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桩修持中的感而遂通
玉环桩修持中的感而遂通
本章节摘引自李兆生先生著作《太乙金编》上卷,《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教程》,《真元养生法》。
传统的功夫是效法自然,与天地自然相感应。古人指出,练功要“感而遂通”,通过体会行功中自我与宇宙自然的开合、升降、聚散、有无、动静、阴阳等等的变化,从而使自己洞察学识功夫的内隐。
感而遂通,首先要“感”,靠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识去感,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人们所感知所学习的知识又分作两个方面,一种是先天的,一种是后天的。按照《周易》,易分阴阳,易分先天、后天。先天的称为智慧,后天的才叫知识。知识和智慧两者要结合起来,形成完美的世界。
知识是人生下来以后,通过对周围各种事物的接触,通过进学校学习而学会了原来不懂的东西,这些通过学习而得来的学问就是知识。
在人类本体,还有另外一种就是智慧。智慧也叫做真知。在关亨九老先生的著作《武当修真密笈》中,关老提到“一切事物我本不知,但偶然自知,……然而与所学与书本上相吻合,这才是真知”。就是说一切事物自己本来并不知道,但突然间就知道了,而且所知道的与实践、与书本上的相吻合,这才是真知,是智慧。
知识是学来的,是后天学而知之。而真知则是人体体内的自我,是灵性。现代科学所说的灵性学,就是人体真如智慧在闪光,也就是丹道学里说的“先天一粒真种子”在闪光。闪光的智慧不是学而知之,而是偶然而知。
关老说的“偶然自知”,是一种迹象,是一种形式。可是为什么有许多人不能偶然而知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人们所注重的是“恬淡虚无”,却忘掉了“真气从之”,这是不全面的。先天的真如智慧,古人曾经在佛学当中探讨,在四禅八定当中讨消息,在觉悟的过程中使自己领略到自身当中有一种玄妙的内在,这就是灵性的闪光。这种觉悟佛家又称为“见性”。宋代时就已经正确地提出来,“见性就是佛”。佛就是真正地明白了常人所未明白的事物。人们把这个层次的人称作佛,又称作大知识。
大知识继续升华就是大慈仁者。大慈仁者的体现是“以道成医”,大慈恻隐之心,救济病苦,广渡有情。被人尊为药王爷的孙思邈真人指出,大慈仁者是“华夷愚智,皆乃亲之”。儒家也提出来“有教无类”。有教无类和大慈仁者的心态,象太阳一样的,无私地照耀着每一个人,给他以温暖。太阳能给万物万类无私的温暖,这是一种自然的属性,如日月经天,不可更改。人类的修真正是要从后天的尘杂当中找回先天的、自然的属性,返朴归真。
在“以道成医”的“道”的学习过程中,就要去感受地我人天的振动。无论作静功还是作动功,都要以这种大慈仁者的心态去感知,进入到大慈仁者的心态。古人说“全凭心意练功夫”,“正心在人,正意在己”。正是要自己去感,去领略,然后感而遂通。
在玉环桩的锻炼过程中也要去感,去领略智慧的闪光,去感受灵性的启迪,然后感而遂通。“一切事物我本不知,但偶然自知”,“与所学与书本上相吻合,这才是真知”。在练功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功能,或者出现了偶然而知的事物迹象,此时要判断是否与实际与书本上相吻合,如果相吻合,那么就是真知。如果不相吻合就不是真知,而是幻觉。这些要在具体的练功中自己去分辨、体会,把后天的学而知之和先天的偶然而知的真知结合起来,使先后天同时起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