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23)风天扬砂滚涛惊 飞龙云起生横峰

 

(二十三)风天扬砂滚涛惊 飞龙云起生横峰

【原文】

风天扬砂滚涛惊 飞龙云起生横峰
东朝头岭云动摇 红花有姿瑞锦呈

此诗可以倒颂,亦可是禅境通矣
庚辰大雪 李兆生记

【注】:此亦回文诗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释义:“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本首禅诗属于“通体回文”,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 文字颠倒,腾挪化变,皆成文章,且不失原意。 在一展文字功底,文人风采的同时,亦在回文中揭示了一丝禅意。

无论是动功还是静功,在修持到一定层次以后,都会有一个漫长的平台期。 正如前一首禅诗所描述的那样,会有很长时间处于“风吹破竹似秋声 松涛有风吟卧龙”的状态。 对于这一状态的描述,在前面若干首禅诗中都多少提及了一些:

“灵根几度冰霜体 光满神坛雪满天” “多少余思伴夜雨 秋风犹似白马鸣” “慧果日日洒甘霖” “几时参至灵台地”

这些诗句都提及一个事情,“风天扬砂滚涛惊 飞龙云起生横峰”。 在这段期间内,会有起伏、动荡,貌似有进有退,正如漫天扬沙、风起云涌一样,捉摸不定。 千难万苦之后,好不容易才有“红花有姿瑞锦呈”。 抛去幻境不谈,真正的内景见光是个极难的进境。初始见光也不一定是白光,而是各种情况都有可能。 内景琼雪翻,有人呈现红色、蓝色、紫色不等。 诗文以沙尘蔽日所呈现的红日来喻示内景光现,而并非以稳定清澈的“明月”来描述,也是因为这一阶段功景不稳定的缘故。

诗文至此,本已经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修行之难,但是一个回文,又将更加真实的修行难度展示了出来,告诉世人“修真”一事非有绝大毅力者、非大丈夫不能为也。 回文倒读:

呈锦瑞姿有花红 摇动云岭头朝东 峰横生起云龙飞 惊涛滚砂扬天风

就诗文而言,不要以为见到光明就是成功,其实不然,这只是阶段性的动荡而已。 回文诗中,初始就是见光,然后回归风起云涌的震荡。 既喻示了修行之难,也告诫行者莫以得少为足,莫以化城为止境。

正如诗文所展示,正读,倒读均可成诗,且含义不变。 在此境里修持的行者, 此时需要一种正向的、增上的执念、执着,对修真这个正念的执着,对初心的执着。 不问风雨,不问顺逆,修心修身,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笃定“功夫无息法自修”。 功深日久,自有变化。 才会有“一旦等到龙雷定 影在江心月在天”,“一日风涛万籁静 天边有月放光明”的顿悟。

金丹九转,其中升降每烧炼一次都有变化,每次进步之后都会面临新的平台期。 如此修持之心不变才是前进的动力。 古人说,大悟十八回,小悟无数回。 四禅八定,每一个定境都是世间难得的层次,但如果要继续前行,就需要放弃掉原有的安稳,不忘初心,继续凝练心神,才能进入更深的定境。 所以说,见光只是修行的开始。 正如诗文所示,读者要有回读的勇气,视已得为过往,心向明月向前看。

李老师在一次讲座中讲述什么是“内功、功夫”,李老师说功夫就是时间, “比如说,‘老张咱们去看电影去?’‘我没功夫。’没功夫就是没时间。功夫就是时间。” 这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描述了修行就是修心。

初学总被性命双修谁先谁后所困扰,此问题在真元修真法中是不存在的,因为正反都一样。 正如同阴阳反复,互相生化的道理一样。 正如同诗文所喻示的一样,不要被往复迁变的外象所困,而要谨守心神究其本质,以求更上一层楼。 丹医密传丹道按摩九龙环·丹家火龙丹法谱文中言:

当年老祖留其术,勤行自然见英真。 真元有象留天阙,真元一脉道成林。


 

【引文】

《孟子》滕文公章句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禅诗百卷》(五)禅机慧化几经年 妙将玄光隐大千

禅机慧化几经年 妙将玄光隐大千
一旦等到龙雷定 影在江心月在天

《禅诗百卷》(十二)当年得妙在灵山 深隐玄机藏洞玄

当年得妙在灵山 深隐玄机藏洞玄
灵根几度冰霜体 光满神坛雪满天

《禅诗百卷》(十九)断碑残刹遗宗风 至此幽怀不可逢

断碑残刹遗宗风 至此幽怀不可逢
多少余思伴夜雨 秋风犹似白马鸣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静功修为概说”

《黄庭经》这本道家通俗书籍,今天能读懂的人已经不多了。道家的真传,几乎一般人都无从知晓。九脉合真之后,修真呈现新的面貌,静功的修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先聚敛真气,真气升华出现光,才是修真起步。有循经现象,后形成循经迹象。首先炼动功,才有修持静功的基础,感到金气上冲至颠顶,是肘后飞金晶的现象。

《真元宝笈》内景剖析

《清·医方集解·勿药元诠》……“境中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不但养生,全生而已也”。《道枢·华阳篇》“内观之法,以净心为本,以绝想为用,下心之火于丹田,不计功程。如达摩所谓‘一念不漏,自然内定而结元神焉’”。气学的气化状态下,是以内视自我而转入“内有真实,故外应其景象”的“内景”功的。唐·孙思邈指出气化灵态下,可以观察自身脏腑,“常当习黄帝内视法,存想思念,令五脏如悬磐,五色了了分明”。李时珍《奇经八脉考》“内景隧道,惟返观者可照察之”。

佛家的观法专修中,最初观息,观脉,观色,以至观心,及高层次的观光明,观自在。修五轮,四禅八定,十地圆通等皆有内景观法存在。

道家的修真次第中,待真阳出现,即有“内景”,眼前出现种种光,大药后有日月光华现出。经云:“两眉间号明堂,阳光发现之处也。阳光发现之时,恍始掣电,虚室生白是也”。

儒家之中亦是如此,清·刘熙载“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清·成亲王“不除庭草留生意,爱养盆鱼识化机”。皆是观法转入内景。

“内景”功是“气”学传统修持中(学术界)一直被视之为奇珍者。能融汇“内景”而行功,日进佳境。如无基础,无师自效,观法难习,非但功难习持,恐生幻象外扰于心,其果有失。故“内景”是有相当次第阶段的,“内景”是功力层次的反映,出现“内景”是功果的印证。如何更好地掌握其内景行功,则是一件慎重的问题。

“无师不成道”,《悟真篇》指出“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内景功的每一步都是严谨的、科学的,每时每刻都表现出“功果”的层次,反映出自身体内“阴阳气脉”的变化,随着行功中即有内景出现,初练之时,可以不采用观法,先以自然为度,渐渐进入境地,观法自然应用。文中诸家皆言其梗概,只要学者在行功时,不去追求变化。观法是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最初的观法,先由心定,心安气敛神聚,其光华自然会显出,真气升华,转化为光,千万追求不得。

《真元宝笈》内景揭秘诗十二首节选

渺渺茫茫大千空,玄都妙境大法同。
真晶一颗飞白雪,黄芽九转换金英。
无我真境透虚灵,存法密意鉴真精。
元空浩渺洞三界,白鹤真人飞鸣功。
悟得大道周真元,九品真晶大法参。
玄天真界谁悟法,遥观灵台整八千。
三千弟子同携手,八万妙术共登坛。
不是精诚开真慧,何能赢来羽衣穿。
晴光月象照海底,真命神火透离宫。
阴阳复出成太乙,坎离交光付双瞳。
周旋法轮全大道,傲游元天布元明。
玄机本是神意会,交错白虎共青龙。
玄珠一颗真我现,阴阳壶中换清灵。
生法还在元丹处,悟道复归万元宫。
周巡大道师太古,太乙门内元明通。
开启天轮真圣法,乃现玄都密轮功。
十二
飞天羽化技通天,妙将此法演大千。
周经三百六十术,统元三千并大千。
乾元贞法源中道,真晶密箓法内观。
一法同元冲天注,三界周演万轮天。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