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17)冬雪过后是凌春 地上花草天上云
(十七)冬雪过后是凌春 地上花草天上云
【原文】
冬雪过后是凌春 地上花草天上云 寺里禅钟警世响 松籽随风落纷纷 游峨眉山庚辰大雪 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这首诗对环境的描写有着强烈的既视感,诗中有画,意境盎然。 在凛冽的寒冬之后万物复苏,地上青草已经开始萌芽,天空中云淡风轻。 在幽静的山谷中,禅钟的响声悠悠而来。或者是由于钟声的震动,或者是由于风的吹动,亦或者就是时机成熟生机展现,松籽从树上纷纷掉落。 新生命的种子扑向大地的怀抱,自身的生机与春回大地的生机相合,完成新生命诞生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看,冬去春来,新生命诞生,这也是万物轮回的过程。 自然是这样,文化也是这样。 国术之学,延绵即久,远溯黄汤。贤侠剑道之风在汉唐之际依然脱胎于三教,并渐渐形成体系。 宋元时期,形成九脉燕阵,是国术的贤侠剑道以武林风姿出现的成熟时期。 在明末国术修真与武学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走向了“圆融三教、九脉合真、万法归宗”的臻于完善时期。 真元法脉,由明而后封真石壁。
在九脉合真之后,武林宗脉的传袭起了变化。明·九脉合真的创举,使国术与武学修真进入到划时代的顶峰时期。这些先贤们将其“一脉真谕系嫡传”的宝藏,封存石壁。“上可承启千古先贤之哲道,下可以统元传世示之后人”,“从此大千传宝藏”。在这辉煌璀璨的学术运动之后,“万法归宗”这一脉真谕,开始慎重传世。此刻也是“封真五百年”的作为开始。(参见封真文化)二百年后,在武林中又“封法三百年”。前者是指“等闲深藏石室内,有缘得悟旧华豁”,“统元并传修真本”之道法。(概指修真丹道的精传)后者是指“由武入道”的内功,通向修真、气化内操的修为。至于古人为什么“封真”,采取“封真”的方针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确立的,这是笔者在“封真文化”脉流的续笔中所要书写的内容。这段史实为后来留下的影响,则是武林宗风由九脉合真而后,转入九脉流真的渗淡局面。概而言之,九脉合真而后,“封真”随之响彻武林,武林中的宗风脉传多做隐真,潜形江湖,遁迹山野,匿人事,尽天年,一时宗风暗淡。
当年武当山曾有封真封法五百年的旧传(其中脉传武学封法三百年),其终止时刻是公元一九八四年甲子计年正月初一丙寅日之前刻。这些旧传之说无需究其子午,均是过去历史上的传痕(参阅《白鹤真人羽化全真神图·说真》),亦如历史文献的记载一样,已成旧传经传的典律。……
1984年万轮甲子启超元之际,先生遵师嘱以武当太乙铁松十三代掌门的身份正式出山,走向社会,开始了一段新的作为,将封隐数百年的“一脉真谕”公诸于世,广为弘传,造福群生。是为“宝阁金门开,妙廊清玄生”。叙说此事,也就像俗理那样:“只有他的子孙,才能把当年的掌故叙说”。
封真文化的开启之后,先生常年教学,视传播传统修真文化为己任。几十年来已经是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先生在教学时常说“今天我们只是撒种子而已,谁知道多少年后,也象我一样站在这里,面向全社会,辗转相袭,坚守阵地,真的不容易啊。” 是否正如诗文中所描写的那样“寺里禅钟警世响 松籽随风落纷纷”。
自然万物有冬去春来的交替,社会文化有阴阳盛衰的轮转。 细微到人的个体上,既然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那么人体的节律是否也会随着四时而变化呢?或者说能否做到与天地四时之变相合呢?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作为修行者,抓住并利用好这里边的“机”,借助自然之势而行修真之法,是关系到能否做到事半功倍的关键之处。 “每日寅时起肺经”,在锻炼手太阴肺经,例如在练金字头功法时能否与天时相合,是否有人天交感的内动。这些都需要在实修中细细体味。
《声律真诠》中的一段诗文描写了在这之上的另一番景色。其中禅意更为深刻。
树挂寒江漫天白, 夜半月冷蟾光辉。 照彻乾坤凝如昼, 团团玉气琼雪翻。 使我神思曾忆之, 他年瑞雪已排空。
少时壮志达青天,岁在山中不计年。
冬看松涛堆冰雪,夏感松水滚翠澜。
秋月银光泄千里,春花彩瑞簇万田。
四季长持真乾本,惟有玉露伴金函。
【引文】
《真元宝笈》
九脉合真
明代也是封建帝制最完整的一个朝代,文化昌盛,吸收了以往千百年的精华。道家的道藏和佛家的大藏经、明永乐大典、李时珍本草纲目均完成于明代。在这一背景下,国术修真与武学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走向了“圆融三教、九脉合真、万法归宗”的臻于完善时期。当时九大派系,以龙虎堂为主持,举行了武林中一次规模盛大的秘密集会。九派之外,还有不少技艺高超的小派流,如海上七星、塞外十三绝……也参加了这一盛会。会上进行了修真武学学术上一次最伟大的交流和融合,解决了数百年来武学与修真上的分岐,总结了可以经捷途直入巅顶的修真系统。古人并不保守,当时各派盟主把本派的精华全部拿出进行研讨,交流即往,削繁取真,最后,九宗合为一脉,留下“武库遗真”和“九宗汇元”两部惊天动地的著作,完臻了唐以来的圆融之势,使大道一统,真如一尊,构成了“一脉真谕”,从而使万法归宗,万乘如一。这在武林史上是划时代的创举,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影响。这段史实称之为“九脉合真”。九脉合真就是九宗合为一脉,留下的一脉称之为“一脉真谕”,亦名“三界修真法,万乘统元功”。九脉合真后,留下了牙牌三千六百面,记录了许多修真中的内容。“武库遗真”等书用谱文等形式记载了当时九脉合真的盛举。《神兵武库》录记出历代传统兵器图谱,系分三十六科,总汇三千余种,勾描出武姿神韵。丹道的饰物中又以环佩弹印剑壶……寓藏其隐。国术修真历经数百年而达致九脉一统,由此可看出其源流深广,内容丰富、系统、完整,自具一代宗风之神韵。也是文化、美学、艺术、哲识、社会、生活、道德、人生、灵态,聚集交融孕育而出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之魂的隐真举态。
一脉真谕
一代正宗“一脉真谕”多少年来为何隐于山野而在社会上鲜为人知?这是历史上出现的断代现象所造成的。当时历史背景是,明朝急转直下被清朝所取代。由于时局急剧更迭,武林的正宗来不及把九脉合真的科研成果公诸于天下,只好把“一脉真谕”手本刊刻,封藏石壁。明末清初,武林中不知有多少爱国志士卷入反清复明的运动。武林争杀,遗于碧野,多少豪杰尽染红尘。特别是雍正年间“刺王杀驾”后发生了血洗武林的浩劫凶杀,不少武林门派才纷纷隐于江湖。而当时,“一脉真谕”之风宗早已转入地下,迹隐山野,遁迹流砂,在清代的武学中,一直沉迹而不现,只在宗脉嫡系中,口口相传,密授承袭,延传于今世。
《真元宝笈》
一脉真谕——真元修真法简介
真元修真法即九脉合真后“一脉真谕”的宗系嫡传,古传之全称为“三界修真法、万乘统元功”。三界指天、地、人,亦即指自然界中高层次的、老百姓低层次的以及不上不下中间层次的,其修真之法均为修持自己体内之元气。万乘是指功夫当中有中乘、下乘、下下乘、上乘、上上乘等等不一而足,就以万乘为计,也都离不开元气。离开元气的修持,就不是功夫,也不是武学,更谈不上修真。
真元修真法是数百年前我们先人归纳出的一条修真捷径,是圆融三教的系列修持锻炼方法。古人曾劈破旁门,随而指出:
内景真途直揭修真之妙 华颠大道顿悟统元玄机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太乙金编》下
神慧应真图
夫丹法中有移炉换鼎法,为丹源中神与气合而后,真元凝固,随日月阴阳而升降,结聚为形,纳甲为丹,其“真元固气法”为基(初步)(二部)然后转入“泛水则工,练肾冲脑”,使元气形成生命的结晶。“神慧应真”乃是注入玄机使“神结为形,慧化应真”的脉传。
自先祖九脉合真而后,在仙佛合宗的脉传基础上,进而专为,法列秘室,从此尘源少迹,只有宗风守其脉嫡。佛家的法本中,尚存有《应真法象图》,绘画史上因不明其密,简称为“应真图”(参见绘画史)。宋时期有七十二应真图,二十四应真图,十六应真图。这些内容的传世,给今天留下了当年的遗迹。在道家的法本中,留传泛众颇有影响的则是唐·阎立本《送子天王图》,《朝元仙仗图》与《八十七神仙卷》(徐悲鸿收藏)。其《应真图》是练神为工,庄严宝像的传宗;《神仙卷》、《朝元图》则是练神为工,天真法相的继承;《烟罗子朝真图》则是朝元应真,炼神出游的法界修为(《统元楼藏真丛典·翰墨缘》第六章手迹第34页)。
正真子李真阳尝云:“正宗演大道,旁门重小术。”按此原则而言,则是古人“古得道至人,藏丹留于名山”,“穷玄造理经百春,往复蓬莱为上客”(《统元楼藏真丛典·翰墨缘》第33页)之修为。夫天朝朗真,玄室朗神,玄室为自身修为的法境,天朝乃人天修真之慧地。在畅玄施术,窥夺日月玄机,以呈真元结聚之密律,以证法源泛波之规程。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
静功修为概说
应当强调“由动入静”,才属顺理成章。古人认为练外功强化元神,聚敛元气,打通脉道,形成循环,进入太乙循经专修阶段,是丹家密持的体证。修炼内功之初,循经不完整,构不成完善的循环,只能称为循经现象。以循经现象为基础,进行分经流注阶段,以其达到修持中的循经迹象,继而形成自身完整的金气日月经天,即是传统所指的金气周天,身中日月亦是天地之象。
明·九脉合真后,丹道修炼形成新的完整面目。武学与丹道结合在一起,武学为丹道开辟了捷途,“以武演道、合于数术”。周潜川先生在《气功药饵疗法与偏差救治手术》一书中说,旧传丹经静功有九种次第的呼吸调气法,依次而修为,每百日完成一个次第,至三年后可以大功告成。这种方法繁杂,不易深入。如由调息一法下手,很长时间才能入静,静后生定慧又不知何年何月。
丹道功夫演于文武两途,皆能入道、开悟。习静功者必得参悟功谱、内景文编,启动真元灵性。口诵谱文心无烦乱,可以迅速入静。对古代文学、诗词、曲赋亦要深入领悟,“元气存身真富贵,文章行世大神仙”。儒家功夫已溶于诗文书画之中,“精衡治世,寓意垂仁”。古之文人墨客,皆有剑侠英风。
《太乙元明密持大法》
经云:每日寅时起肺经,卯时流入大肠中,肺主平衡。子时一阳初生,午时一阴生。周而复始,奔流于身中,周气血。修真中肺脉金风运化,上可至颠顶,下可达四极,古人喻元气的阴阳平合之运,主要肺脉决作。云门穴是太阴肺经的主窍,开通而后,可以同时振动水火二脏。形成真炁,冲腾太乙,以周经脉。玄英窍是大指相对的触点,神光内注在此,返观慧照,自然肾水升腾,水撞金轮,金风吹脉,上至颠峰七脉,下沉海底阴极。
金水为母子相传,行功中不可走神忘记手的姿式,古人谓之炉冷丹寒。其中内景之变化,依赖真元之气,收藏在丹田炉鼎。体内阴阳的二气循注,都反应交会在玄关或金庭处。内外九种次弟的呼吸方法各俱要领,统集元精、元气、元神。三元所聚的气血神意,古人喻为龙虎,通过反覆升炼,经过三还九转,而结为丹砂,又称金丹,真元为元炁,又指内丹别称。到此境界,则是古人喻之的“法阴阳而象日月”。天地法同,地我人天,浑然一俱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