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注《修真图》(4)——修真图卷首概要二论 1
剖注《修真图》卷首概要二论
人之一身有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毛孔。后有三关:尾闾、夹脊、玉枕也。尾闾在夹脊之下尽头处,关可通内肾之窍。从此关起一条髓路,号曰曹溪,又名黄河,乃阳升之路。直至两肾对处为夹脊,又上至脑为玉枕,此三关也。前有三田:泥丸、土釜、玉池是也。泥丸为上丹田,方圆一寸二分,虚开一窍,乃藏神之所。眉心入内正中之处天门,入内一寸为明堂,再入一寸为洞房,再入一寸为泥丸。眉心之下为鼻柱,又名雷霆府。金桥下至口中,有两窍通喉,谓之鹊桥。喉乃是颈骨,为内外之气所由出入者也。后有软骨谓之咽,乃接饮食通肠胃者也。其中有十二节,号曰重楼。直下肺窍,以至于心。心上有骨名鸠尾,心下有穴名曰绛宫,乃龙虎交会之处。直下三寸六分,名曰土釜、黄庭穴也,乃中丹田。左有明堂,右有洞房,无英居左,肝也,白元居右,肺也,亦空一寸二分,乃藏气之所,炼气之鼎,直下至脐三寸六分。故曰: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自天至地八万四千里,自心至肾有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肾三寸六分,中有丹田一寸二分,非八寸四分而何。脐门号曰生门,有七窍通于外肾,乃精神漏泄之窍,名曰偃月炉,即壬脉下有九窍,即地狱丰都是也。又曰气海,稍下一寸三分名曰玉池,又曰下丹田,乃藏精之所,采药之处。左明堂,右洞房,亦空一穴,方圆一寸三分,此处有二窍通于内肾,肾中有窍通于尾闾,由尾闾通两肾堂,以至膝下三里穴,再下至涌泉穴,此人身相通之关窍也。
天有九宫,地有九州。人下丹田有九窍,以象天地之九州。泥丸宫头有九穴,以按天上九宫。脑骨八片,以应八方。一名弥罗天,又名玉帝宫,又名纯阳天宫。中空一穴,名玄穹主,又名元神宫。口内有舌,舌内有金锁关,与舌相对,又名鹊桥。鼻下人中穴与金锁关相对,其间有督脉,乃是人之根本,名上九窍,一名性根,一名玉泉,又号华池。舌下有四窍,二窍通心为液,两窍通肾为津。实我神室,泥丸九窍,乃天皇之宫,中间一窍形如鸡子,状似蓬壶,昆仑是也。释曰须弥山,修真之子,不可不知也。
[剖注]
《修真图》卷首概要二论系先人古朴的宇宙观,若干岁月里古人于自然界的观察中,发现天地间万物生化的规律,创造了“人天我象”的概念,即传统医学中的“人天合一”论。
古人以自然界中的物象境景比拟人身,提出光耀古今的“易经”之理、两元论,用以表现阴阳互为转化、相互生养的复杂关系。“修真”是古人在漫长的岁月中,征服自然,揭示人身通过净化统一自身中的元真之气,而所得到的成就。
这就是古人于人身科学探索宇宙自然之本源所取得的辉煌硕果,使人们知道如何掌握自身的生命,从而达到飞跃质态。
《修真图》是先人对有生命的人身较为系统的内在观察。中国古代对人体的有机体与其机能构造及关系,曾有详细的记载。文献记载中记叙最为古老的内境剖视图,是在五代十国年代,后晋时天福年间,古《烟罗子朝真图》(详见《正统道藏》中《修真十书》)。其文字经世则是中国最为古老的医书《灵枢》、《素问》。
《修真图》中的内容可以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界的古朴认识和当时古文化的高极层次。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