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20)飞龙掌法绝俗尘 隐在山中少示人

 

(二十)飞龙掌法绝俗尘 隐在山中少示人

【原文】

飞龙掌法绝俗尘 隐在山中少示人
初演禅机施动静 同宗同流第一人
曾在山中将身参 面壁长年少人寻
大定光源澄法界 初悟真如证禅林

录自少林真传法蒂老祖飞龙掌神授谱文卷首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诗文是“老祖飞龙掌”谱文中前几句。追溯了飞龙掌法的源头,也盛赞了禅宗达摩祖师的成就。 传说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五二七年),印度高僧达摩禅师来到嵩山少林寺传授佛教的禅宗,面壁九年,静坐修心,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 当时达摩在传经时,发现好些弟子禅坐时间久了,昏昏欲睡,精神不振。为此,达摩将锻炼身体的各种动作传授给僧人,此即为“少林拳”的雏形。 少林拳不仅以其刚猛的拳风闻名武林,更是以其禅武双修而在中华修真历史上留有赫赫威名。 贤侠剑道脱胎于三教,及至九脉合真留下一脉真谕之时,中华的修真文明达到顶峰。 禅宗亦有崭新的光彩,老祖飞龙派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飞龙宗乃佛家隐世绝传,其飞龙之持,少林般若刀乃历代高真秘示之术,融禅修定慧于武途,复使大道传真。 完整的谱文中有更详细的描述,可以参见引文部分。

诗文中提到了动静双修。 动静双修是性命双修的一种外象体现。九脉合真以后,正宗的修真派系无不明了这一真谛。 诗文所言是从老祖飞龙宗的角度阐述的,这个描述可以完美地对应到武当派的理论上:

内现真如之光澄法界——内执丹道
外示动静之形演禅机——外显金锋

西晋时抱朴子首倡“内以养身,外以祛恶”的观点,三丰祖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执丹道,外显金锋”的修持思想。 与老祖飞龙宗的功谱相对应,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飞龙掌法非是普通武功,而是以武入禅的高超功法。 老祖飞龙脉尊达摩为祖。“曾在山中将身参 面壁长年少人寻”,这是描述达摩老祖当年修行的轨迹。 “大定光源澄法界 初悟真如证禅林”是描述高级功夫是在大定的寂静中升华,得真如、悟禅机、享道妙。 修行之初就要能见到智慧之光,关于光还有:性光、命光、蟾光、金光等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命名角度,还是不同的事物,这些都是在修行中需要学习、修炼和自悟的。 《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中言:大丹成就之初形,是以明珠出现,内景之中浑然见光,又为“性光”、“命光”、“蟾光”。又云“圆陀陀、光灼灼”一颗骊珠,明净无尘,此皆内丹,俗谓金丹。现光乃是炁结聚。旧说摩尼宝珠,太圆宝镜,泛指于此。 可见佛道两家均以修真见光为要。 法界之光非肉眼可见,其光能否能演为世人可见之光,一来看施者的功力,二来也看受者的慧根。 《太乙金华宗旨》言见光:“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日月、大地,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

很多传统经典都描述了如何修行,描述了高层次的风景。都知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像俗理那样:“只有他的子孙,才能把当年的掌故叙说”。 同样,只有正宗的传承才能详细说明如何才能“上楼”,才知道上楼的入口和楼梯在哪里, 正如“老祖飞龙掌”功谱中所言:

一炁通真显大千,飞龙武事今古越。
以武参真传法象,以武演道镇三地。
此密嫡守永朝真,俗子仙真分道界。
此本留为后人参,千里江天一轮月。

北京市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郑老师在开幕式的讲话中提到:

关于中心的教学,师尊有一方印章,内容是“循习上依宗祖教,承学下启法孙贤”。明确的指出中心“教”和“学”的原则、内涵和方向。

丹经武学的特色是“以武入道”,也就是以武学的锻炼进入到丹道修真,那么武学的特色又是从动入静,经过动静相参,最后达到动静合一的境界,所以运动是每位丹经武学学人不可或缺的基础,是名副其实的“终生运动者”。除了武学的专门锻炼而外,“成仙成佛且成人”,中心也非常重视对完整人格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是否具有责任心、是否具有使命感,也就是“责任担当者”,面对人生问题和困难,面对逆境,是否有担当有勇气去面对,有能力去解决,成为合格的“问题解决者”。

 

再补:

从书法上看,诗文中有三个“人”子,三个字各有风格。 其中“少人寻”中的“人”子别具特点,其字飘逸,神意相合,颇具“少人”的神韵。 通过书作可以感受到作者在下笔之时的心境,和诗文本身的意境,达到完美的结合。



【引文】

《真元宝笈》少林真传法谛·老祖飞龙掌·神授谱文

飞龙掌法绝俗尘,隐在山家少示人。
初演禅机施动静,同宗同流第一人。
曾在山中将身参,面壁长年少人寻。
大定光源澄法界,初悟真如证禅林。
飞龙掌法不同尘,渺渺乾坤动法轮。
顶天立地撑玄机,合定行功气深沉。
双掌不挥当胸置,二目在心守浑真。
此为行真无招架,定力无尘现本尊。
迸声同奏飞龙掌,一阴一阳震神魂。
上掌遮拦额前起,冲掌侧劈闯当门。
疾取中极分内外,外取洪门内取神。
平穿真锋咽面掌,进身进步挤崩身。
双掌同落如飞燕,挫打浑然力下沉。
势如雕凤遮落日,翻掌掤挤击面门。
出手惊崩难遮架,力出犹似虎龙奔。
二臂鹏展若腾空,掌如流星臂如龙。
斜定身姿浑俱胆,一屈一直腿双争。
错转腰胯将身移,似攻似守握玄机。
二目瞳睁存有势,双手错落俱仙姿。
切腕避崩含采挒,侧掌穿插出挪移。
摇动两膀振力急,子午交宫擎劲抵。
前后闭户当胸打,左右截脉向肋击。
此会罡风龙搅雨,飞龙掌法出势奇。
复化雕手独龙掌,刁斩惊急纵横驱。
上取神峰吊腕打,正取中宫用掌击。
或前或后随变化,非左非右任吾施。
独龙掌法争险绝,吐气如虹不可敌。
龙入凌霄风云会,凌霄掌法含拿闭。
直取六阳真峰顶,肘击变化前后心。
并击日月连三穴,合打云山共四隅。
一掌合封当胸前,一掌斜击两腿侧。
任敌钳毒出阴险,随他恶计逞魔邪。
趁势变化龙云手,单双托撞出云龙。
切掌纵然龙雨飞,力发惊急全打彻。
顺隙穿掌并五指,玄机要穴一命喝。
其中玄妙含隐真,《指穴全旨》存元策。
更施分筋并挫骨,二十四门截闭户。
挑打兼精定心肘,罗汉展臂十三座。
二足互用隐玄机,风云滚波游龙峙。
抖寒浑波飞雪浪,摇鳞荡角卷水注。
游龙升天振云起,老龙逆行铺满地。
飞龙远来惊雨急,飞龙斜卷鞭着力。
游龙混元起大千,喷云吐雾周法界。
威猛随风生诸法,天然合姿呈万象。
飞龙掌法妙有威,随神变化呈岁月。
老祖传真隐妙传,山僧法持掌威烈。
金龙神掌浮世精,脉含八掌存宝色。
八掌震荡大乾坤,三昧参真示三界。
一炁通真显大千,飞龙武事今古越。
以武参真传法象,以武演道镇三地。
上合天象四时形,下有玄机由人悟。
参真示法本来同,假借神功合大道。
洞彻人我守禅堂,飞龙掌法隐行迹。
为证同缘曾显真,久落尘埃经岁月。
漫舞琼花有神通,笑撒玄光非醉意。
倒卷三江惊飞雨,长含一炁朗明月。
金波如昼影如烟,神锋似电颜似玉。
先生久持当年真,山人长握此时录。
神毫正印旧事语,卷卷册册敛宝籍。
雪里火光气正扬,山人座下含宝色。
顶聚三光照大千,真元一炁融法界。
从此飞龙掌隐传,藏匿神魂少行迹。
只续神光留真体,应真途上谁人遇。
有法脉传成千古,伴同日月延岁久。
禅光神光化飞龙,后人参真念先祖。
师传法境演先天,曾经武功称世故。
以武传真渡有缘,与道合真经脉路。
三千圆满金真旨,一颗摩尼光如注。
传真留此旧谱文,为昭光源书全迹。
久畅华颠达金阙,久居仙窟伴明月。
朗朗金波推海潮,大千刻刻通法界。
此密嫡守永朝真,俗子仙真分道界。
此本留为后人参,千里江天一轮月。
李真阳录于东京摩天阁时癸酉秋月

《情系中华魂》

丹道武学之为,留有千古遗脉。丹道乃顺天呈象,合于天然之道妙;武学则系于丹道,而行“修真元以通玄籍”之为。西晋时抱朴子首倡“内以养身,外以祛恶”的观点,三丰祖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执丹道,外显金锋”的修持指导思想,将完整的丹道修持寓化于武学的内功拳法、剑法之中。太极拳尊张三丰为祖师,乃丹家外形有术之操修,只有将太极与丹法合参方能称之为真正的宗风太极。先生承继六脉太极之法脉,对内脉循经亦有精研。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一,“医宗慧照心传”

夫炼形以舒筋骨调血脉,使元气日充,水谷分化交通,纳真元以全道。《吕氏春秋·古乐篇》:“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而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演于后来,方有“内执丹道、外显金锋”之用,授有击舞双并之传习。由阴阳生化之律,演元明之承真,玄用气化,结纳于宫,身心为用,合成易象,方悟壶中大道感人天。以混元为体,散为爻象,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经纬衡之,日月循宫,演蟾游诸法。

蟾为月窟之光,出于西川,蟾乃月象,交日感阳而生光明,日月并轮,地天交泰,譬日月经天之法,绳之衡准,气化周宫,纳天象于丹法,融脉气通丹道,仙凡共用,顺逆之别也。蟾游者乃阴阳二气周循于环宇,似日月遥距于天,旋天呈象之势也,修真之持以此洞真衡乎诸流,形成姿态神韵,合于大道司天之用,天人一贯,大道玄机之谓也矣。蟾游之法尽矣,修真宗持者悟之参之,此法道妙,出于太极,发于元明,分化混元,以示诸宗诸派,诸门诸技之根本源流也者,究人天同律之微,判阴阳历事之细,岂可不知蟾游而为道耶。

丹光之用乃是后来径传而习,世人多博炉火,不知旋天呈象蟾游之势,焉可为修真乎?诸宗仰然,大道天然,虽万殊而理为一贯,宇宙万类万物岂可离阴阳乎?修真之事亦然。

《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

金丹玄化摩尼真境冲太乙
明珠瑞显真如宝舍主大千

“金丹·明珠”者,泛指传统之修持,不同阶段,不同之次弟,对内丹成就的一种喻示名词。金于五行之中质坚,古人喻真金之体为金,故易曰乾为金,“乾者,健也。”(《周易》)“然金之为用,坚而不毁。”(《类经图翼》)或云“乾象正圆”。古人曾言,三元(元精、元气、元神)连中即成丹。炼丹所需药物,精气神三品。概曰:大丹成就之初形,是以明珠出现,内景之中浑然见光,又为“性光”、“命光”、“蟾光”。又云“圆陀陀、光灼灼”一颗骊珠,明净无尘,此皆内丹,俗谓金丹。现光乃是炁结聚。旧说摩尼宝珠,太圆宝镜,泛指于此。惟丹乘九转各居次弟,非常人所及之至。修持之间,或有光明亮点出现,当用口诀(如:光就是我,我即是光。),以免走神,执定手印,以形鉴真;以音弘法,莫忘口诀;参照谱文,以文观意。非经师传,有一定之次弟,绝不可妄自行功,误用诀印。语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锻炼修真当知层次,以科学之观点对待,步逐承习,可达彼岸。故金喻金刚历久,丹喻圆满无缺,明喻其光彻昭然,珠以宝彩生华。“摩尼真境”指通过次弟而达到理想之境地,旧传为“摩尼真境”。(“摩尼”语出佛家,后以广用。)经云:“摩尼宝珠莫闲用,岂知此物开灵通。”“真如宝舍”者,真如即先天元性,宝喻其贵,舍即色身。此系修真而后精气神三元交融,互为转化,使身心自我心理生理,处于最佳状态,故“明哲保身”语出焉。“大千”喻人身真我,古之人天同一概念。

《真元宝笈》

少林绝技历世已久,宗承学脉,别与俗传,自九脉合真而后,宗风密持,隐沉山野,昔之老祖飞龙派功乘潜于嫡授,飞龙之持乃历代高真秘示之术,融禅修定慧于武途,复使大道传真。飞龙掌法乃为密传矣,此迹如缕,绝于世人,亦是“洗髓升阳功”或云为“金经”之外的动势修持,与达摩禅法同宗同流,隐于武林,亦是修持法门中之精艺。此宗之业至今缕迹如丝,很难再承宗流,故将其密示谱文重抄,以正宗流,留于后人参真来做故物旧迹尔。

《太乙金华宗旨》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日月、大地,无非此光,故不独在身中。聪明智慧,一切运转,亦无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华,布满大千。一身之光华,亦自漫天盖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

《太乙金编》

在武林之中,各派之中以飞龙为最高最大,少林老祖飞龙宗为少林之至尊。“初九潜龙,九五飞龙在天”,乃易之理,飞龙展爪喻以升阳震气,飞经走脉乃龙腾之象也。

《太乙金编》

十式飞龙小架,俨然道出少林血脉内隐之端。少林武学尽人天之造化,化万物、天地、乾坤、自我与之灵,妙道之情,育之其中。少林之脉,内隐中华五千年文明之血源,含儒、释、道三大流宗之神华。儒释道三家为诸脉之渊源,世只言佛道儒其中一家,非正宗脉源育就之生命。少林之法,得之三教之风,乃具之大千之中矣。少林正宗,守文明之传,而抱月华。武技之法,而末流小技也。宗风浩荡,翻文明而尽事之情。少林飞龙宗涵养生之真谛,佛家禅定膳食之髓,接骨按摩医宗之传,乃至少林文化予以光明,人生指津,智慧之光开启,皆乃少林之精神。少林传颂千古而畅宗风。少林血源所形成之生命如恒河之沙,日月之光,长虹之霞,波射鸿蒙,延源悠远,示大道于人寰也哉!

《情系中华魂》

李公(1949-2013),讳兆生,号真阳,吉林省吉林市人。

先生乃百年难遇之奇人,诸艺精绝,于传统文化造诣极深。先生善书画、精武学,文武兼备,功力超常。对传统文化中之沧海鸿迹、古鉴典说、金石铭篆、刀碑板刻、诗文楹语、品饰民俗、服食药饵、易理数术、旗幡剑令、武械金锋、丹砂炉火、古玩佩真等诸方面,有惊天绝学。

先生少时机遇殊异,先后曾师承十数位高人,其中多为隐者,为其传法授业。先生得诸师真传,秉承正宗。四岁即随先范习字,其后遍学传统文化之文武医艺诸业,精研诸家功法,数十年精进不辍,技艺良臻,修真有成。

先生广为人知的身份是武当太乙铁松派第十三代掌门,而鲜为人知的是先生还是少林老祖飞龙宗第二十六代掌门、雪山飞龙派第九代掌门、武当先天太极第十八代掌门、张三丰龙行大草武当天龙神剑第九代传真、武当真元玄宗丹脉第九代(武当真元内脉丹法)掌门、龙虎堂二十三代主人……先生“得道之精微,佛之广大,儒之至极”,实为明代九脉合真的嫡系传人,是“中华魂”法乳育就的一代宗师。

北京市循经太极拳培训中心“2024年五一节循经太极拳暨教练培训、真元养生班”开幕式的讲话 https://mp.weixin.qq.com/s/JN8yDW1EXI1eSy51bM3Erw

中心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理念就是围绕着师尊留下的两大完整的体系进行安排的。

关于中心的教学,师尊有一方印章,内容是“循习上依宗祖教,承学下启法孙贤”。明确的指出中心“教”和“学”的原则、内涵和方向。

首先,“教”的内容是“循习上依宗祖教”。也就是说中心的教学内容,是来自师尊留下的真元一脉,是九脉合真以后“一脉真谕”的宗系嫡传,是我们先人归纳总结出来的一条修真捷径,它是圆融三教的系列修持锻炼方法。内容丰富,各有阶段和层次,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内外双修、性命同证、文武齐驰、理法精透和体用合一。

在“教”的模式上,中心建立了班主任负责制,根据各位老师的特长,负责相应内容的学习、辅导和答疑。也就是说,中心既有传统的师传口授的集中授课,也借助时代的便利,为学人方便快捷的学习,安排线上的教学。这样线上的辅导与线下的集中学习,相互促进,更好的保证了学习的持续和完整。

“承学下启法孙贤”,中心在“学”的这方面,始终秉承着“下启法孙贤”的宗旨,不遗余力的在培养人才。关于这一点,在两会上,曾经有人提出“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中心的教育目标,或者说培养人才的标准也是让学人成为“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丹经武学的特色是“以武入道”,也就是以武学的锻炼进入到丹道修真,那么武学的特色又是从动入静,经过动静相参,最后达到动静合一的境界,所以运动是每位丹经武学学人不可或缺的基础,是名副其实的“终生运动者”。除了武学的专门锻炼而外,“成仙成佛且成人”,中心也非常重视对完整人格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是否具有责任心、是否具有使命感,也就是“责任担当者”,面对人生问题和困难,面对逆境,是否有担当有勇气去面对,有能力去解决,成为合格的“问题解决者”。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