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16)当天和尚撞天钟 禅钟被撞发吼声
(十六)当天和尚撞天钟 禅钟被撞发吼声
【原文】
当天和尚撞天钟 禅钟被撞发吼声 日月禅钟警世响 几人听罢自心惊 禅钟警世之事,何人入禅机李兆生【注】:昔吕祖有诗云:“今生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今生不向来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亦可警世否。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钟是自然存在,和尚也是自然存在,和尚撞钟发出轰响,这个就是禅机的展现。 常人在平时心神为外在的物相所夺,不清净。睡觉时心思浮动,内乱不止幻象丛生,也不得清净。 六祖言:“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 禅钟轰鸣,听者的心思为之断截,瞬间进入空灵的状态。 何为有缘,能与彼境心神互感,心神震动而入禅机。能所双泯,在大定中升华。
近朱者赤的震动,能让人开悟。近墨者黑的震动,会让人出偏。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如何使一个铁块带有磁性,就是磁化。 把它放到一块有强磁力的磁铁旁边,它就会慢慢地被磁化。 如果这时候再给予强震动,磁化的速度会瞬间增强。 就如同学生跟在老师身边,耳濡目染地学习,再时不时被老师“敲打”一番。这样一带一的教学容易成就。 禅宗的棒喝能让有些人开悟,但是被暴徒打一棒子则不能开悟。 禅宗的先贤不是虐待狂,禅宗的棒喝是禅机的示现。但不是说任何人都能施行的,也不是任何人在棒喝之下都能有收获的。 这里就体现了禅机的闪现和如何接受禅机。
和尚撞钟就是自身体悟禅机,禅钟惊醒有缘人。 那么学者阅读经书,修士苦练功夫,这些是不是也是一种禅机呢。 禅钟被撞发出警世响是一种禅机,那么经书中的经文承载着先贤无穷的智慧与读者内心神魂相激荡,是否能引领读者进入到“我化于古,古化于我”的神境之中?“以形鉴真”的功法是否能引动修士内在元气按天地至理“有轨如循,经脉有持,合流有度”呢?
人体自带一种特质,可以影响周边的他人。所以很多人会感觉到,在有的人身边会觉得和煦如春风拂面,让人流连而不愿离去。相反在另外一种人身边,可能片刻也不愿意停留。 这就如同一个铁块在强磁体旁边更容易被磁化一样。 同样的道理,在有道行的修行者身边修行打坐,效果会远远胜过自己独自闭关。
吕祖诗描述的很清楚,法传有缘,当前就是有缘:“大道难明今已明”。进而阐述了时光流速,要及时修行。 古代信息沟通不方便,即便是庙宇中也很难有完整的经藏。 现代则好了很多,全本的大藏经,道藏非常容易就能从网上获取。 先贤的法语论述也很容易买到。 正应了吕祖的诗文“今生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
但其实最难的并不是如何获取经文。道生万物,万物都是道的体现。 道法自然,《阴符经》开篇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日月在天地间循行,“有轨如循”,这本身就是大道的体现和展示。 《易经》里边说:“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与鬼神合其吉凶。” 能不能修行到“人天合一”,能不能在内景中得见日月,这个也是禅机所示。
人的命运和人的自由意志相关联。 《警世通言》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但是修真人则不一样,王重阳修行了以后,说“我命由我不由天”。 可见,不修就是定数,修了就是变数。 能不能改变,要看机缘,要看自己的努力。 《论语·颜渊》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并不是说宿命,认命,躺平,而是说面对正确的事情,面对该去做的事情,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的精神和行动。 所以诗文中说“日月禅钟警世响 几人听罢自心惊”。 日月天地恒转如常,作为灵性之首的人,是选择“顺则凡”,还是努力去修行,去追寻“逆则圣”的道路呢。 真正能得到警醒的人并不是很多,所以顺命的人要多过改命的人。 这也是诗文所感慨的。
常听有言说:能点醒一个人的,不是说教,而是磨难。 这首诗里提到的“禅钟”,禅机,也是点醒人的一种方法。 回归原诗文,此《禅诗百卷》何尝不是处处禅机,篇篇灵慧呢。 大而化之,李老师发愿:“愿修真丹家的长生真慧,武林宗脉的神剑真锋,书家的龙泉秋水,结成人类的真如,通向摩天真境的未来,在大定的寂静中升华,超越茫茫的宇宙。” 正应了诗文中的一句:“日月禅钟警世响 几人听罢自心惊”。
人类所有真实的快乐,一定是在恒久的付出和努力而后获得的,那些瞬间的满足,短暂的享乐之后,便是无尽的空虚。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来都不是轻松就能达到的,必须要克服懒惰,克服急躁,克服一蹴而就的妄想。 通过自律,克制,努力,获得持久的快乐和平和,达到真正的清净。 真正的快乐,不是有,而是无,乃至非有非无。真正的成就,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乃至不束缚于人我之相。 这点在修行中尤为如此。
少幼临池舞钢锋,丹砂玄毫佐道成。 日经甲子混天术,岁达庚午金火凝。 惟身事为多参差,久赏英华觅落英。 最是使人伤心处,应在长江月明空。 翰墨已酬故园名,龙泉七尺照飞虹。 我来湘水非楚客,独有竹啸如秋声。 风吼似雷惊鬼神,示我挥笔卷巨鲸。
【引文】
《翰墨缘》“书归黄庭内景经”
白云先生即天台紫真,相传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笔法:“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竣;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有人说,这可能是后人假托,然而姜白石的《续书谱》中也曾言及白云先生。如果分析一下古人书作的经传法典,则不难看出受“黄庭”的影响颇深。中国之传统艺事造诣曾以“法度重之”,施规绳而尽造化之中,前人尝以入法出法言之。清·刘熙载《书概》中指出:“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清·石涛言:“至人无法,非无法也,无法而成,乃为至法”。“至人”者实指行圣人之为,尊圣人之法的人。“黄庭”又在千古岁月中流于修真,是修真学脉的经典。
李斯说:“书之微妙,道合自然”。老子创修真之学也曾以“道法自然”而示。刘熙载又引《易》言说:“人爻为文”,指出文字是“天垂象”以示形的。虞世南《笔髓论》“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悟所至之由,法由理生,理由道至。“学者心悟道至,则书契于无为。”古云:“书犹人也,近取诸身”经过修真而神意相合,方能“智巧兼优,心手双畅”(孙过庭),来完成“艺者,道之形也”(刘熙载)的创造。复使书法臻于妙境。
《太乙金编》下卷,“《翰墨缘》揭秘”
把毛笔字写好以后,如果改用硬笔,或是其他工具都可以运用自如。这是因为身体的脉道和结构已经形成完整的整体,落笔成迹,笔落气就到,气在体内产生流变和循环,这是以丹力入书。每一笔都要有刚柔、方圆,有各种微妙的变化,所有的字里都有这种震动,这才是完美的。这样才是“追摹古人得真趣,别开新意成一家”。临摹的过程首先是丢掉自己,把自己变成古人。掌握这种力量以后,古人又变成自己,即“古化于我,我化于古”的两个过程。宇宙当中自然万物都可入书,写字有观物和观我两种。观物是审之以理,动之以情,此时要无我,否则就会丢掉自己的神韵,若没有宇宙万物,就不是写字,即“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易是阴阳的变化,在书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宣纸上写字,笔一旦落下就不可更改,而且产生像刀一般的力量,即执笔如刀。此时是体内的阳气震动先天真力。下一步是执刀如笔。刀在石头上刻字是刚对刚,提按使转都要像笔一样,是刚中柔。写字时达到万毫齐着力,每一笔都像钢刀一样挥扫,是柔中刚。刀在石头上运转刻出的痕迹,以有刚柔、阴阳、开合、聚散种种天垂之象为标准。书法和金石是完整的整体,刚柔皆同。
文人要有尚武精神,即以武演道,以文见道,文武是一体。修真把以丹力入书和以丹力入剑结合成整体。剑有神剑、慧剑、飞剑三种,神剑是用神运化调节,慧剑是红点向上升腾进入到颅腔,开发智慧。张三丰祖师当年留下龙形大草,草书的一个字就是一趟剑法,这是武当太乙神剑的外功。内功是写字,是炼气脉,达到气脉与写字的统一,达到天垂之象,人天合一,形成共振。龙是指写字时体内左右螺旋的力量,笔走龙蛇体现在武功上,是太极拳的内缠经和外缠经。
《周易·文言传》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服气餐霞》讲座
练功就要顺其自然。吕洞宾讲“大道从来得自然”,道是从自然当中得到的。如果失掉了自然,那么得到的这个功就是要出偏的。人往往是什么时候出偏呢?往往是心、神震动的时候出偏,要不然呐没有这个可能。也就是古人说的:“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说所有的这些练功的法,这些个法诀,咒语,秘密的真言,等等等等练功的种种的办法都是人从心里边生出来的,等你一旦是不相信他了或者是练到一定层次不用他的时候,这个法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庄子讲的一个故事:说人在抓鱼的时候用竹子编的一个就像那个特殊的竹筐一样,那个鱼啊就是顺着就能进去,然后就出不来,古人用这个来抓鱼。说你抓到鱼的时候呢,这个,你编的这个竹笼子就没有用了。把鱼拎着,你就是丰收了。把这个竹子编的这个,啪就扔到一边去了。为啥这么讲呢?就是说和我们练功一样。回过头来又扣回来说,学了这么多的功,一步一步地往前推,一步一步地往前赶,学过了自己马上就得,得到以后就学新的,这旧的就不要了。只有这样你才能提高层次,逐渐升华,最后达到古人说的“限期取证”,就能达到“登顶,行圣,步霄之举也”,就能达到修真的高级的次第。
《庄子·外物》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周易》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