后天就需要多大的努力去磨平、擦拭。
修行非常重视子午功,子时天地一阳生,自身修炼积久成真,才能与天地共鸣,在体内实现神水来潮。 在此前,神水泛波,光影萌动,乃至水中映有月相,都是元气凝聚震动的景象。 先生有首诗正好应和此景:
《翰墨缘》里提到:
渐悟是由日积月累生成的转化基础,经过漫长时间所生成的质换。而顿悟是由某种基因激发能动神思所导致的质换。通常情况下,人们常说的悟性,包括渐悟和顿悟。内功即古人以修真过程完成多少次“悟”的转换,通过“悟”来达到指定的境地。可以私“悟”是先人参禅打坐在静定的功夫中而产生的,普通常人指的悟性,无非是沿用其说而已。
修行需要时间,需要“功课如期辛勤求”,没有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基础,后边一切都免谈。 但是“岁久成真”也并不是简单地磨时间,古人曾以磨砖做镜来批评这种行为。 同行的道友曾提出个极端的问题:用外骨骼架构控制一个脑死亡的植物人躯体做精准的动功操修。持之以恒,能否实现循经,能否结丹,能否成就。 当然是不可能的。 此语就相当于禅宗的经典问题,石头没有杂念,石头能否成佛?
《中国传统丹经武学文集》第四集在具体指出来如何才能提高的同时也回答了上边的问题。
我练了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发现循经啊?那就是说,三天,还是二天加一个早晨,就要循经,可能吗。讲到学识要广博,动作要精准。那么每个人是不是真正地对着那张图,下了课,对着挂图上的姿势,自己摆个姿势,看一看一致不一致,再一方面,操演谱文,是不是大家在做动作的时候,一遍做,一遍看谱文,把谱文看了。
这句话看似简单,也提点出来修行的关键所在。 不得禅机的禅修是成就不了的。 “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只为金丹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悟真篇》 修持之中“神为主帅”,《书概》说:“学书通于学仙,炼神最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在心神意识上下功夫是非常重要的。
原诗文中的最后一句也反向回答了这个问题。 “至今犹听颂经声”。 岁久呈真,当然绝非磨砖做镜,这么长的年年岁岁中都做了些什么,在这最后一句诗文中得见一斑。
诗文前三句叙事,最后一句为点睛之笔,最为灵动之处。 不由得让读者思考:是何人在诵经,又是何人在听? 故事描写的是红螺寺,诗文书就在北京“天龙阁”,读者又在何处欣赏此诗句? 如果真听见了诵经声,又是在何处听见的? 这些问题作为世俗者很好回答,但是作为修行者则并不好回答。
“观世音”这一名号就隐藏了无数的玄机。“音”是可以“观”的么? 在禅定修行中,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可以内观的。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曾语:“内景隧道,惟返观者可照察之。” 李真阳《文武三绝》:“佛家指出常乐我静,要持戒,于举心动念处降伏其心,由此才能入定,入定才能生慧。” 既然不是用耳朵听,那么所在的位置也必定不是在耳朵。 《楞严经》“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此语和对玄关的描述如出一辙。 心之所在,玄关之处,真如慧境,光明之所。
“岁久呈真登仙去,至今犹听颂经声” 成就之后,今古一如,可还能听见诵经声?此为神境的沟通。 诗文将意境描写出来,描写古今,描写环境,描写声音。 不用其他诗文中警尘世之禅钟之声,而是平铺直叙的淡淡地描写,以作者本人的感受做为基调,陈述着一件事。 娓娓道来,沁人心脾。恰如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亦可见禅法之广博,既有警世之禅钟鸣响,亦有春雨润物之无声。
“至今犹听颂经声”,“至今”两个字把读者从古代的意境中拉回到当下, “犹听颂经声”则直接引发了读者的进一步思考。 禅诗可以通神,其禅机之肯綮处便在于此。 能否在意境上实现和故事中的人物沟通,乃至和诗文作者沟通,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 三传法第:初传,宗传,神传。其中神传亦名为境传,神传之境,以境而通神。 这种在意境层次上的引导,是对修行者最好的帮助,是最上乘的修持法门。 能否做到心领神会,就在一念之间。
伏虎引龙
奇兵轻兵双品,长月近尺,小月六寸,双仪四刺,弦刃飞横言身腾跃,龙纹饰型,颇重身法,技以挑勾刺拦扑等法。
【引文】
“第二次全国班”讲座
真正的功夫不只是知道,是要练,通过练来改善身体。传统功夫有没有不足,我下面介绍传统功夫的不足之处。传统功夫的不足是什么呢,就是练功的时候就怕间断,为啥这么讲呢,每天练功是干什么呢,就这么比和比和的运动是干什么呢,是调节人体的气脉,使他的阴阳在循经的时候接近于阴平阳秘,接近于平和,最后元气收回到丹田。在这个完整的循环当中形成了规律,形成了惯性,这就是功夫。今天开始运动了,这气在里面转。明天不运动了,没去练功,可是身体里面的元气他不知道你没去练啊。他不理解你啊。......气血还要非走不可,得到的效果就是不舒服。......今天练了这个功,气这么走了。明天练了那个功,气又开始那么走了。第三天这个气就寻思,诶呀我的老天爷,我今天怎么走呀。于是就出现了偏差。偏差的形成就像盖房子一样,同时在一块土地上,本来有一个图纸了,已经开始施工了,盖了半拉腰又换一个图纸,能行么?不行。人练功不能拿自己的身体气质开玩笑。可是这一点人们不知道啊,人们注重的是什么呢,注重的是谁说他练的好啦,谁说他功夫不错啦,谁说他不好了,很不高兴。注重一些虚假的东西。范仲淹不讲么:登斯楼也,宠辱皆忘。可是练功的人却不这样。练功的人是计较非常。能练功么?练不了。为什么跟大家说这个,是在日常生活当中要调好自己的神,调不好神,气保证错乱。为什么,一生气的时候肝阳上涨,气大乎劲的时候,周身的气血逆行。讲这些大家就知道了,练功的禁忌事项是什么,别生气,别间断,别今天练这个明天练那个,让气第三天不知道怎么走。其实真正的功夫啊,这禁忌就这么三条。但是传统功还有一个不足是什么呢,就是完整的修真每阶段的学术思想教学规程切成几块豆腐说不清楚。并不是三五天就能明白的,古人悠悠千载留下的修真思想,能说两天半就学完了么。真正的练气功,能说前边怎么比和我后边跟着怎么比和么,那是什么,那是小孩做的幼儿园操。真正气功适合于每个人的,适合于自身的功夫是什么呢,是太乙循经。讲到这大家就明白了,不能说有什么病的人都开始练一个功法。
《中国传统丹经武学文集》卷一,“回归自然修大道,神水来潮补真阳”
大家想一想自己动作做得怎样,咱们先不谈循经,先谈动作架子要精准。精准以后再谈循经,就象火车一样,铁轨精准了,再开火车,铁轨方向不精准你让火车停下来,它能停吗,就翻车了。这循经气血就是这个道理。我希望大家学架子、学动作,动作要精准,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拿下来。反复的做反复的做,就象练小炼形、练玉环桩那样,等待着神水来潮。
等待着神水来潮是什么呢?坎中真阳,就是人丹田中的肾水,也就是《修真图》里说的坎中真阳水中金。人的生存,依赖着这团元气,人的死亡,是因为这团元气已经消耗没有了。炼气修脉就是练的这团元气,这团元气通过玉环桩,向前推向后拉,下势反复的做,使这团元气在身体当中有规律的产生一定的循环,然后在太极拳中才有希望出现循经的状态。
《修真图箓》
夫聚火载金,运三车,先天真华迸海底之术,非容易之修持也。若先以念定,守住真坎位,是以火注于水,水中生出明痕之影,乃水中金光迸射,其鼎于下元中,或言以红投黑,以火入水而生药之实也。
......
水中出月影乃为药生,金木相合于真乾元宫里,即为结形,丹始有象道始见萌矣。又曰:封海底以生大药,封真顶以火煅炼,复降玉液,撒琼浆滴入丹舍,此大道初行之法。金丹密术,惟有此径可索之。
......
正真子云:
海底初凝起玉波,海上红日照玄河。 水中月出光灼灼,自然运化金载车。 铅汞何如混元中,一片太虚凭照射。 真元自透真乾顶,倒取神髓产玄波。 九转真华迸海底,一派紫霭照大罗。 无是无非真我相,有真有妙呈圣者。 大道还原谁开启,惟存月影在天河。 古人曾将明月拟,今人水里捞明月。 谁知明月是元象,自有圆光复照彻。 山人指开通玄途,万里非遥从头涉。
《太乙金编》
“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吉神已佑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太上感应篇》)说明了修心的重要。仁祥法师也讲修为要从举心动念处开始:“做一件事,说一句话,有一个举动,先要考虑:如果对自己有好处,对别人没好处,这件事不做;对别人有好处,这事要做;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好处则更要做。”李真阳说:“让自己烦恼的事不做,让别人产生烦恼的事更不做。”所以佛家指出常乐我静,要持戒,于举心动念处降伏其心,由此才能入定,入定才能生慧。戒定慧既不是宗教,也不是迷信,而是人类走向真善美的一条路。通过修心,让心安定,才能产生智慧。心不安定,肾水就不能凝聚,神气耗散,就不能产生智慧。中国文化有天地君亲师,天命不可违,师命也不可违。只有按照老师的吩咐去做,才能有所得,做到限期取证。
《太乙金编》 规承演密(三传法第)
夫传统之密持法古人曾以三传而成旧约。以初传、宗传、神传,为之三种次弟,各居层次。亦是介于行持之则者。九派峦峰之势,各示千秋,乃至九脉合真,法注精良,此三传者亦如即往,斯人以此为同参者妙,而发玄机于国学,武学与修真,同仰真如,妙持园颠,究之内隐之真,同之密持而显示大乘,斯真天神示也。同此道妙,一径出之乃发于密持,以证本来也哉。每见玄机运于斯者,大道已见玄宗,密法昭然而示之乎也矣。
......
夫大道以天地人三传者并演于此,然大道真有不可思虑处,有道妙不可知处。故人曾以形迹出之演为道妙,时人可以习之教化于兹。有形迹即是刚柔动静,或以后天出之而造做。故形迹者多为初传也。由初传而入道,从心所欲,以心机发于本始,阴阳变化,司注无常,变化不以迹显,乃出之心法。故心入道妙者,乃为宗传者也。如人能以神化而出之,演于道妙。可臻近于神圣,上乘之宗也。密示者,此玄机之妙也。古人何以此为密示之法度者,乃谕此之神思难以文笔形容。不入斯境,不识此中良机之妙矣。神思往来者,神授神传之故也。神传者,纯阳气化,气化者无形而有象,是清虚呈真之迹现。
故先人以天地人三传而终其势。初传者有形迹为阴结形凝于地也。然又为形传。宗传者,心机发之,有人以阴阳参半。人为天地生成者,故人事心传。神传者,天也,天阳而清,象化无迹,纯阳所载。此三传中,惟神者有象而无迹。形者有迹而无象。各半者以心而通会,故人俱阴阳,博天地以生形象。若以三传索之,初传以形迹,宗传以心迹,神传以境迹。以此三迹而求者,大道始有浅深启始也。故能以迹授者,时人愈之。以心传神授乃超凡入圣之举也。圣人之举多见于神思之彻。遗留今者何,以迹存者惟形象之动静刚柔也。以心者索之,半入神化也,而终未离动静刚柔也。此近于密示者矣。以神传之迹者,惟历代授于后人者做,即文字演于谕道妙者,此离脱形象之学也,纯乎神思道妙之化境也哉。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