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更完美
希望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更完美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渊源流长,博大精深,诞生和发展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它既古老又新颖,既高雅又朴素,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在我国古代哲学、医学、武术、养生、导引、吐纳等文化精华孕育下的一株奇葩。它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锻炼方法,因而不论在技击方面还是在强身健体方面,太极拳都有别于其它的体育项目。太极拳在操练过程中强调神意主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吐纳。它把拳术中手眼身步的协调配合与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使太极拳成为内外统一的拳术运动。它顺应了人体自然规律,轻松柔和。近年来观察结果表明,长期操演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它能够加强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功能,使骨骼肌肉与人身各关节更加坚韧灵活。它能够改善新陈代谢的过程,对人体起着很好的保健作用。学练太极拳的目的,除了学习它最基本的动作外,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增强体质,祛病延年。若持之以恒,功深日久,自能领略到其中的神韵,神游于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中。
由于太极拳的种类较多,风格各异,初学者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为了适应太极拳爱好者的需要,新中国诞生后,国家体委组织专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在群众中流传较广的原有太极拳套路进行了整理,编写出了一套简化太极拳,也称《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简明扼要,易学易练,易于掌握,通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它受到了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一致好评。
而本书着重介绍《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从《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入手,以太极拳谱为纲要,采取完整示范,分解教学,对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各势进行讲解,从动作、教学要意(拳经纲要)、太极保健(行气导脉)、传统技法(武学参真)等几个方面来详细论述,以便提高锻炼效果,直接进入养气柔体的内在锻炼,增强健康保健作用。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主要在太极拳的阴阳气脉、分经流注的气脉循经做首次揭示。尤其是对太极拳的推动气血、内练循经的练法,配有较详细的注解。在动作上对简化太极拳的原式做精微校正,意在适应传统武学和循经内炼,使原二十四式太极拳更完美。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问题,采取对比的方法将原太极拳的理法附后,以便读者泾渭分明,把太极拳的操练提高到新层次。
太极拳是内外兼修、动静相因的功夫,动静之间直接影响着人身体的气血周流。随着近年来科学昌明,人类慧化,人类对人体本身的结构、体态、精神……都有质的变化和新的认识。通过竞技可以提高人征服自然,寻求健康的心理。太极拳作为练养兼行、击舞双并的传统武学,在近百年中对人类健康保健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今广播于大众的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若能与传统法度合一(先天太极三十六式见《中国太极拳统真大典》),顺应自然,符合标准,得到的强身健体的效果不是更美好些么?
《草书要领》记载:“学书者病,贪秀则脆,好奇则野,肉满则滞,骨立则枯,刚胜易肆,柔胜易驰,皆非草书妙品。”故昔人于《草书诀》云:“柔如金铁流,劲若蛟龙强,盖谓表里精粗,总诀刚柔交济为合拍。愚以为草书篆之变相,从用笔极于神化而立法,终不可离其宗也。刚柔适中堪为初学津梁。”在笔者的感觉,简化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何尝不是缺少标准尺度,缺少津梁?如太极拳的操修过程中,贪秀美则流于浮,失之沉稳;好奇勇则纵于野,涣之神彩;过迟缓则气滞,过捷敏则花草。阳刚则气浮,阴柔则体软。若手足身姿、迟速、位置,上下相连,刚柔相随,呼吸往来,表里循传,一势有一势之风彩,一招乘一招之神韵,乃可谓法近精良,“功弥久其技弥精”。
人身十二经脉,日行有常,晨昏不歇。手之三阳、三阴与足之三阳、三阴上下互为表里。倘若做普通动作,日常活动都不影响循经,惟独一有行拳的心理,一求拳速,一求内家则势必会影响身中气脉流行,一经失去平衡就会产生流弊。所以练太极拳犹重动作尺度,太极拳的古训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神宜内敛……”,这些都是操拳的尺度,也像写字的血脉,流速一样。但是字的笔画有长短,操拳的动作有高低,久而久之则必然要影响经脉气血的周经缠度。
正如《武库遗真》所记载:
练拳如同写字,这一文一武,都在不同程度上育化人的身心,使人不断充实完美。真正作为宗传的传统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之为内家,就已经表明动作促使脉络之阴阳流注合度。真正在养气柔体、修脉练气的功夫上,武学内练则首推太极拳。为使太极拳的花开更加妍丽,则希望“简化太极拳二十四式”更加完美。
太极拳是以内外兼修为原则的一种锻炼方法。简化太极拳虽仅二十四式,却使初学之人懂得和了解太极拳的特点。有人说二十四式是太极拳的精华,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目前的二十四式只是像普及知识那样,其中存在有某些不足,不能称作精华,还是有必要做一次实质性的修订。今天将这些不足纠正过来,让其更完美,并称为《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它尽管不能一次尽善,也会实质性地对完美做出很大推进。
《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的每个式子,在完整的套路中都像音符那样组成悦耳的曲子,都像骨骼那样形成健美的身姿。每个动作的定势、动势都在相应地调整体态,平和气血,调节阴阳。人体在操拳行功的过程中,依赖着目光、动作、手足的相因配合,更重要的是太极拳的操修原则对人的整体都有一定的要求:如“腰为轴,气为轮”、“迈步如猫行,发劲似放箭”、“形于手指”、“一动无有不动”、“曲中求直”等等系列要求。
因此学拳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学动作的同时,对传统的经典谱文做必要的学习。对拳架的操修,对每个定式的演法,都要寻个究竟。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对人体机体这个完整的系统,会带来哪些影响?这都是令人深思的。
练拳正如写字一样,字的笔画大家都清楚,心里也明白。可是为什么自己写出来就不如别人写的完美呢,不是字的本身有错误,而是在书写过程中没有端正和完美间架结构。也就是说太极拳本身如同写字,只要在动作上修正正确就完美了。人们试想,身体中的穴位,不是能影响人的气血行经么?试问倘若医家取穴不准确,对病人来说能有好的疗效吗?太极拳的动作每每上下呼应,动作形如流水,有聚有散,有开有合,无疑地调节气血有升有降,经脉有阴有阳……。如果站在这样的基点上来看,毫无疑问练拳要感觉动作是否准确,不正因其影响自身的气血行经吗?
摘自李兆生先生所著《中国循经太极拳二十四式》
评论
发表评论