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18)洞中长悬日月轮 闭目更见日月真

 

(十八)洞中长悬日月轮 闭目更见日月真

【原文】

洞中长悬日月轮 闭目更见日月真
如此法华垂万象 日月难分久照君

习禅者于实修之中当有此境
真阳李兆生

【注】:洞中多指神仙所居之处,又暗喻自我之真如宝舍。“有谁信也,壶中别有日月天”,日月丹华照耀,可知其实修之禅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日月”在修行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实现人天合一,“与日月合其明”,日月的形象在修行中始终得到关注。 在修墙补屋阶段需要采气充形,其中采日月之精是很重要的一个法门。但是因为不能时时观到日月,古人为了修行就制作了相关的法器,比如宗传的“日月感灵印”。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可以练功夫。(详见引文部分) 自然界有日月,人身体中亦有日月。如何使得人天合一,就需要持之以恒地修行,就是“长悬”。

诗文注释中提到“洞”又暗喻为“真如宝舍”。 说有舍亦非舍,因无指称处难以言说,故此强命名之为舍。 真如亦是如此。 真如宝舍之中长悬日月轮,就是在理念上通达,明白日月在修行中的作用、比喻、标志。在心念上做到心心相印,和所修之法相印,和师尊法祖相印。 佛家称之为“熏习”,也称为先知后觉。这才是炼神为上的上乘功法。 炼神能通达,炼体恒心持之,这样在静修中才能实证到日月照大千的内景。

炼气修脉,聚气生光,这是修真的坦途。“出现光,才是修真起步”。 《老子三清大法》“光明出之,应在玄关之处,日守丹田,夜守泥丸。长持之,光明久著。” 功深日久而现“日月之相”:“(眼前)会出现一轮明月,至慧日高照,这是丹的初形。混沌的气化态逐渐向上升腾,月变成太阳,日月合璧,慧日高照,既是月象,又是日象。” “慧日高悬。能达到这个层次,人的智慧就得到了开发。说达到这时候,那小周天通没通啊?那小周天呢,不通也通了,但是通的层次呢,他不走那个任督二脉。” 乾隆皇帝在北京雍和宫第一个大殿——天王殿弥勒佛两边的大柱子上写了一副楹联,上联是“法镜交光六根成慧日”,下联是“摩尼真淨十地起祥云”,匾额是“现妙明心”。慧日,常用来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暗。《法华经》卷七:“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晋明照世间。”

百丈禅师“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 清代张问陶“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正应了“教外别传”,也符合“贤侠剑道”的历史发展过程。 禅宗不落文字,漫谈禅机容易让诸多学人望而生畏,师父借此“禅诗百卷”,详述出禅机的另一个侧面——“日月双轮”, 以内景来描述道妙禅机,自此,禅修又多出一条开悟的坦途。 同时也是自我印证的手段之一,故此诗文中有言“习禅者于实修之中当有此境”。

从书法上看,日月两字连而不断,笔势流畅,浑然一体。完美体现了“日月齐标”的气势。 修行上有真,心中有真,气势上有真,神意一体,落笔亦成真。 禅机不落文字是说不依赖于文字,但在书法文字中却处处展现禅机,就是顺天呈象,水中映出月相。 百首禅诗中出现“日月”两字连写的诗文并不少见,但是只有这里更加着重体现出“日月齐标”,“日月难分”的真意。

《真元宝笈》“太乙元明灵真赋”中有一句诗文,正好描述了日月双轮。

法镇金阙慧日朗,道演摩天蟾月固。
日月齐标俱双轮,性命同证如一度。




诗文书画为中国传统文化集中表现形式,历代大家莫不由之。刻石乃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然方寸之域亦可见万千气象,由兹而之,每有刀笔从容肆于翰墨文章,列成阵羽,好不伟哉。今古之风,纵贯天下,势比金石篆法铭之世,其艺惟见学问矣。老夫得暇也曾刊几石,以示方家一笑。

 

【引文】

《太乙金编》“丹砂镇图符专修法门”

另一法具日月感灵印的作用,是在身中修炼日月之轨迹。采日精纯阳与月魄寒精之阴,可用服气餐霞的方法,对真实的日月进行采练。但是这种方法有许多不便之处,并非日日好日,夜夜圆月,于时间上受局限,采炼的效果更与专修的基础十分密切,唯须久久行之,才有明确感应。故此用日月感灵印来辅助这项专修。日印是特制的朱砂,月印是珍珠粉,以物中之纯阴阳喻天地之纯阴阳。持这两个印随时随地可以练功夫,用神光去采去体会,转入静功,一轮明月会在内景中出现,日久之后形成太阳。在月变成日之前有很多变化,产生物状的物象,慢慢的才能化为太阳。由法具得到的力量产生真实的内景功夫,没有空想、观想等流行功夫的俗套。

《医宗慧照心传》

宇宙即人身,丹家以吉禽仙兽拟比人身脏器,脏源内景,阴阳阐化,升降有律,系合三焦气化,宗气卫气,一气呈真,医家内景,赋出于丹家。人身之筋骨、脉络、脏象,法乘人天,智明达化,物极为变,交感为神,天缠为度;修真自为,广涉太玄。为贤为真,弘持慈悲,警化时世,内以一气育持蟾光,日月齐标于真峰,龙吟虎啸凝聚紫金,玄粒黍米,金晶玉轮,感道德以济苍生,乘祥光朗照万类。丹家以武演术,以术见道,道与术合。周天胎息以养形骸,抻筋拔骨返还本真,育纯阳而采芝瑞,透玲珑以旋法轮。

《真元宝笈》太乙元明灵真赋

法镇金阙慧日朗,道演摩天蟾月固。
日月齐标俱双轮,性命同证如一度。

《声律真诠》古风长卷

重将坎宫注元题,渺渺之中看来者。
摩尼真功吞日月,日月齐标同入席。
横揽清霄顺取气,共演三千始如一。
浑元抱一守丹阙,举霞飞身达上界。

《指月录》卷八,“洪州百丈山怀海禅师”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 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但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过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文师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清代张问陶《禅悦二首》其二

【其二】 门庭清妙即禅关,枉费黄金去买山。 只要心光如满月,在家还比出家闲。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静功修为概说

笔者著作《声律真诠·万字长联》以太极文体的形式展示了修真文化的风貌。前文言,真气升华出现光才是修真的起步。长联中也有关于初步修持的语句,可窥一斑。

“但见飞泉寒冻流波铺千尺”,喻示着经穴脉道循经成迹象,全身循经有序。

“雾卷江气浮青烟”,丹田元气为先天之根本,离开元气修炼不能称为修真功夫。静坐内视,坎宫真水向上升腾,润泽着人的四肢百骸,开发着人的智慧。肾水升腾时眼前是白色的光,但此时眼前的光不稳定,不明亮,似如:“窗前明月光”。要随着功深日进,慢慢稳定,光渐强,有“漫天白”之感。

“夜半月冷蟾光辉”,蟾光是月魄寒精,坎中真阳水中金。还未达到“漫天白”时,先感通自身,后感通宇宙,达到人天合一,进入与宇宙共振的状态,在三阴之极生一阳。此际,有轮明月从下丹田生起,月亮小,光似雾中透出。此时令神光内注,心火下降,觉得丹田是大海,其中有一点真阳,这样肾水升腾与心火相济,达到抽坎添离,交合自身中阴阳。

“照彻乾坤明如昼”,一轮明月在海中升起,渐升渐高,照彻自身宇宙一片光明,眼前一片“化银之光”。

“团团玉气琼雪翻”,周围又有元气转化成光,在内景中人天合一。天垂之象能用真实的内观看到,人的生命之光和宇宙日月是一样的。光在滚动,元气转化成光,即此句之喻。

“使我神思曾忆之”,在元气生成光的过程中,此时不可得意忘形,不可走神。坐功时,自己的神和静坐出现的光相结合。谱云:“光即是我,我即是光”,保持神光的一致性。神光相恋使体内元气产生升华变化。站桩时眼前也会出现一轮明月,至慧日高照,这是丹的初形。混沌的气化态逐渐向上升腾,月变成太阳,日月合璧,慧日高照,既是月象,又是日象。白天为红色上升至两眼之间,《雪山密笈》谱文中有“一指樱红照大千”即此义也。苏东坡言“月有阴晴圆缺”,而身中之日月无阴睛圆缺。白天这轮慧日在眼前,夜里又回到丹田。若错倒阴阳,颜色会有变化,升起来时是白的,而落入丹田时却是红的。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以上开示这几句楹联,是让人们从文章当中去领略传统的修真风貌,是引入门,余下的功夫要在修炼中自悟。笔者著作《真元宝笈》里的专修功《白鹤真人飞鸣羽化全真神图》一开始就有锻炼坎中真阳之法。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