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14)当年书作龙凤篆 留存玉案周法界
(十四)当年书作龙凤篆 留存玉案周法界
【原文】
当年书作龙凤篆 留存玉案周法界 上镖金甲浑真字 列在云端从头越 不是先天垂神品 焉能一炁惊山岳 祖训有佛法无边之般若真慧文字可为禅否庚辰大雪 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诗中文字内容浅显,不便详述。
文字乃天垂之象,诗文乃心神之痕迹。是否为禅,其实不在施者而在受者。 “当年”显然指的不是当前这个后天形成的色身所在的世界,而是“先天”所在的“法界”。 人们并不知道“法界”在哪里,是什么样的形态,也无法描述它的存在,所以只用勉强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文字来形容它的高贵:在“云端”。
《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亦。”这是非常朴素的对人生终极的追求。 “先天八卦伏羲画,文王八卦补后天” 伏羲氏能画出来这八卦,把先天的八卦演化出来,用来描述天地的规律。 周文王用了七载时间参悟了先天八卦,把先天的八卦换算演化成后天的八卦。 “爻”是《周易》中组成卦的符号。 “⚊”为阳爻,“⚋”为阴爻。“人爻为文”,是说文字文化的出现是与八卦的符号“爻”息息相关的。 从先天八卦,到后天八卦,乃至人爻为文,一步步的在描述大千世界的同时,也为后人铺就了一条返朴归真,“逆则圣”的修真的道路。 这种文字的力量就是诗文中所说的般若真慧的力量。这种智慧不是来自我们当代,而是来自祖先,来自已经作古的诸多先贤大德,来自法界的力量。
后天返现天,练就纯阳之体,是为“大道浑真冲太乙,日月交光吐虹霓”。 二仪呈象,道源而示之则是由浑真而分阴阳。 此浑真即为太乙元明功修行之所指。 “金甲浑真字”则更是彰显了在法界玉案上所留的字迹、传承是多么的高贵,难得。
诗文中“当年书作”不由让人引起无限的遐想。 清朝诗人袁枚的《随园诗话》曾叙述了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一段故事。 其中记叙了黄庭坚找到前生所在之处,发现今生写的文章乃是前生的书稿。 故有“书到今生读已迟”之说。
心神的震动尤为重要,有好的震动,有不好的震动。 不好的震动会使人的心神偏离正常的轨迹,也就是出偏。 好的震动会唤醒人的良知,让人如梦初醒,走上“逆则圣”、回归向上的修真之路。 文字对心神的震动不是直接通过感官的刺激。 有一句成语是“触目惊心”,是通过眼睛来起作用的,看到就震动心神。 《话说谱文》中描述了一种特殊的制作为“外丹”,“道家称之为丹药,佛家称之为法物,儒家称之为灵函”。 这种外丹也有震动心神,化以人天合一的功效,成为修真之人必备之物。
《禅诗百卷》对震动心神的效果和方法是从多种角度进行的。 将“不落文字”的禅,在修行的角度予以剖析解说,使无形无为之禅机化为书作的有形,人爻为文,以文字传递的含义,拓展了禅修的道路,使得修行更加有迹可循。 其中在本诗文中明确提到的是“般若真慧”的力量。 “大道同源,身心神虑亦然。人以神驰,道以物寓。” “大千三地,仙真俗子皆在轮转之间,故无分仙凡,均以心神而期,乃留有境遇。”
周遍法界的仙佛妙法可以“一炁惊山岳”, 诗文的内容即为禅机,即为“般若真慧”的力量。 《真元宝笈》在“混元密说大德篇”中提示了心神所感的重要性:
道可授而不可求,如今已证玄机三昧,时地我人天共为之斯忽,闪耀间心神所感者,道发于斯,乃真如之密
试问,此诗文能否唤起读者心中的禅机,能否震动读者心神? 正如题字中所言“般若真慧文字可为禅否”?
【引文】
《武当修真密笈》诠编密录注本,“当年书作龙凤篆”
当年书作龙凤篆,留存金阙镇洞天。 谁在玉案览神卷,丹砂可曾延华颜。 辛巳八月仲秋 李兆生
“书到今生读已迟“
“书到今生读已迟“这句话是明朝一位进士袁枚说的,他是说宋朝的黄庭坚字山谷的故事,山谷是江西省修水县人,在县志里记载他的故事,他的诗书画,称为三绝,与当时的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黄。
山谷得中宋朝的进士之后,被朝廷任命为黄州——芜湖的知州,他就任时才二十六岁。有一天他在午睡,做梦走出州衙,来到一处乡村,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站住一家门外的香案前,桌上供着一碗芹菜面,口中喊叫人的名字,山谷走近前去,看那碗面还热气腾腾,似乎很好吃的,不自觉得的便起来吃,吃完回衙,一觉醒来,嘴里还有芹菜香味,梦境甚清晰,但以为作梦而已,山谷还不在意。
次日午睡,再梦如昨,口中又有芹香,于是大感奇异,遂起身步出州衙,循着梦中道路行去,行至老婆婆家门外,叩门进去,正是梦中所见的老婆婆,问她有无在门外喊人吃面之事。婆答:“昨天是我女子的忌辰,因为她在生喜欢吃芹菜面,所以我在门外喊她吃面,我每年都是这样喊她。”山谷问:“你女儿死去多久了。”婆答:“已经二十六年了。”山谷心想,自已正是二十六岁,昨天亦正是自己的生辰。遂再问她女儿在生的情形,家中还有些什么人?婆答:“我只有一个女儿,她在生喜欢读书,信佛吃素,很是孝顺,但不肯嫁人,到二十六岁生病死了,死的时候,她说还要回来。”山谷问:“她的闺房在那里,我可以看看吗?”老婆婆手指着那间房说:“就是这一间,你自己进去看,我给你倒茶去。”山谷走进房里,只见卧床桌椅之外,靠墙有一个大柜还锁着。山谷问:“里面是些什么?”婆答:“全是她的书。”问:“可以打开吗?”婆答:“锁匙不知她放在那里?所以一直无法打开。”山谷心中想了一下,记起锁匙的位置,便告诉老婆婆找出锁匙,打开书柜,发现许多文稿,山谷细阅之下,原来他每次试卷文章,竟然全在这里,而且一字不差。山谷此时心中完全明白,他已回到了前生的老家,老婆婆便是他前生之母,这个家只剩老母一人。于是山谷跪拜在地,口称母亲,说明自己就是她的女儿转世,然后回州衙带人来迎接老母,奉养终身。
山谷在州衙后园植竹一丛,建亭一间,命名“滴翠轩”,亭中有山谷的石碎刻像,自题像赞曰:“似僧有发,似谷脱尘,作梦中梦,悟身外身。”从这首像赞,亦可以证明山谷的转世故事,为真实不虚也。
《太乙金编》下卷 “不动明王法·金刚神力功”
夫凡修法,当证真如。俗子心血造命,心随境缘转化,仙真神气为用,灵根自然育为。俗子命地,功在积修,仙真神水用于造化。大千三地,仙真俗子皆在轮转之间,故无分仙凡,均以心神而期,乃留有境遇。设坛置界,神祗飞真,上彻玄祖以照仁,下封龙脉而注尊。时神境玄通,参于造化。演教后来,坛城俗做。仁修胎藏,金刚两界,丹青图表,以证玄用。然法脉修持,法境通玄,藏纳一点樱红之中,放置六合玄迹之外。内藏有金刚种子,外呈神坛境域,仙凡同轮,人真自为,金刚般若,仁智大辉。人道以阴阳而衍繁,仙真以阴阳而显道。密律传有金刚宝杵,乃为三阳气化,故有降魔神运,运于武途方见神通之力。天我同律,金刚以天罡力俱而造形。三锋挺秀,仰真至泰,一气通真,乃是一阳振举。神锋者,金气也。金气化形,历久不散,坚而不毁,乃呈修持。金刚法脉,神力威勇。在道者,为金丹至用。在释者,金刚呈形。寥廓之中,一气金华,月满蟾光,金气贯通三界。在天者,有月盈轮而示金气。在地者,而藏金铁之质,非火而呈形。在人者,修仙以言真,金刚密持,法轮传真,金气所化,明月前身。在心神者,天高日朗。在仁贤中,金刚神运。月光蟾气,丹砂为真,终不离金之为用。五行之中,金气呈形,非火克不能成器。故火逼金行,金能生水而衡之于火。水乃先天真元,修为者,水为元气之根。火用神光,取之真门之火,而运神思于灵达之施。神彻于灵,朱陵火府,阳刚气化,乃称不动明王,是金刚密持神真修为。神持为勇,敛神藏真,心力合为,发之威猛之象。貌随心转,留下壮严法度。大千之中,千古传真,是有佛需金装以示世。法轮之中,转轮玄妙。玄修之持,法境在先。内操之实,深隐密传。此三昧法度,示之后来,以正智果永真。下示诸第专修操业。
《真元宝笈》“混元密说大德篇”
......
真华自在道始全,复注真如在三千。 根骸已注天地内,几时丹砂透体圆。 上冲直入灵霄顶,仰观飞出华一团。 自持良工演大道,非是人间无法传。 混元一气曾几何时立注人天,先人示之乾坤未见,此气已呈形,天地俱立,此气以天地之形而寓。阴阳交注,分形化体,一气通真,乃为万灵,乃出人身,皆赖此之一气耳,人身虽由元气而动,然道中之体岂可离此一气乎。天地以日月阴阳乘运,而道者则以阴阳合参,顺应自然而为用,又岂舍此一炁,夫天下诸物赖以聚化为真,炁之形质,犹以聚散而为之也,聚散各任其态,修真之士当明此道妙,宇宙之气散而为天下物呈姿形,人在其中,聚者敛万象而为之一,乃还原合于道机,此一理存之,大道昭然乎。
正真子曰:
混元一气敛入乾,妙将阴阳合做丹。 冲开金顶一炁往,精气合神聚本原。 超然物外等同生,诸法圆通去复还。 山人指出玄机处,混元密注是真传。 正真子道出混元之隐,密注人天,当斯此际道可得之乎。前人示之,道可授而不可求,如今已证玄机三昧,时地我人天共为之斯忽,闪耀间心神所感者,道发于斯,乃真如之密,混元之形,道之德矣。
时本正真子注于万华楼者李真阳录示三千龙虎堂廿三代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