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09)禅心寂然醒薜萝 雪松山泉留影波
(九)禅心寂然醒薜萝 雪松山泉留影波
【原文】
禅心寂然醒薜萝 雪松山泉留影波 始觉钟声警尘世 隐隐滔声梦里多 师言少林撞钟僧习之一指禅乃武当紫阳针因师家传少林之故庚辰大雪 李兆生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禅心寂然-静坐时 醒薜萝- 清醒时见到门口(山洞口)的草 留影波- 日常活动于何处
坐禅的时候身心寂然,下坐后日常生活也要保持淡然,“深源定自闲中得”。 平时恬淡而居,“薜萝”原指垂下来的一种草,也是形容居所远离世间繁华。 古人修行多远离尘世,隐居山林古洞,洞外有“薜萝”遮挡。 “雪松山泉留影波”既描述了日常生活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也隐喻了“动观流水静观山”的内景观法。以“水波”比喻身中元气鼓荡带来的振动,这种振动会同时体现在身心两方面,亦在真幻间随修为层次的不同而变迁。
一段意境的描写可以映照出多个不同的修习阶段。“千江有水千江月”,映照出来的是自己的本心,也是自己的修为。 对于非修真者来说,这四句诗就是在描写普通隐居修士的日常生活和山林景色。 对于初修而言,“留影波”映照出自己内心的杂念起伏。 对于多年修持的爱好者来说,“留影波”反映的是,静中十分功夫,动中只余一份。 对于有内景修为的修持者来说,“留影波”正是“太乙萌动”的初期阶段,“萌动”就是说非常微小的振动,这种震动反映到心神上而展示出来的内景就是“留影波”。 对于内景稳定,功夫精深的修行者而言,当这种内在的振动就是指代“沧浪推滔起青龙”的那一股生机。 这种生机示现出种种奇异,“钟声”即是其中一种。滚滚不断地震动着身心神魂,唤醒内心的灵性。 道家言两耳鸠鸣,亦或仙乐飘飘均于此类同。修真家喻之为“太乙循经”,“龙雷震动”。 此类震动始于禅坐,但不限于禅坐,水到渠成时会发生在动功,桩功,睡功乃至日常生活中。
诗文的前两句描写了修行者行止所至,或静坐于古洞,或行走于山林之间。 后两句则把意境渐渐拉远,变虚。 从对一个具体的修行者的近距离观察,渐变到对整个山林的观察,乃至对尘世的观察。 从写实的“薜萝”,“雪松山泉”,“钟声”,一直延伸到虚实相间的“隐隐滔声梦里多”。 这种意境的变化,由近到远,又静到动,从无声到有声,从个人到尘世,从现实到梦境。 无不体现着意境上的对仗,可以说是古诗文艺术中“太极文体”的完美展现。 难得的是这种对仗不仅体现在文字的押韵上,而且体现在诗文的意境上。
“始觉钟声警尘世”,即是自修自悟,亦是先修己再度人的过程。 就是说“警尘世”即是通过修行而自我警醒的过程,亦是先完善自我以后而再度他人的过程。 “隐隐滔声梦里多”就应对了李老师常说的人生的两种力量:顺则凡,逆则圣。也就是修真的良知和人生的惰性。 是修真的良知战胜了红尘的拉扯,还是红尘的丝网牵绊了修真的脚步。 就是个人的缘分了。
文中指出少林一指禅就是武当紫阳针,因为武当太乙铁松派第十二代掌门阎政昌老先生就是家传少林。 再往远溯源,三丰祖师翻少林创武当,可以看出儒释道融合已久。
李老师曾传授有双金:紫阳针,金刚指,金刚琢,玉橄榄。 其中的紫阳针,有源自阎老先生所传的跑桩,有源自吴和老人与吴延平的走桩,还有打蜡烛的发气法,以及俗称“猴捅马蜂窝”的杀法技击之术。 希望这些功法有人能传承下去。
【引文】
《饮兴道观有感五首》方回
仙洞春深长薜萝,杜鹃花发蕙风和。 善门有后浇松早,贫户无忧卖笋多。 万古销沈终冢墓,二仪开辟几干戈。 情知来去皆非实,醉后犹能作此歌。
《情系中华魂》
云雷旧迹隐龙虎
图 p6 先生与师尊阎政昌老先生
先生幼年工习旧传,遍诵诸学,十三岁受教于武当太乙铁松派十二代掌门阎政昌先生,栖止江城,精勤潜修,寒暑不辍。
先生宿根深厚,心怀至诚,尝于逆境中刻励精勤,十数年间又先后受教于先天太极十七代雪山飞龙派蔡祥先生、龙虎堂二十二代马成令先生、松花湖隐真吴和老人、长春般若寺澍培法师、金刚上师仁祥法师……十年“文革”,风烟遍地,先生甫逾弱冠,霜枫为伍,明月为伴,弃隐世缘,文武课业日月相催,精进不断,修真有成,承续诸宗法脉衣钵。
先生开蒙,始就伯父李秉真习描红课颂、内功笔法、影雕绘画及坐课之学,后入塾从师高永昌(笑尘)先生,继续学习诗词赋律等传统学知。
七八岁起相继受教于年近百岁的蔡老、胡简文老师及江南树林隐贤九老,诸公每日都于松花江畔打拳练功,余时设教为先生讲授国学、书道、内功等。十三岁时先生先生与师尊阎政昌老先生正式受艺于武当太乙铁松十二代师尊阎老学承国术之学。阎老曾以世则留谕“没有三绝在身,不能说是武当传人”,并以所承继之少林、峨眉绝学授以先生。后又经黄康庆老先生介绍,拜见了武林隐舍龙虎堂二十二代马成令老前辈,马老授以“仙逸”之内功法诀。因为凡属龙虎堂的后人,须以内功入书,才能双管齐下,即“有人能书龙虎迹,双手同工笔墨翻”。是时,兼学雍和宫密宗正传、龙华盛典、考古、鉴赏、金石、三教经典、笔墨丹青等国术。除这些国学的遗老隐真之外,先生亦得长春般若寺最后一代受皇封的澍培法师地眷顾,承禅学真传;及“文革”十年风雨期间,得到金刚上师仁祥法师之藏密心传。“文革”后期,又受教于真元坛第六代纪忠柏先生,承先天统元真脉。是时,先生开始整理师辈们留下的残本珍文、谱文、奇兵、演阵、行功密持等内容,揭开传统宗风之密学,渐成为前辈的同音。
《太乙金编》下卷
不动明王法·金刚神力功
此语翻作俗名,学名为般若神锋·金刚密谛,系雪山真传密持。自庚午年《雪山密笈》传宗之后,初露雪山真谛,使世间法律参真,宗传密律,法秉真宗。九脉合真而后,乙庚化金,太乙呈真,神、慧、飞三剑通真,神传密持,秉呈真律,乃见金气冲霄,结聚呈真。修真中,坎水真阳,得龙雷而动,水撞金轮,金风吹脉,复有金气朝元,至冲霄而慧持。专修而后,乙庚化金,造做太乙袖金圈,阴阳同体环,以乘人天之修为。
般若神锋又为般若真锋,真锋者,乃般若真慧所化,玄珠真种子。从此生出玄光慧照,真光朗仁,参真慧化。自见雪山九顶汇在金阙,法呈金气,朗真造化,通彻天地,示之万类,弘仁以慈,方证般若。
金刚者,金气育化与天罡所会。冲合天心,人身震动以示金气为用,故有神真之力,藏真演道,刚柔两体。柔者乃先天一气所感,晃金绳也矣。刚者与天地通灵,与道合真,袖金圈也,又名金刚琢。金刚琢乃道祖超然物外之灵气,是先天真水而耀日光,发生金气而呈形者。故通达真慧,乃见金刚。
《太乙金编》下卷
修真过程中的气
玄阳诀是启动先天慧法,补充内景视物不清的行功。太乙金锋指中的金风透甲锥之应用,脱胎于一阳指的紫阳针。在内景中左雷右剑运神锋的内功演示,碧落游仙卧功睡式,结合指印索指,出于密传的三昧印真。既有身口意的密修,亦有大乘密法中的降伏法。金甲统元桩是专以金气注体的强壮法。太乙双虹桩,是采取坐式用神光采火的过程。内景存真密隐中五个层次是结胎化形的直解。综而叙之,是内功运化于武途,修真锻炼性命的传统修持。以修真为旨,各居层次,系列完整。抱朴子曰:“初以授人,皆从浅始,有志不怠,勤劳可知,方乃告其要耳。”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