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22)风吹破竹似秋声 松涛有风吟卧龙

 

(二十二)风吹破竹似秋声 松涛有风吟卧龙

【原文】

风吹破竹似秋声 松涛有风吟卧龙
一日风涛万籁静 天边有月放光明

禅风明月
李兆生

【注】:禅宗有风动心动之禅机,日日听风推涛,惟明月高挂,以丽大千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禅诗的文笔绝美,四句诗描述出来的不是一幅静态图画,而是一段动态的景象。 每句的描写都有其绝妙之处。 “风吹破竹似秋声”,风是动,竹是被动是静,风把竹子吹得裂开来,这一景象好似在秋天,凛冽秋风对自然万物的催折。 但是诗文使用的是“似秋声”,前边的“风吹破竹”都没有提到声音,偏偏在这里提到了声音,却非常自然一点也不突兀, 风吹破竹,自然就应该发出声音才是正常。 风是虚的,竹是实的,两者相争,产生出来另外一种虚——声音。在虚实的碰撞之间形成新的升华。 而且这里的“似”字再次表明了,这里描写的景象并不是自然景物。 如同其他禅诗一样,这里描写的是内景无疑。

“松涛有风吟卧龙”,这里从竹林切换成松林,也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到读者眼前,说明并非现实景致,而是内景感观。 松涛代表生机无限,五行在木,身中为调节肝脾。 龙是什么?易经里面龙是一团元气,是阳气。初九潜龙,阳气在下。九五龙腾,飞龙在天,阳气上升到天。 松涛有风代表了“动”,“吟卧龙”是“卧龙吟”的倒装,也是“动”的表现。 对应到气脉上就是人的阳气受到了震动,有飞腾之相。 “松涛起青龙”与“海上升明月”在内景上是同一类描述,也是一种完美的对仗。

按理说从修行的角度看,这里还缺少一个循经导脉的过程。 但是这里恰好体现了禅修之道的精髓所在,也是太上法的精髓所在:道法自然。遵从自然之道, 佛家的静定,道家的虚无,是出世的修为法,都是上乘法脉。 “太虚为法,是不言法而独言境,真以境现,法自然寓藏在内。由兹而入,执法诀而依造化,法用天然,自然水火融而天地转,真气循而周天行。” 前边内景中提到秋风,自然就映像到“金”上。身体气脉上,金气肺脉平衡以后在会在内景中有金相出现。 此平衡之象预示着道法自然人天合一的真境。 在此真境中不需要人为地干预气脉运行,法归天然,气脉自然有轨而循,动静无不合规合矩。 对比其他一些功法,为了封三阴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有用外物抵住海底的,有用意念吸抵撮闭的,有种种观想的。 都没有“自然水火融”来的大气、天然。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修行至此,需要行者有扎实的基础。 正统的修持讲究由动入静,在完成筑基以后,经过了练气修脉的操练,才能逐渐升华到对内景的修持上。 从渐悟与顿悟的对比来看,如果沿顺着宗风指导的方向修持,即便在最初没有顿悟的能力和慧根, 在经过持之以恒的锻炼之后,“功夫无息法自修”,自然也能水到渠成,走上和顿悟者同样的道路。 换句话说,顿悟和渐悟,上乘中乘下乘,动功与静功,修性与修命,都在这里汇集,在修持上实现了统一。 这也正是真元修真法全称的本意:“三界修真法,万乘统元功”。

“一日风涛万籁静 天边有月放光明”,这两句对景象的描述栩栩如生,万里松涛不知道什么缘故平静了下来,然后发现天边的明月大放光明。 这里是讲述了内景修行中一个重要的变化。 是一个动静迁变而升华的过程。 “风涛”是动,“万籁”是静,动静交融变化升华成月朗乾坤,是行功的必然。 风静而光现,亦可称之为光动。此为动静转换之机。 到此境地,动功静功得到了统一。 风静之前有没有明月,作者并没有交待。 虽然在其他对应功法中有过交代,但是这里并没有说明。 而不作交代也是一种交代,换言之,佛家的禅定以及道家的太虚上法,在这里不需要做过多的关注和理会:待到风静之时,月光自会展现。 过多的关注反而容易生出后天的干扰,因而生出幻象,失去了道法自然的本意。 “天边有月放光明”是自然内观而发现的,并不是主动使其放光明的。这点极为重要,是修行中“无我”的关键所在,这也是诗文注释中“风动心动之禅机”所揭示的含义。

在《修真图箓》“真元固气法”这一篇章将由动到静的过度讲述的非常详细。可以参考引文。 从天风海涛的动,到海不扬波的静,回归到先天婴儿态的“沧海无惊浪,赤子无愁声”,进而升华为“照遍江天,一轮明月”。 这一过程和此诗文所描写的内容如出一辙。

诗文注释中的“明月高挂,以丽大千”更是点睛之笔,禅机所在。 世人皆知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佛,却少有能思考成佛是为了什么,成佛了以后做什么。 传统旧说:“求乎法上,得乎其中”。 也可以说,不知道成佛为了什么,当然也就成不了佛。



【引文】

《李兆生书画精品集》卷一,海天金石图四屏之金鼓真息

金鼓真息

金鼓已息古争风,海不扬波水无声。
人生何处无慷慨,几天明月几宗弘。
长听海涛唱皎月,洗去尘寰万里清。

戊寅夏五月,李兆生作于大连金石滩之野。

《修真图箓》“真元固气法”

太素生真是大海的波浪逐渐停止,天风海涛的风不刮了,没有了波浪,进入到海不扬波的境界。铜墙铁壁是自己做功时的一种气质,这种气质逐渐转化到先天婴儿阶段,由铜墙铁壁还原到记忆中最小的时候,进入到童年记忆的状态。太虚合道是铜墙铁壁和天风海涛,第二个阶段是“沧海无惊浪,赤子无愁声”,这十个字要在炼功中去体会。它走的路线先从丹田运化而后上升到肺,因为丹田是元气之所,肺主平衡,人体的十二正经是由肺经开始运转的。人的肺经在五行中属金,金能生水,所以气从肺脏转入到肾脏,肾属水,水能生木,再转入到肝脏,肝属木,木能生火,由肝再转入到心脏,心属火,火能生土,人身体中的脾是土,由心转到脾,由脾转到肺,这个循环的过程要在炼功中去体会。

“照遍江天,一轮明月”是内景,静坐时,天风海涛吹着大海,一轮明月升起,海涛和风都平静了,象鱼鳞似的片状的月影逐渐在水面出现,出现了江心月影移——月亮逐渐在下面的海底出现,这时海还有微波,直观的感觉到海底映出来的月影,它还有一点移动的感觉,和天上的影子不是一种颜色。“自我身中一粒中黄”,觉得这个月亮的影子颜色要比天上的月亮的颜色深,是金黄色的。渐渐的这个影子就变成了一个球,这个过程就是太素生真的最高境界,相当于佛家密宗高层次中的海底生出来明月。海底是人体中的会阴穴,也就是《修真图》记载的“先天真水”、“真一之处”,又叫做“坎”。所以传统的功夫在《修真图》中都有一个完整的记载,只不过有些内容没有明显的指出来,是用隐喻的办法记下了炼功中的实际感受。

《太乙金编》“金气朝元”

阳刚化力出现热是阳气得到振动,觉得腿有支撑力,手有涨的感觉。站得稳是阳刚力,气运转到一定程度自然产生,而不是有意识去用力。这些原则性的标准掌握以后,下一步站好后三呼三吸再换步,之后再三呼三吸,这都是自然呼吸,呼吸的长短和用力与否要自然。要着重注意自然呼吸,越自然越好,以致达到微妙,达到“含机寞寞执玄关,存神渺渺运元明”。这也是庄子的听息法,练功时三呼三吸的调整结束以后再听一听,用周身去感觉声音的余波。因为是全凭心意练功夫。真正是神火炼己,练自己的金气,周天是气运遍周身。如果能如实的配合三呼三吸,然后去听它的余波,周身的感觉还会有另一番境界。最后进入到余波不振,海不扬波,此时是另外一个提高的层次。

......

金气凝炼之法是金气出来以后在周身运转,把它凝炼起来的办法。它是在大周天的基础上,用混元内敛之法把玄珠和金气结合后再凝炼。如何炼呢?在《修真图》中小人的地方,玄关一窍非内非外,不在身体内也不在身体外,在练功当中就会知道。海不扬波是指呼吸时达到一种稳定,但是在凝炼的时候不是海不扬波,而要微风鼓浪。眼睛平视,目无所视,只是去感觉。手的幅度高一点儿,掌心相对,不要平拉,慢慢的拉,活动的距离非常小,没有次数限制,只觉得微风鼓浪周遍全身。身体有随着振动而起的感觉,然后越练越小,逐渐把它压缩成像棉花团子一样,然后再继续压成玄珠那样大,收回丹田。在压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光,也不要去管它。凝炼之法随着双手微微的动,微风鼓浪周遍全身,动作缓慢,越来越小,把这团金气凝炼结为玄珠纳入丹田,进入金气的温养阶段。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