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08)禅诗百卷仰圣光 化为甘霖润苍桑

 

(八)禅诗百卷仰圣光 化为甘霖润苍桑

【原文】

禅诗百卷仰圣光 化为甘霖润苍桑
群贤有缘来佛地 生灵诸类沾泽祥

“禅化群生”藏头诗
题红螺寺庚辰大雪

【注】:禅宗一脉源渊流长,使中华传统文化透尽空灵慧化之美,愿天下有缘共闻之。

原诗文摘自《李兆生禅诗百卷翰墨真迹》


 

【笔记】 禅诗百卷是来自真元修真,九脉合真后的传承产物。关于九脉合真,可以参读引文部分。 群贤有缘来佛地,道化贤良释化愚,“天下之无道也久矣”, 现代人一说起化缘,多理解为乞食,要饭。其实它更重要的意思是结缘,度化,而不光是表面上乞食的意思。 “缘起性空”,以禅机与众生结缘,与其说是自己的修行,不如说是诗作者慈悲心的表现。

每句诗文中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形成“禅化群生”,故名之为藏头诗。 禅诗百卷就是沟通佛地圣光与红尘众生的桥梁,人们通过阅读欣赏学习禅诗百卷,自然就如同受到甘霖润泽一般得到佛光的照耀。 阅读禅诗百卷就是来到了真如佛境,共沾恩泽吉祥,共浴佛光禅机。

禅宗是中华文化与佛家的完美结合,尤善以意境度化群生。是所谓心心相印而禅机不落文字。 九脉合真而后,更是融合各家之长,给出了渐修的方法,以武入道,以武入禅,善门大开,给无数的修行者以开启禅机的机缘。避免了“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之虞。 禅诗百卷从多个角度给读者以震撼,无论是描写的意境,诗文的韵律,书法的脉动,乃至内容所指向的功法传承都在唤醒读者内心的光明。细心体会之下,必有超脱世间浮华,脱尘离俗,令真实的内心生出久旱逢甘霖之感。 这就是诗中“禅化群生”所述的含义。愿禅钟长鸣能给每个修行者带来光明。

【引文】

《真元宝笈》“追溯历史 正本清源”

  • 九派的形成

数千年来的帝制,唐代与明代均为昌盛之势。唐之昌盛,由贞观到开元,文化经济都为国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唐代时,贤侠剑道的风格开始分化。当时推佛、道两家之九大名山为宗,逐渐形成武当、少林、峨嵋、崆峒、天山、雪山、千山、华山、昆仑九大派系。九派的出现,是长期以来儒释道三家以及武学等在修真学术上的融汇、分化、各成体系、各居次第而呈现的局面,反映了国术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阶段是修真隐于武途的真实写照。九派的形成是我国传统修持史上的高峰,是脱胎于三教而以贤侠剑道出现的崭新风格,是以武林风姿出现的修真次第。这个时期中的九派已形成自身独具之风格。它们各居特点、各有所长,是千百年来驰骋我神州大地上的几大宗流,也是上溯成汤玄帝,开往并驰,总结实践所孕育出的精华,是国术史上“内承修真、外习金锋”的鼎盛时期。其风格、内容、特点,尽天下之奇绝。好多在修真、武学方面达到登峰造极的人物,都是武林中的隐士。这些修真之士以贤侠剑道面目,聚于武林、隐于武林,从事于修真。或许这就是各类神仙诸真出现于武林的因由吧。唐宋以后一些传记文学、演义故事曾勾划和记载了不少这些武林行藏人物后期归山修隐成真的故事。唐代崇尚习武任侠、修真风习甚炽。丹道禅机,在唐诗中亦屡见不鲜。

  • 九脉燕阵

唐代文化的繁荣,促成了宋元时期的九脉燕阵,那也是国术的贤侠剑道以武林风姿出现的成熟时期。宋元时期,在修真方面最有成就的九大派系,开始从事对国术精益求精的共同探讨。九派之中都立有盟主,他们相互之间也需有一个研究学术的组织和场所,于是又共同推举出“龙虎堂”为九派的盟主,主持研讨国术的发展方向,研究国术能否有完整的思想内容、高超的技艺,能否达到顶峰。在那时,曾经指出了“正宗演大道、傍门重小术”的学术发展方向,辩证地指出“道可演武”,“武可入道”的规范,从而使学术能健康地发展。国术在这个时期,已经臻于完美,为后来的成熟完整、国术史上的极峰“九脉合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后,龙虎堂一直以“九派至尊”的身份(相当于武林盟主)从事这项研究工作,并掌握和记录历代江湖流派的增减、变化。由于武当派向以内功特色享誉武林,故历代龙虎堂中约近半数是由武当派担任主持,虽有一些九派之外,远超群学、鲜为人知的高层次派别也曾入主龙虎堂,但从未公开其隐密身份。

  • 九脉合真

明代也是封建帝制最完整的一个朝代,文化昌盛,吸收了以往千百年的精华。道家的道藏和佛家的大藏经、明永乐大典、李时珍本草纲目均完成于明代。在这一背景下,国术修真与武学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走向了“圆融三教、九脉合真、万法归宗”的臻于完善时期。当时九大派系,以龙虎堂为主持,举行了武林中一次规模盛大的秘密集会。九派之外,还有不少技艺高超的小派流,如海上七星、塞外十三绝……也参加了这一盛会。会上进行了修真武学学术上一次最伟大的交流和融合,解决了数百年来武学与修真上的分岐,总结了可以经捷途直入巅顶的修真系统。古人并不保守,当时各派盟主把本派的精华全部拿出进行研讨,交流即往,削繁取真,最后,九宗合为一脉,留下“武库遗真”和“九宗汇元”两部惊天动地的著作,完臻了唐以来的圆融之势,使大道一统,真如一尊,构成了“一脉真谕”,从而使万法归宗,万乘如一。这在武林史上是划时代的创举,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影响。这段史实称之为“九脉合真”。九脉合真就是九宗合为一脉,留下的一脉称之为“一脉真谕”,亦名“三界修真法,万乘统元功”。九脉合真后,留下了牙牌三千六百面,记录了许多修真中的内容。“武库遗真”等书用谱文等形式记载了当时九脉合真的盛举。《神兵武库》录记出历代传统兵器图谱,系分三十六科,总汇三千余种,勾描出武姿神韵。丹道的饰物中又以环佩弹印剑壶……寓藏其隐。国术修真历经数百年而达致九脉一统,由此可看出其源流深广,内容丰富、系统、完整,自具一代宗风之神韵。也是文化、美学、艺术、哲识、社会、生活、道德、人生、灵态,聚集交融孕育而出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之魂的隐真举态。

  • 一脉真谕

一代正宗“一脉真谕”多少年来为何隐于山野而在社会上鲜为人知?这是历史上出现的断代现象所造成的。当时历史背景是,明朝急转直下被清朝所取代。由于时局急剧更迭,武林的正宗来不及把九脉合真的科研成果公诸于天下,只好把“一脉真谕”手本刊刻,封藏石壁。明末清初,武林中不知有多少爱国志士卷入反清复明的运动。武林争杀,遗于碧野,多少豪杰尽染红尘。特别是雍正年间“刺王杀驾”后发生了血洗武林的浩劫凶杀,不少武林门派才纷纷隐于江湖。而当时,“一脉真谕”之风宗早已转入地下,迹隐山野,遁迹流砂,在清代的武学中,一直沉迹而不现,只在宗脉嫡系中,口口相传,密授承袭,延传于今世。

  • 一脉真谕——真元修真法简介

真元修真法即九脉合真后“一脉真谕”的宗系嫡传,古传之全称为“三界修真法、万乘统元功”。三界指天、地、人,亦即指自然界中高层次的、老百姓低层次的以及不上不下中间层次的,其修真之法均为修持自己体内之元气。万乘是指功夫当中有中乘、下乘、下下乘、上乘、上上乘等等不一而足,就以万乘为计,也都离不开元气。离开元气的修持,就不是功夫,也不是武学,更谈不上修真。

真元修真法是数百年前我们先人归纳出的一条修真捷径,是圆融三教的系列修持锻炼方法。古人曾劈破旁门,随而指出:

内景真途直揭修真之妙
华颠大道顿悟统元玄机

因该功法系儒释道三家功法的综合系列修持,内容丰富、各有阶段,不能一言以蔽之,故取义而概括,遂用“真元修真法”为名,以窥其密,弘为广传。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老子三清大法(4)——三清说隐

禅诗百卷修行笔记(074)天降瑞蔼紫云生 九年面壁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