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11)当年出家佛在前 佛上大殿是次年

 

(十一)当年出家佛在前 佛上大殿是次年

【原文】

当年出家佛在前 佛上大殿是次年
三年佛往西天去 我佛佛我不相言

师言僧人出家为例,出家一年,佛在眼前;出家二年,佛上大殿;出家三年,佛上西天。
庚辰大雪红螺寺题禅诗记 李兆生玄毫

【注】:大道求之甚不易,希诸贤者勉之。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修行也讲究一鼓作气。 诸多贤者常用烧开水来做比喻。水烧开的时候才会产生爆发力,如果时间不够,哪怕时常烧,也难以烧开。 不能一鼓作气,而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话,只能事倍功半。 作为积累功德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要冲关,要想达到质变却是很难的。

诗文注释中提到“大道求之甚不易”,《太乙金编》下卷“金刚和金甲密持”:

许多人的脑门都曾涨过,可是此时并不是徒弟,这是祖上留下来的规矩:“紫阳针指天边月,祖师门外把衣传。”即在未入门之前,就已经受到正宗法乳的哺育。等到有所觉悟,感觉入了门,这是内心产生的感召的灵动!究竟能坚持多久,那要取决于根器如何!站在另一个角度上,《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最后有的成佛,有的成净坛使者。同样在传统文化的巍峨殿堂中,究竟是把自己塑造成威武的将军,还是塑造成满口獠牙的小鬼。因此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无时无刻地塑造自己伟大光辉的形象。所以,修为不单纯从练功也不是单纯从修心,而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

《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亦言

有徒者天性自昭,清正秉为,乃上士,受教于真;有徒者左右不定,是非自行,乃中士,受教于仁;有徒者自性行径,无纲无常,乃下士,受教于慈;此三者皆是众灵所化。大匠人以规矩,不能施之以巧。

懈怠是表象,究其根本的话,是自己选错了方向,或者是努力不够。 这是从自身上找原因。 从另一个方面上讲,在对功法的选择上也是非常重要的。正宗难遇,大道难得。

传统功法是性命双修,福慧双修。 比如李兆生老师教的小炼形,玉环桩。开始就是打通身体的经络穴道,在运动中从后天入手,强健脾胃宣和气血,以后天补养先天。 锻炼肺脉金气,在阴平阳秘的基础上,振发周身的阳气,人的气血充足,自然身坚体健。 充足的气血又能滋养身体,元气补脑,开发智慧。 如此使得修行达成良性的循环,实现性命双修。

佛教经典中,记载人有两种思维,一种是用心思维,一种是不用心的思维。人类的智慧开发与启迪,却是在不用心思维的情况下出现的,是通过特殊的状态下形成的。佛家的“禅修”则是在不用心思维状态下来完成的;道家的“丹道”也是在不用心思维状态下完成的。这两种思维,在东方“气”学术语中,又称为“元神”和“识神”。

用心思维就是“缘起性空”中“缘起”的部分,从行为到用心思维,没有什么是凭空产生的,因为因果是相续不断的。 元气充足使得身体健康,通达于脑使得意志力坚强。 有一个好身体才是后面所有修行的基础,才是借假修真的开始。

例如小炼形的金锋抖肘,从锻炼手太阴肺脉金经开始,功夫深入可以锻炼到同属金气的乙庚大肠经。 传统修行尽量符合天时,“每日寅时起肺经,卯时流入大肠中”。 从寅时到卯时,一个金锋抖肘就促进元气从五脏六腑的最顶层肺脏到最底下的大肠,周转了一遍。 同时元气充足以后,又为后面的肾水冲腾补脑打下基础。 所以说,好的功法对修炼者是有促进作用的。古人言“玄用还从乐处生”,是有实际意义的。

世俗中普通的锻炼身体还讲究要注意方式方法,比如说不能过量,要注意恢复等等。 传统修真更是如此,好的方法,正确的功法对于修心,对于意志力必定是有加成的。 以形鉴真,以形生真。

《〈武当修真密笈〉诠编密录注本》中对“以形鉴真”阐述得非常清晰:

手足姿式要符合天经地仪,始可造乎经天纬地之材。此古谓之以形鉴真之说。夫以形骸造次,无非“外施以形,内会以神”,内外同感而呈三才之象,阴阳统为六合。始见功夫显于操演。文武亦然。

“以形鉴真”保证了这些动作对内气经络的修炼,所以内气渐生是必然的现象。潜气内循的标志就是内气渐渐参与到对速度的调整上来,即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快点,有时候则是想慢点。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快慢渐渐稳定。如果此时收功,因为有内气参与锻炼,收功后感觉会比平时更为清爽。但是如果此时不收功继续练下去,就可能会跨过“神清气爽”的这个感觉。因为毕竟初学初练,时间一长还是会疲惫的。 元气与血肉是一个相互滋养的关系,内气萌发之后,经络脉道并不是很通畅,所以内气蔓延周身,甚至有阳刚外越的现象,这个不是出偏,而是正常的现象。表现出来的就是神采飞扬,整日心情舒畅。同时因为血肉也受到滋养,会觉得有使不完的力气。

大道至简。 如果修行者都能保持初心,修行不难。 除了前面阐述的一些事项以外,笔者认为原诗文中另外还隐含了一个秘密,大禅机,大密法。 等待有缘者去开启。



【引文】

《太乙金编》下卷“金刚和金甲密持”:

许多人的脑门都曾涨过,可是此时并不是徒弟,这是祖上留下来的规矩:“紫阳针指天边月,祖师门外把衣传。”即在未入门之前,就已经受到正宗法乳的哺育。等到有所觉悟,感觉入了门,这是内心产生的感召的灵动!究竟能坚持多久,那要取决于根器如何!站在另一个角度上,《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历经八十一难,最后有的成佛,有的成净坛使者。同样在传统文化的巍峨殿堂中,究竟是把自己塑造成威武的将军,还是塑造成满口獠牙的小鬼。因此每个人的所作所为,无时无刻地塑造自己伟大光辉的形象。所以,修为不单纯从练功也不是单纯从修心,而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做为.....在修为当中,每前进一步,不是取决于练功,而是看修心,取决于先天的真如种子是否得到震动!一代宗风的成长和超凡入圣,首先是在平凡的人当中,走出一步,离开平凡的人,那么就是不平凡的人。超凡入圣是修为圣人的果。修为当中产生的行动,在没有达到圣人之前,就是贤侠。以文武演真,以自己的操修去感化,去影响别人,这就是警喻世人。

《武当修真秘笈》“师恩”

是师法蒂弘真,法律垂准,法恩宏深,愿天下万类万生皆得兹于度,何以不广传泛人,以尽圣贤之为。天下亦有受教施礼者,师则泛度,以垂法象。有徒者清正秉为,乃上士受教于真。有徒者左右不定,是非自行,乃中士受教于仁。有徒者自性行径,无纲无常,乃下士受教于慈。此三者皆流万生之灵所化,师宗风法界浩瀚,以昭光明垂光,宣法化教于世,弘仁宗风之为也矣。师愿师徒泛众,皆以三光明圣,三昧朗真,岁月久之乃自鉴呈真,复见其仁,此时乃识师心之性也。

《中国传统丹经武学文集》第一集“经络气化立根基 白虹贯日炼神魂”

外家拳的刚和内家拳的柔同时都在运转,外家拳是以刚开始运转,到至极产生的柔,武当内炼的功夫,流水穿堤的功夫,慢悠悠的功夫,练到后来,柔极而生刚,太极拳是其中一种。“练时情中有,用时形内含。”太极拳是一种假说,说对方来了,我用“揽雀尾”给对方开出去了,搭手捋开。搭手捋开挤掌使,太极拳这么练,这是干什么呢?就是你在练的时候,性情当中,你要知道,你在做什么。

长年累月的这么练,这动作不是这么单—,是行血推脉动作,等待着神水来潮,等待着先天的肾水,滋润着天下万物。你把这情志都平和了之后,先天真水自然就出生了。这是自然合于道。太极拳的练,分体和用,太极拳经典当中是这么说的:“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太极拳把意和气比喻成君主,把骨肉比喻成臣子。封建帝制的年代是我们国家历尽了悠久的岁月,形成了纲常。有徒者无纲无常。“意气君来骨肉臣”,就是说身体是骨肉,里边有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在身体里是活的。这骨肉听意和气的话,这骨肉听谁的话,听里面的意和气的,身体没有动,人一动念要练拳,这种思想念头刚一出来,这就叫做太素生形。

《太乙金编》“三昧真参法”

“以形鉴真”是指练功通过特殊的指印调节体内阴阳气脉的循环,调节精气神三者的转化。练功有一定的手印和姿势,“以形鉴真”是通过形体反映练功的层次。比如元明印,两手上下相搭,拇指相对,男左手在上,女右手在上,这是正宗留下来的痕迹。针灸中的十个指尖叫“宣”,宣通宣和之意,所以叫“十宣”。人的气血如果不能达到末梢,就表明元气已经衰败。可是按丹道来讲,大指尖的专业用语叫做玄英穴。也就是说,两手上下相搭,拇指相对的瞬间,就使人体左右两侧的阴阳发生相互作用,并使之产生结构上的生理变化,这个专修就是金风吹脉法。那么“以形鉴真”是通过特殊的指印来调整体内的循环,坐式、卧式、站桩,每个姿势都要非常精确,这样才能使人的精神、血脉、元气沿顺着人身唯一的轨迹,在体内产生完整的循经,由此而言衡定练功的姿势就很有必要。

《真元宝笈》“小炼形九种次第修持”

 

一、运转自如

是属初步形体的调节,由动作协调熟练开始,而渐入招熟渐悟懂劲阶段,是调节肢体的初形,此阶段已经步入修身境地,这是大众乐于保健的作为。轻、重、酸、麻、胀、痛、寒、热等感受津津乐道,日常觉得肢体轻快有力。

二、潜气内循

继上阶段而为基,随动作的精熟而渐渐启动内气,使气脉合于身形的造做。举手投足,反复运动,内有真气往来之感,渐知气血流速,循经的起始。这一阶段的功夫,完全在自我感受体会,速度由快渐慢,由慢逐快,渐而快慢一同。这是外动与内功的结合开始。调动内气,有神清气爽之感。

三、气与力合

行气往来,内外同步。外动带动内力。内气与动作的运转达到自然的统一,渐渐练习中,有自我神明之萌。是筋骨皮髓肉的统一过程,举手投足,气力合一,气力俱含。这个阶段往往不以气的八触之感为着重,以动中的先天真力,自然而发自然而停的运动中讨消息。这是刚刚得知宗传内功的三昧滋味。

四、循经导脉

由外到内,动中静化。由血脉经气与动作的一致性,而渐渐地到不知觉地动作,虽行功时间已延长,自我并没有感觉到时间长。在行功中仍然会感到气脉的流程,时有时无地在身中循彻。停功后,日常中,也时隐时现地感到气机在运化,修真十二穴窍都有相应地反应。到此阶段则可配合坐法参真进步更快,而且稳定。(参见坐功部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