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13)当年寒山栖旧缘 如意宝珠照身前
当年寒山栖旧缘 如意宝珠照身前
【原文】
当年寒山栖旧缘 如意宝珠照身前 心寂万象无踪迹 自有明月透心田 忆师授寒山内密无象生光禅法,并以佛家如意宝珠赐我。岁在庚辰大雪题红螺寺禅诗 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从题字中可以看出诗文是围绕着“寒山内密无象生光禅法”展开的。 “寒山内密”是说这是寒山派内功中的秘密功法。“内”字即是指内功,也是指不做泛传的意思。 “无象生光禅法”是说这个“禅法”的名称是“无象生光”。
“当年寒山栖旧缘”,是阐述功法的源头来自寒山内功。《太乙金编》一书详述了寒山七式内功的修炼方法及功谱。
“神慧应真图” 中对寒山七式有个简单的描述:
寒山七式内功:乃参真法境,历十年功为而渐入法界,以修身而全十三条脉道(十二正经与壬督一环统称十三,故寒山七式又有太乙十三式之称)
这里,这篇诗文则揭示了寒山内密禅法。 在《太乙金编》一书中详细描述了寒山内功的修炼方法,在出版的功谱中也道明了寒山七式内功能达到何种层次:
不是先祖来点破,岂能尘埃腾罗天。 太乙司注十三式,真元途中显慧元。
其中的“慧元”正应和了禅诗中提到的“无象生光禅法”。 “慧光久照即证真如”。 《真元宝笈》“沉静深寂而生禅机,静中育出龙虎始见飞腾,窍光真化,心与万象虚而通。” 《老子三清大法》“神息若一长持之,久聚自然出光团”。 或可言寒山七式是无象生光禅法的基础和外功。
九脉合真后传下一脉真谕,以武入禅,“按照修真来讲必须是内外同时进行。没有外功,只有内功,练的过程当中往往出现了很多弊病。” 相对于外家拳法来讲,寒山七式注重循经内炼,是内家拳法的范畴,是内功。 相对于打坐禅定而言,寒山七式是肢体的动作,是修墙补屋养气柔体的动功桩功,是外功。 正如同说“玉环桩是坤丹外功”一样,和外家拳法相比,玉环桩属于武当内家拳法,但是对静坐炼丹而言,它是坤丹外功。是一个道理。 寒山七式和无象生光禅法在动静、内外两方面而言,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以武入道、以武入禅的修真禅法。 关于寒山七式的详细资料,可以参考《太乙金编》一书。
“如意宝珠照身前”,李老师曾传授“如意金丹”。 “如意宝珠”既是言功法,也是对具体功景的描绘。“照身前”则属于修行功法中具体的步骤,这里不详细展开。 题字中言李老师的老师“以佛家如意宝珠赐我”。 佛家言灌(‘某’)顶,道家言飞灵入窍。 同样的传承代代相续,李老师对此曾这样描述:“本门就是这样(传承的),撅个枝杈给你们,给你们的是乾金,是最好的。”
李老师过早的辞世,不光是学人弟子感到悲伤,社会上的读者也感到遗憾,甚至有些不知情的人对此产生疑问。 不明白为什么修行者没有做到长寿。 纵观历史上的先贤: 释迦牟尼寿命80岁, 孔子寿命73岁, 老子寿命84岁, 王重阳寿命58岁, 天台智者大师寿命60岁。 佛家广度有情,道家救济病苦,儒家有教无类。 修真之士修行的目的不是名利,也不是长命百岁。长寿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广播法脉,随顺众生。 补充赶不上消耗,就无暇顾及身体健康。 李老师为了救治五千例聋哑患者付出了无数,为了宗风脉传付出了无数。 曾坦言,“知道我一天所付出的,那要是没有功夫支持的话,可能我不知道提前几年就死掉了。” 在早年间曾预言了自己的一生。 在被问及“故园月光朗,几趁返归航?”之际,他的回答是“梦中未忘依稀语,书罢此函即往还。” 李老师的老师把“如意宝珠”传给了李老师,李老师又把“如意宝珠”往下传给了他的徒弟们。 在舍己渡人,法脉弘传上,李老师为后人做出了表率。 “文武宗含真法乳,欲写春山藏人间”,希望此宝珠能薪火相传永不断绝。
“心寂万象无踪迹”,是描述“无象生光”禅法的修行之初,“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入静入定是修行的初始法门。 憨山大师偈:“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欲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静到极处会有光发生,这是前人朴素的经验。 在九脉合真之后,在无数前贤的探索之后,留下了“一脉真谕”这一修真的顶峰。 静极会生光,但是其本质是元气化光,元气饱满是基础。所以后世修真,采气充形,聚气成形成为筑基的必修功法。 同时为了使光通达于神室,通过循经而疏通经穴脉道自然成为必经之捷途。 心静不下来的根本原因,在身体上是因为气脉不通顺,在心神上是心境不够光明。 气脉通顺,身体安然,心神归元,自然心寂。由“心灭”而进入“无象”的状态。
“自有明月透心田”,因“无”而生“有”,这就是“无象生光”的过程。 内景见光是炼“如意金丹”的基础,初始见光之后,渐入“光满神坛雪满天”之境。有人在这个层次就会有“明月生起”的内景,有人则需要将光凝练而后得。 “透心田”是言明了“明月海上生”之后,光明继续向上升华的阶段。 无论何种层次,都是一个“功夫无息法自修”的过程,故说“自有......”。 古人修真,“畅理”居多,能给出具体修持方法的不多。 “无中生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在畅理上剖析入微。 但可惜少有类似由寒山七式炼体,寒山内密禅法炼心的具体法门传世。
最后再回顾一下“如意宝珠”。 “如意宝珠”在诗文中既是指外缘,也是指师传的法脉。 由《统元楼藏真丛典》之序言可见一斑:“今古无常,岁月无常,反复无常,三昧即觉,赖一束天光照彻,龙雷震撼,道源而示之。” 这里的“一束天光”是否也能理解为“如意宝珠”呢。
仙缘难遇,修真难行。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引文】
《太乙金编》上卷,“寒山七式”
寒山七式简介
寒山内功是于明末由武当一代祖师铁松子引入武当太乙门中。当时寒山派在历史条件的局限下,已濒于绝境。其功法技艺断然高超,但后继艰辛。遂将这种超世内功融于武当功中,作为新鲜的血液,成为武当铁松分支的主要功法之一。
寒山七式内功又称为太乙司注十三式,其含意是指其中的每个式子都有阴阳气脉的交注,然而寒山内功却是八个式子,按人身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循行,专主修持锻炼的。人身体中的六阴、六阳组成十二正经。手足同运又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少阳、阳明。前者三阴交注为动式,后者三阳交注为静式。任督各一式,调任脉一式只限于早晨向阳,面东而施。调督脉一式,只限夜晚向北而行,每日行功分为晨昏二次。十二正经之循行阴阳六式,加任督各一式,每次行功计七个式子,故名寒山七式。然十二正经的运化,加任督周天一脉,共十三经总运,所以又名为太乙司注十三式。
详列如下: 掌托日月:太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卷翅斜飞:少阴,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展翅冲霄:厥阴,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通天彻地:少阳,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手掐太极:太阳,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 玉鉴扬明:阳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丹凤朝阳:任,任脉。 鹤眠拜斗:督,督脉。
《太乙金编》上卷,“寒山七式谱文注释”
【谱文】
不是先祖来点破,岂能尘埃腾罗天。 太乙司注十三式,真元途中显慧元。 【解曰】 这四句基本勾勒出功果的源流。指出若不是我们的先人通过千百年的切身印证,是不可能达到超凡入圣。即是在修真的过程中,超脱世俗凡庸之念,进行高深层次的探索。“罗天”是传统道家所指出最理想的境地。本文介绍的太乙司注十三式的内功修持,出于寒山派系,简称寒山七式。此功法在真元修持过程中是颇有真慧和元贞的真谛所在。一些精极的内景功夫是需要认真探索的。
《中国传统丹经武学文集》第一集,“太乙铁松超尘世 守吾真元延脉流”
守吾真元、专心事教是什么?守吾真元是保存自己体内的元气,把武当这一脉,不单纯是武术,包括那些灵性的文化,神奇的绝学留在了关东。专心事教,就是很好地延习自己的法脉。因为当时这场凶杀中,有好多门派都已经灭绝了,比如寒山派。寒山派的内功叫做“寒山七式”,又叫“太乙司注十三式”。“太乙司注十三式”是什么呢?就是专门用来修炼人身体当中十三经气血的循环,是专修功。这十二正经是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还缺一经,他把任督的循环叫做一经,就是小周天。寒山七式的内容,会在我们这次学习班给大家练和讲,再做一下示范动作。那么有愿意专修的学友,也可以专修。当时铁松子祖师,不单纯融汇了寒山派的内容,还融汇了当时武林当中濒于灭绝的绝活,包括那些点穴图。
《中国传统丹经武学文集》第四集,“寒山七式十三经 太乙司注平气脉”
寒山七式,有一式是调壬脉的,有一式是调督脉的。调壬脉的一式叫丹凤朝阳,调督脉的鹤眠拜斗,拜北斗。早晨练丹凤朝阳,晚上练鹤眠拜斗。那么早晨晚上就是早晨练壬脉,晚上练督脉。为什么寒山七式这个秘传的丹功,虽然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为什么一直不在社会上流传,一个是动作做起来比较细腻,就是大家不容易学会,再一个更主要是什么,人们每天练两次达不到。练一次坚持下来都很不容易。那么,早晨练了,如果晚上不练阴阳失去了平衡,只练壬脉,不练督脉,壬督失去平衡。还有一个,练壬脉,说养主动,练主静。寒山七式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三阴的动势,第一个掌托日月。三阴当中的一个动作,太阴、少阴、厥阴。三阳是站桩,一动不动,左右各站,有左边就有右边。叫太乙司注十三式,为什么叫太乙司注十三式呢?就是说在十二正经的基础上,又加壬督二脉小周天,共十三式,叫太乙司注十三式,又叫太乙司注十三经。基于这一点,没有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神慧应真图”
寒山七式内功:乃参真法境,历十年功为而渐入法界,以修身而全十三条脉道(十二正经与壬督一环统称十三,故寒山七式又有太乙十三式之称)
1989.10“内景专修”讲座
第一步的安定,就是要入静么。有人说老师我这入不了静,练什么功都行,往这一坐,什么事都想起来了,我要是不坐还什么都不想,这就是自己没有用心去体会。真正的入静,什么都不想了。就像你干什么还不知道么,干什么吆喝什么。你坐那儿练功呢,你思想溜号,那是练功么?不是。那是干什么?那不是开小差么。开小差就不是练功。所以说有些人,他体质所限,一坐在那之后,确实,想不让他想也不行。他心里也知道不想,但是控制不住。这个在哪呢?前几堂课给大家讲了水撞金轮、一气冲腾,这气向上走,走到颅腔开智慧,走到上面形成玄珠一粒。那有的人上不去啊,在走的时候他头痛啊,一入静的时候想事啊,有的一坐的时候这燥热就升起来,心里不耐烦。所有这些都是没有调节好。如果要是调好了,一坐的时候,你想让他想事都没有事了,事都处理完了。为什么能想事?主要还是颅腔,这个气机没理顺,有些瘀滞的地方。要是真气流通,非常流畅了就没有这些事。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