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十二)当年得妙在灵山 深隐玄机藏洞玄
(十二)当年得妙在灵山 深隐玄机藏洞玄
【原文】
当年得妙在灵山 深隐玄机藏洞玄 灵根几度冰霜体 光满神坛雪满天 节录雪山谱文忆宗传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见光是修真的起步。
“当年得妙在灵山”是说真师难遇,妙法难得。另外两首诗文正好与此对应。
这里的“灵山”,“峨眉山”,“灵台山”根据不同的层次可以有几种解释,首先可以对应到实际的地名上,比如“灵台山就是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其次可以对应到人体具体的位置上。因传承、功法不同,具体的位置也有所不同。比如,“灵台”有一种释义指的就是“灵台穴”。 此外还有一个层次上的解释是指心领神会。祖师传授并不是单纯在物质上的给与,更主要是在道理上,心神上、智慧上的启迪。就是三种法境中的神传。
“深隐玄机藏洞玄”是说真法高妙,并非浅显初学所能窥透。学人要踏实潜修。 得到传授以后不要夸夸其谈骄傲自得,而是要“功课如期辛勤求”。 小炼形九种次第修持中也多次提到需要长时间锻炼。修真一途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艰辛求索的过程。 此外这句诗文还有一个含义,就是《韩非子·说难》中言“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灵根几度冰霜体”是言要守身如玉,人身体的先天祖气就是灵根。《修真图》言“顺则凡,逆则圣”。 人的身体结构表明人固有的两条路,一个是顺则凡,成长繁衍的同时走向衰老走向死亡,同时还有一条路羽化登仙,修真以利长生的路。 《修真图箓》“三阴要封住,否则三阴漏气,不用说周天炼不成,真气都聚不住。” 《太乙显真密籍》“凡夫底漏焉可习演斯术乎。” 《唱道真言》喻之“俗情未断,而仙胎岂结”。 与红尘躁动相对应的就是清净,在外是“清凉世界”,在内是“冰霜体”。 诗文中“几度”两字更是耐人寻味。传统中医认为男子64岁,女子49岁之后,先天之气耗尽,步入风烛残年的阶段,但是社会上人们也看到一些高龄人仍有诞生后代的能力。这就是“既识一定之常理,再审不定变化情”的道理。
“光满神坛雪满天”是言光明,言玄关。《老子三清》有“光明出之,应在玄关之处”。 “神坛”即“神室”、“玄室”,这里依层次不同,也有多种含义。泛泛而言,整个人身就是神奇的造物。性命双修,以命功入手,修墙补屋,百日筑基就可以理解为修理我们自己的房子。 具体而言,神室就是神住的房子。既是神诞生的地方,也可以是元神成长飞升的地方。可以是人身体当中的具体位置,也可以是不内不外的玄妙之处。这个具体依个人层次,依功法功境而定。 《黄庭经》言“琴心三叠舞胎仙”。 初传之时既没有神也没有神的房子,有的只是“灵山”、“灵台”。随着自己层次的提高,学术上的名词也因之而不同。
初学之人看到“气沉丹田”,“意守玄关”,往往感到非常困惑。 因为初学之时,既没有气感,也没有丹田的存在感;既不知道意为何,也不知道玄关在哪里。 所以无从下手。 究其原因,就如同诗文第一句所言,没有得到灵山之妙、灵台之密,无法修行。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悟真篇》说的明白:
“天朝朗真,玄室朗神”,玄关不在体内不在体外。 光明出处与玄关有关联,但是不一定有光明的就是玄关。(真光还是幻光) “光满神坛”是玄关,“雪满天”则不一定。有人的雪满天是,有人的可能不是。 “光满神坛”是在玄室之内,由内而发起的光明充满神坛。
《太乙修真元明密持大法》
在开启玄室之前,元气化光会有漫天白的现象,亦或是月光映照在海平面上,微波荡漾中波光粼粼。此为由外而升的光。 光与光因境地不同而不尽相同。 修光和炼气一样,炼气修脉从有循经的现象到有循经的迹象,是一个从时有时无的气感到有稳定的循经轨迹的过程。 从采气充形到聚气成形,既有聚则成形,又有散则为气。修光也是一样。 这些说起来绕口,但真正实修到此的人必定明白。 炼体,炼气,修脉,修光。渐渐步入修真的殿堂,开启元真之路。
【引文】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卷三,“静功修为概说”
传统功夫、修真,不是枯坐,选址设坛、护持用符、口诵法诀、三密相参,于是静中之景逐渐生起。静中心意十分重要,“全凭心意练功夫”,就应该学文、诵文,从功谱、楹联、文章之中体会修为的真谛,从诗词曲赋之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风貌。
笔者著作《声律真诠·万字长联》以太极文体的形式展示了修真文化的风貌。前文言,真气升华出现光才是修真的起步。长联中也有关于初步修持的语句,可窥一斑。
“但见飞泉寒冻流波铺千尺”,喻示着经穴脉道循经成迹象,全身循经有序。
“雾卷江气浮清烟”,丹田元气为先天之根本,离开元气修炼不能称为修真功夫。静坐内视,坎宫真水向上升腾,润泽着人的四肢百骸,开发着人的智慧。肾水升腾时眼前是白色的光,但此时眼前的光不稳定,不明亮,似如:“窗前明月光”。要随着功深日进,慢慢稳定,光渐强,有“漫天白”之感。
“夜半月冷蟾光辉”,蟾光是月魄寒精,坎中真阳水中金。还未达到“漫天白”时,先感通自身,后感通宇宙,达到人天合一,进入与宇宙共振的状态,在三阴之极生一阳。此际,有轮明月从下丹田生起,月亮小,光似雾中透出。此时令神光内注,心火下降,觉得丹田是大海,其中有一点真阳,这样肾水升腾与心火相济,达到抽坎添离,交合自身中阴阳。
“照彻乾坤明如昼”,一轮明月在海中升起,渐升渐高,照彻自身宇宙一片光明,眼前一片“化银之光”。
“团团玉气琼雪翻”,周围又有元气转化成光,在内景中人天合一。天垂之象能用真实的内观看到,人的生命之光和宇宙日月是一样的。光在滚动,元气转化成光,即此句之喻。
规承演密(三传法第)
夫传统之密持法古人曾以三传而成旧约。以初传、宗传、神传,为之三种次弟,各居层次。
初传之密,发乎心,行乎迹,日月之行,注于良知,是时功注于道者矣。夫初传之时当审旧事,乃至开新境界。已得初传,即入宗室,皆初宗正系者也。如此演道妙于精诚勤恳,始知其中更见妙迹隐于斯学,实道妙之初悟者矣。初悟道妙,乃将心神永彻,潜注一经,研延之势,列示今古,方为初证,初传之密示也哉。
宗传之绝,演于初传之境,始启玄妙于道机,乃不负宗传之学也。夫曾以宗传演道。不识宗传之风,不知宗传之据。不识天然,不知灵机,不能喻以宗传,此古人所典,妄念惘痕所至之不寐之愚顽也。功果之开化,切忌此举,为宗传之戒也矣。时人不识此范,或以天姿立,或以尊祖传,或以非道,皆大道之萎途也矣。宗传者必待初传以后,方可兴之。宗传者,道妙已识,功果初形,已臻演真之境也。古人多为宗传而兴者密,多以初传而举,能以近神传者为三传之真。或言真传,或云法传,均未入神境之本来。故未入神传者,密示言之,即此宗传也。大千还道妙,证彻举瑶天,不立形迹,不演动静,不施柔刚。入密乃示神化之境,以一言备于万法,以一宗而演万宗,此乃可谓之神境也。夫神境者,神思之境也矣。神思之境者,乃有神境之传也。覆说初传以形迹出之,宗传乃以密窥于心神,而神传者乃大乘之根本也。自古而今,千百岁月,能以神传而授者二:或以天姿而求授者待,或以宗传而继学。是斯也,此神传之境者,难尽其妙也。为此古人曾以境而入斯学,境者,意也,心之司矣。以境而通神,灵机越示,此先贤为神传而授之机于斯。神境者,妙灵之地,非以形参,非以迹现,故以神思之势,方演神授之妙也。
神授之境者,通灵者居之,神思返来,以周大道于此,故大道能以神思运道妙者,大智大乘也哉。故古至今朝,得之神授者,乃神传矣,实天地人三传之中最为精难者。神思演道妙,无法乃非常。曾以神思而入之者,大道根骸出之久矣。故先贤曾语道妙最难真者,即此之神授之境也。神以境现,神授即境授;境乃神授,神思所至,神思即演灵。灵者,心至神至,神思出之也,渊源复可溯出。
偈语:
三传法境地人天,以迹生形象生天。 阴阳各臻方得密,内外显化造大千。 初传惟见形迹出,宗传始悟法心传。 神授真如演妙道,曾将神髓谱中观。
“太乙元明灵真赋”
飞鸿通灵隐大千,往来飞真见真如。 吐纳应真动太乙,金息久藏将脉布。 横卧灵台斜身倾,密法融在尘寰处。 惟见真种隐太虚,太素生真灵光注。 一粒真华达天阙,一颗神彩透地户。 上下通贯先天脉,左右横穿金乾路。
《九宫图》谱文节选
且记后脑灵台穴,下有三宫紧相连。 丹田之下海底月,血府周经依涌泉。 此穴本是圣人留,隐匿武林少人传。 周循百脉气精神,武当通道理深诠。
《天轮地煞图》
《天轮地煞图》中主画二位人物,右侧看五分像貌似胡人,左侧看七分像貌似华人。二人均以武林形神示之。右者左足在前,右足在后呈行姿(乃玉环桩中双虚步),左者双腿屈蹲姿,二人足下呈有水浪,二人足隐水中,约水面在踝之上下。
夫《天轮地煞图》右侧人物腰际下处有三穴,按《督阳玉照图》所示则为下轮三穴,即中为命门,左右各一穴为命宫,此三穴为人身至宝真穴,也是武林旧传“圣人留下三点红”之传。
《难经·三十九难》曰:“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